在摸索中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在摸索中成长

葛娟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思源实验学校 442300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面前展现的形象,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轨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母亲,从孩子出生那一刻,我一直在尝试和摸索中,费力地寻找答案。

最近看了几期“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结合自己几年的育儿经历,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感触和看法。

(一)“陪伴”是最好的礼物

从生命开始孕育那一刻起,母亲便成了孩子的第一面镜子。母亲和孩子的互动,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浓浓母爱滋养的孩子,会给孩子安全感,也会给孩子方向感。很多时候,我们总在奔波忙碌中忘记了孩子最本真的需要。其实,“陪伴”是最好的礼物。美国研究发现,0-4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了儿童时期的陪伴,孩子可能会产生各种性格问题,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然,陪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所得一股脑儿都给孩子。现实中,我们发现自己眼里那些有用的道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空洞和难以理解的;也不意味着一味的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让孩子变成温室的花朵,禁不起一点风吹雨打。所以,好的陪伴一定是亲子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彼此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什么能更利于孩子成长。

(二)顺势而养,转变孩子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作为人来说,每个孩子天性不一样,同一个孩子不同的成长时期身心发展的快慢也不一样。顺势而养就是家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根据孩子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抓住孩子的个性特征,捕捉教育最好的契机,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

有一天,女儿对我说:班上某某每次画画都画的好漂亮…我问她:为什么你不能画的一样棒呢?她摇摇头说:我试过了,就是没有她画的漂亮。看着孩子艳羡的目光,我知道固定型思维模式已经在她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她看不到别人的用心付出,厌恶刻苦努力,而想靠着自己的小脑瓜迅速解决问题。那怎么改变呢?读了《终身成长》,我似乎找到了些答案。

1、营造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环境

与其说服她放弃固定型思维模式,不如营造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环境。我们要学着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看重学习结果。你要告诉孩子,学习不再意味着得到高分,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的智力与价值,而意味着用有趣的方法去了解新事物,并对其展开思考。我们每天和孩子的对话,可以多问问“你今天收获了什么?”“你有没有犯错,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你今天是否通过努力get了一项新技能?比如有的孩子天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从他能端正坐椅子上3分钟,5分钟开始训练,让他先学会集中注意力。对于天性毛躁的孩子,我们要慢慢改掉马虎、急躁的性格,每次进步一点点,而不是目标必须100分。

2、给孩子自由成长空间

作为父母,我们要包容孩子的缺点,给予孩子自由的成长空空间。我们不能总是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跟风的报各种辅导班,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无趣的事情。我们应该倾听孩子通过话语或行动告诉你的事,试着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你放手以后会发现,孩子能积极地投入她所做的事了。她是因为兴趣和想学习而做这些事的,并且做得非常好。

3、告诉孩子成功是努力的结果

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从小喜欢画画,有的孩子喜欢唱歌,有的孩子喜欢跳舞......每个人对自己擅长的事,更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训练,所以才会越来越好。作为父母,我们可以试着让孩子去尝试各种体育活动,譬如跳绳、溜冰、游泳,让孩子通过大量训练,获得成功,然后告诉孩子,你只要用心,坚持不断的去尝试,就一定能做好一件事。

  1. 共同管理好孩子的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包括喜、怒、哀、乐等几种。在我们生活中懂得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一定是别人喜欢和他相处的。但是很多时候,大人都有可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更何况控制能力更为弱小的孩子。那么我们怎么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第一,认识情绪并接纳它。

情绪因情境而产生,是人们经常出现的自然心理状态,没有好坏之分,都应该得到理解和接纳。当孩子生气或不开心时,可以直接说出孩子的情绪,比如说:“看起来你有点生气。被接纳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家长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家长不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情绪好坏而拒绝对自己的爱。

第二,创造和谐良好的氛围

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孩子们都看在眼里, 对孩子来说,父母做一遍比说一百遍要有效果。如果您对孩子嚷嚷吼叫,孩子很容易反过来学习你的态度和表现,这就是情绪的相互传染。要想孩子学会控制好情绪,父母应该自己先朝着这个方向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情绪的主人,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氛围。

第三,倾听孩子心声。

孩子的心情不好,很多时候是因为他觉得父母不懂自己。自己想要的父母都不理解,父母给的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父母要多多的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多的和孩子一起沟通交流,交换彼此的想法,跟孩子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

要学着让孩子描述他的心情,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养的金鱼死了,我好伤心很难过。我的玩具被我弄坏了,我很沮丧。我迷路了,我很害怕等等。很多时候哭是孩子的语言,是孩子正常的表达,孩子通过哭闹表达自己的诉求,作为家长,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哭闹与坏行为划等号。

第四,发泄情绪。

如果负性情绪没有出口,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试着帮助孩子找到一种疏解自己情绪的办法,在不开心的时候,孩子能够通过一个恰当的途径把那些不愉快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比如,孩子因为父母不给她买一个玩具而哭闹,孩子可能只是希望父母满足她的一个小小愿望,家长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要求,可以跟孩子说清楚不买的原因,或者让孩子通过完成某项任务来达到自己的愿望。

除了哭,负面的情绪还可以通过运动发泄出来。心理学专家温斯拉夫研究发现,最好的情绪舒解方法之一是运动。因为当人们在沮丧或愤时,生理上会产生一些异常现象,这些都可以通过运动方式,如跑步打球、打拳等方式,使生理恢复原状。生理得到恢复,情绪也就自然正常。

第五,试着学会解决情绪问题。

等孩子稍大一点,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情绪问题。在进行解决问题的训练前,先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让孩子了解,什么行为是可以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的。比如,“打人是不对的”, “撒谎也是不对的”。行为界限确认好后,就要问他想得到什么,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去发展自己的想法,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比如,有人随意拿走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气。为了避免你不在的时候,别人再拿走你的玩具,你可以想出多少个办法?”孩子提出几种解决方案后,不要急着去批评或表扬,全盘接受即可。然后,引导孩子去思考这些方案会带来什么结果,并慢慢引导孩子选出最佳方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培养成人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为此,作父母的我们总是忍不住去思考,想用心去学习一些方法和技巧,让孩子的教育能够事半功倍。蓦然回首,才发现父母用心陪伴,给予孩子宽容和理解,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