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浅析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

朱俊浩 丁一博 王晨 李姿彤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8

项目来源:中国计量大学开放实验室项目XL2021113研究成果

摘要:公共艺术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且逐渐走向其他空间领域,如乡村空间、校园空间,体现了一种文化和精神价值。与生活中的其他公共空间不一样,例如商业空间是以带动经济发展为目的,居住空间是以满足人的饮食起居为目的,而校园空间是以育人育德为目的。虽然公共艺术介入校园中的时间并不长,但对烘托校园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知识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深刻的思考,从而诞生了“可持续设计”理念。可持续设计不仅包括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等,也包括更广泛的环境设计以及生态系统设计。校园公共艺术是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生态的校园对于促进校园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公共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校园需要结合人文主义理论和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不断拓展自身景观设计当中公共艺术设计的表达形式与功能,以营造出具有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使用主体体验感、归属感、凝聚感等感官的提升。

1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一词,由“公共”和“艺术”名词复合而成。“公共”一词可理解为“大众的、开放的、民主的”,有民主公平之意。“艺术”一词的理解较为宽泛,具象艺术可以指某一件艺术作品或某一种艺术行为。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艺术行为,都与人的视觉相关,通过二维或三维的方式再现,给人留下视觉印象。当然,“公共艺术”不能用“公共”和“艺术”二词分别描述它的语义。王中先生认为:“公共艺术一词一开始就具有在城市中以人的交往需求为核心而展开的对空间的体验、对审美的获取,包括对形态、意象的亲历和审美活动之意。”①这个观点重在体验与亲历,进一步阐释公共艺术的大众参与性;孙振华先生认为:“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采用丰富的艺术形式来实现,如建筑、雕塑、绘画、水体、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地景艺术、装置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②这个观点以易理解的方式让公共艺术更具象化,细化了公共艺术所呈现的形式,体现出公共艺术的多元性。对于公共艺术的定义,学术领域都有自己的见解,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公共艺术”都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

2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

2.1低影响开发设计

低影响开发的概念是 20 世纪 9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对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降低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选择无毒害的资源及可再生和生态兼容的资源。公共艺术创作中或许会用到很多化学材料和物理能源等,比如塑料、油漆、石棉等。校园绿化常会用到人工草坪、外来的植物树种等,这些往往会带来环境的不适应性,需要施肥、灌溉等。如果采用低影响的开发设计、自然本土的生产材料,不但利于地表径流,而且能形成优美的校园公共艺术景观。

2.2数字艺术设计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在强调可持续设计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现代的高科技材料和技术的运用数字艺术的发展给传统的公共艺术带来了全新的面貌,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计算机生成技术、数字编程、算法、人工智能等创作数字雕塑,实现公共艺术朝着新的方向发展,用数字艺术赋能未来的设计师。

2.3引入艺术,促进审美意识形成

公共艺术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教育途径,它以一种“显性”方式出现在校园中,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具有审美意识的主观世界。身处校园,我们不仅要学习人文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来巩固自身的理性知识,更要借助艺术的力量来培养我们的感性意识,将美感教育当作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艺术形式,具有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它以一种多维方式介入到校园中,当空间与作品产生联系,形成一个新的视觉空间,那么,学生就能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感觉方式去近距离感受身边的艺术,艺术作品通过循序渐进、耳濡目染的方式进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产生美感因素,才能逐渐实现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

2.4本土化设计

本土化对于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倾向使设计师更加关注区域适应性,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共艺术设计尽量利用本土资源,能够节省运输成本和材料成本,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如在从化的高校,周边农村种植水稻,会产生很多稻草,如果焚烧会带来大气污染,但如果用来进行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创作,则能解决不少问题。比如我们可以用稻草为校园众多的流浪猫狗搭建造型美观的窝棚,不仅能解决流浪猫狗到处乱闯的问题,而且能增加校园景观的趣味性。

2.5中国计量大学公共艺术设计案例分析

当代艺术中大型户外空间公共艺术经典案例不胜枚举,针对校园内具体场所生产创作场地艺术作品,并试图通过公共艺术介入提醒和改变人们对校园场所的固有体验,从而起到用公共艺术活跃校园空间、活化校园文化的作用。这一创作过程和成果,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校园都是一个阶段性的记忆和纪念,同时为校园增添了一点乐趣。

案例1 《梦想》

纸飞机由对应相连的钢筋由地面举入空中,钢筋随风自然产生一定弧度的弯曲,带动纸飞机轻微摇摆碰触。

飞机翱翔于天空代表着人的梦想和理想,小时候都喜欢玩飞机,代表着一种自由、勇敢与激情。社会一直在发展,但不能忘记对这种孩童般纯真的回归。

纸飞机色调及形式没有对校园造成干扰,与场地自然融合,较为巧妙。

616e393cdaba1_html_a53a04f0addeb21c.jpg616e393cdaba1_html_ee5ae418cc0a7754.jpg

图一 图二

案例2 《育》

该作品将研究和运用中国传统工艺,以一次性纸杯为构建基本元素,经过材料处理达到一定强度、防腐,造型产生大小不同的种子、蛋、果实等具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态,与场地关系紧密,颜色和谐呼应。

结束语

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应该思考公共艺术和环境的交互,达到共生共存。校园公共艺术设计要面对现实,让优秀思想在艺术作品中孕育和传播,并利用设计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高校要遵循数字媒体时代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开设专业课程,促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效结合,为专业教育配备专业的师资团队,如此才能不断增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推动我国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嘉颖,肖铭.浅析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6):57-58.

[2]唐艺萍.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研究——以中南大学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6):159-160.

[3]赖杰.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探讨[J].南方农机,2017,48(1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