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分析

李毅谦

牡丹黄河河务局, 山东省菏泽市 274000

摘要:到“十四五”期末及近三年,遵循“提升能力、改革创新,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防重于抢、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水旱灾害防御装备与现代化工程、山洪灾害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支持系统、水文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水旱灾害风险调查评估成果数据库等建设任务,以期推动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等防汛抗旱工作的转变。通过水利信息化建设,到“十四五”期末显著增强城乡旱灾防御和供水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流域防洪能力,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分析

引言

水利工程主要通过人工方式调节自然界中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运行环节复杂,属于利国利民的优良工作。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水利防汛建设的重要性,并在各个方面予以改进,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水利工程防汛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建设轻管理。当前大多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依然更为重视建设工作,没有系统管理水利工程,甚至部分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二是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当前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但质量水平却在下降。部分施工单位仅重视眼前经济利益,盲目使用不合理的施工技术,扩大市场占有率,无法保证工程质量,甚至会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建设环节较为复杂,属于长期作业工程,建设时必须将质量放于首位,避免存在侥幸心理,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三是物质存储存在问题。当前部分水利工程物质储备无法满足工程发展,施工期间经常出现材料短缺问题,影响了整个施工进度。且一旦出现紧急险情,材料不足甚至会延误汛情。四是群防队伍管理组织不到位。施工人员属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主体,但当前施工单位并未制定统一的管理模式,施工人员缺乏防汛抗险意识,自身施工水平较低。五是堤防存在突出的险点与隐患问题,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应充分重视防汛工作,严格勘察堤防险点,排查隐患,以致无法保证防洪深度与广度的合理性,一旦发生汛情,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2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分析

2.1气象与水文资料分析

为了及时获取重要的信息与通知,水利部门还应对气象部门加强合作交流,做好水文与气象的观测与分析工作。一方面,应在观测水利工程上下游气象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科学的水利防汛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应设置相应的监测点,及时监控上下游的气象环境,预测可能会发生的洪涝灾害,制定应对措施。比如,水利部门在清库水库时,应向气象部门及时反映监测数据,并告知其以往防汛经验,保证气象部门深入分析调查,向公众及时通报可能会发生的汛情,据此做好防汛抗灾工作。在日常保障工作中,工作人员也应深入分析往年的水文资料,结合往年抗灾经验,及时预测可能出现汛情的日期,根据今年情况制定抗灾计划。

2.2水情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项目

采用智能化、数字化、云平台、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升级改造水情预测预报预警系统,构建实用高效、功能齐全的各级水情预测预报预警系统,全方位提升预测能力,全面及时准确的提供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水旱灾害防御等信息。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情信息云服务系统、水情预警汇集发布统一平台、水文干旱综合评估与应急水情预测分析系统、历史典型灾害性洪水干旱大数据分析系统、多源信息融合的洪水风险识别预警系统、大江大河洪水预报系统、重点区域多源信息融合暴雨预报预警系统、中长期雨水情预测系统。

2.3提高水利信息化设备的投入

水利信息化工作中需要处理的数量不断的增加,对于信息化处理设备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大数据处理技术能够确保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可靠性。为了能够对多样化、大量的信息进行快速精准的处理,就需要加大系统中设备的处理力度,在确保基本的处理能力的前提下,还应该对处理系统进行实时更新,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进行防洪抗汛工作中,系统收集到的数据主要包括视频、文字、图片等各种信息,同时还包含了灾害、水文、水利、气象、河流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就需要通过不断的更新信息系统的硬件,确保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相关的文件资料,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利用大数据计算机技术及时更新计算机的软件,确保灾害预警和应急的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工作人员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将各个部门收集到的信息资料上传到互联网进行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通过加大信息化系统的资金投入力度,才能够保证信息化设备在时效上和技术上得到全面提升。

2.4完善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系统性

进行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以及水资源管理系统,系统内部还包含了非常完善的数据库和信息查询决策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标准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切实提高技术标准和防汛抗旱的工作能力,加大对历史信息数据的收集力度,做好实时信息的采集工作,特别是山洪灾害中小河流的非工程治理项目,对于重点地区以及重点时期进行集中化的管理,确保在汛期能够真正实现信息数据的全面收集,及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灾害,做好灾害的防治和应对工作,保障人们群众的财产安全。同时还应该加大顶级设计的统一规划力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增加采集点,这样相关的数据,也就能够充分挖掘其相关的潜能进行合理的利用,再结合具体的河流流量、降水量等信息进行提前预测,就能够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指挥管理中心的系统化程度,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统筹安排,为各个部门的庞大业务量进行有效的整合,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降低重复内容,而且还能够极大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覆盖面积,满足防汛抗旱工作的实际需求。

2.5监督防汛工程软硬件质量

水利防汛工程中应重点做好软硬件设施的监督与控制工作,一是保证硬件建设质量,工作人员通过科学手段分析汛情,并根据各个时期的发生特点制定可行的防治方案,保证各个单位严格监督、审查防汛设施质量,一旦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应及时处理,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二是保证软件质量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防汛管理方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了保证防汛效果,当前水利工程建设期间也开始引入信息技术,建立了防汛系统,通过专业信息技术监督控制汛期,以及时预测、及时通报。

结束语

水利信息化的持续深入和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非工程措施提升防汛抗旱工作的效率。近年来,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与分析、展示、预报水旱灾害后果及其危害,能够实现省市县多级联动和水旱灾害有针对性地提前预防,保证治理行动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各项应对措施的有效性。水旱灾害防御装备与技术现代化工程、山洪灾害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水文预测预警能力建设、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支持系统及调查评估数据库建设等措施,有利于整体提升防汛抗旱效果和稳步实施“两个转变”,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志雄.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农机,2019,46(11):42-43+45.

[2]朱菲.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提升工程建设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19,19(04):38-41+57.

[3]米玛桑珠,张文.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陕西水利,2019(0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