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理念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生态保护理念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闫宇翔

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推行生态保护的理念,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重点,对推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对生态保护理念下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方向进行探讨,使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向生态化治理转型,以期为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保护;农村土地;综合治理

引言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抓手。本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乡村振兴的内涵为切入点,从历史演进的视角系统梳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演变历程,揭示其演进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明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探索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1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

我国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提到了新的高度。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文件精神,自然资源部已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要求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大的格局谋划和推进新形势下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利用矛盾剧烈,由于对于农村土地整治政策不了解,部分土地使用者对于水利配套和田间道路设施管护力度不够,且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动下,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出现了耕地撂荒和弃荒等消极管理等现象,给土地整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容全面,既包含了对土地的综合整治,也充分将农地整治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相结合,对土地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综合治理,通过实际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人地矛盾、激发动力效果显著,是推动全面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有效途径。

2生态保护理念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建议

2.1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体系

在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体系建设时,相关管理部门工作重点应是农村土地产业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在耕地保护体制中,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其中,在协调、自愿、有偿等原则基础上,减少对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的限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方式的改革,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对于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在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时,应遵循规划标准,使农业产业发展实现集中化、规模化,以达到优化配置农村生产要素的目标。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管理平台,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进行统一、科学的规划,以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新局面。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监督,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效率能够有效提高。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地域性、差异性极为显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到有效掌握。严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发生的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以及强制征收土地等行为,使农民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同时,在土地综合整治时,整治的标准应先确立,综合分析土地的数量、质量以及集约用地的水平,对监督及考核工作的重点进行明确。

2.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结构的优化,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基,全面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农地确权工作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乡村发展中坚力量的中生代农民逐渐向非农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与乡村产业有机融合,提升乡村发展水平。随着乡村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的就业吸引、生态保护、生产增值和文化多样等功能均显著增强。多样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由高产向高质发展,安全、优质、绿色和特色成为农产品发展和追求的新方向,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人地、居业和城乡关系。在新型城乡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就是通过“要素流动-结构调整-功能转化”的路径实现人地关系再协调。通过人口流动和技术下乡有效促进生产要素间的流动,带动配套设置和多样产业的结构调整,提升要素价值,拓展发展潜力和空间,丰富乡村转型后功能的多元化,增加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城乡联合的基础上,为城市资本找到更好的流向,增加新的增长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3加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监管力度

从具体运作看,政府和企业在农村土地整治中占据主导地位,要以土地综合整治推进乡村振兴,就要加大政府对项目的监管力度。农村土地整治管理部门应向社会公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流程、资金去向、职责权限等事项,主动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在规划设计、投资主体准入、新增土地指标、新社区建设等诸多环节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健全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在日常的项目监管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各类数据进行实时的汇总评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可追溯管理,做到动态监测。

2.4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重点进行确定

首先要启动村庄规划的编制,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矛盾突出的低质农用地、低效建设用地以及遭受和易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地区进行划定,明确重点地区后才能够保证相关工作在实践中的有序开展,实现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其次,相关部门要结合现实要求,对目前农村地区的整个产业布局进行完善和优化,合理利用和盘活建设用地,做到集约节约的使用。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农村地区的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除此之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编制部门要结合村庄实际,深入农村地区,对其自身的生态环境以及资源条件等各类要素进行实地考察,将考察结果作为生态环境修复的主要依据。对符合农村地区用地标准的管理条例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对现有的整治方式进行创新,按照质量不降低、数量不减少的原则,适当增加农村的整体耕地面积,同时要保证土地质量的提升,这样才能够推动农村的地区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整个建设用地情况进行结合分析时,需要对其布局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优先保证村民的合理建设需求和农村的产业用地需求。

结语

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当前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和保障建设用地指标的新途径,也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全面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揭示了推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实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路径,以期为科学长效的土地整治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关浩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思路与政策取向[J].农业经济,2018(10):3-5.

[2]王威,贾文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J].中国土地,2019(05):29-31.

[3]喜红等.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35-144.

[4]何振嘉.关于实施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J].国土资源情报,2020(11):30-35.

[5]乔陆印,刘彦随.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J].人文地理,2016(3):67-7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