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DS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周荣耀( 1 ) 马盼盼 ( 2 ) 刘晓玲

安康市人民医院 放射科 陕西安康 725700( 1 )

西京学院 陕西西安 720123(2)

摘要: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诊断中DSCTA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2月接收的经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14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CTA 检查,观察组给予DSCTA检查,对比两组检出率、误诊率、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检出率、准确率、误诊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D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上具有较大优势,能够清晰显示颅内血管与颅内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等,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可作为临床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筛选及评价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DSCTA;颅内动脉瘤;诊断;应用

颅内动脉瘤常由患者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如大脑动脉壁先天性缺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致使患者局部血管壁破损,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1],使动脉壁出现气球状肿胀,形状类似肿瘤。该疾病不仅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也是脑血管疾病致残或死亡的重要原因。为此早期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实行常规 CT 和核磁扫描对其较为容易漏诊,受骨骼的干扰,无法充分完全显示动脉瘤[2]。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DSCTA),具有安全、无创、显示血管周围结构等,本文为探究颅内动脉瘤诊断中DSCTA技术的应用价值,故开展相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2月接收的经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146例纳入此次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73例。对照组中,有男39例,女34例,患者年龄31~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33±3.06岁。观察组中有男37例,女36例,患者年龄30~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49±2.37岁,两组患者年龄、病症、症状等临床资料数据之间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

纳入排除标准:(1)所有患者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经手术或DSA方法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2)所有患者均知晓并同意此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CTA 检查采用德国 SMEMENS 双源CT行头颈部动脉 CTA 的检查。 对患者进行扫描时, 体位为仰卧位, 扫描范围自主动弓至颅顶部, 采用 CTA 扫描程序进行容积扫描。扫描参数: 管电压120kV,管电流1600mAs, 重建层厚及间隔均为0.6mm~1mm, 转速1.0s/r[3]。采用Stellant 双筒自动高压注射器, 经左侧手肘静脉注入碘海醇(浓度350mgI/mL, 注射速度3 ~4mL/s) , 总量为5~85ml 注射对比剂后 15~20s 运用造影剂跟踪扫描技术一

次性快速扫描。

观察组给予数字减影 CT 血管成像(DSCTA) :采用荷兰 PHILIPS Incisive 32排螺旋CT,扫描参数:(1)平扫:100 KV,300 mA,螺距1.375∶1,扫描时间:0.5 s/转,扫描层厚1.25 mm;(2)增强:120 KV,300 mA,螺距1.375∶1,DFOV 25 cm,Std算法,扫描时间0.5 s/转,扫描层厚1.25 mm。DSCTA 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到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使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尽可能清晰显示。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通过数据处理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x±S),使用卡方检验分析关联性,细菌阳性检测率通过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分析,以P<0.05代表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检出率、准确率、误诊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表2。

表1 两组检出率对比

类型

对照组

观察组

P

大脑前动脉

5/9

9/10


大脑中动脉

1/2

3/3


大脑后动脉

15/21

17/19


颈内动脉海绵窦

14/19

18/20


基底动脉

14/18

12/14


交通动脉

2/4

6/7


合计

51/73

65/73

-

检出率

69.9%

89.0%

0.034


表2 准确率、误诊率对比

组别

例数(n)

准确率

误诊率

对照组

73

82%

18%

观察组

73

94%

6%

P

-

0.042

0.046

3 讨论

DSCTA是一种准确率高、无创性的动脉肿瘤诊断技术,检查费用较低,患者接受程度较高,在观察病灶上,其扫描成像速度快,可从任意角度观察病变细节,可提供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栓等信息,有利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适用于危重病人[4-5]。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检出率、准确率、误诊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表明,DSCTA通过去骨技术可有效去除骨质,清晰显示动脉瘤形态,对动脉瘤瘤颈显示更精确,与常规CTA相比在颅底区溶骨效果更显著,图像质量较高,进而提高检出率和准确率。在动脉瘤的大小检测方面,2~5mm 和5~7mm范围内,DSCTA的检出率较高,其诊断的优越性强于常规CTA。

综上所述,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D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上具有较大优势,能够清晰显示颅内血管与颅内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等,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可作为临床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筛选及评价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裴福贵. 评价CT血管造影减影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伤残医学, 2014, 000(008):186-187.

[2] 郭元星, 李向东, 曾小涛. 双源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研究[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 2019.

[3] 任峰博. 两种影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9, v.29(04):17-19.

[4] 刘钢, 李长英, 钱勇,等.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6, 32(007):1098-1101.

[5] 程志华. 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及评估的对比分析[D]. 安徽医科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