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就业择业能力的途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3

提高大学生就业择业能力的途径探索

陈禹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锦州 121001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古人有云,“夫欲成其业,必先明其志。”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一生之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枉费生命,就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才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对社会做出一份贡献,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积极了解学生就业的诉求和期望,做好学生就业动态的思想掌控工作。同时,通过职业指导课、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服务等途径,积极搭建适合学生特点的就业平台,锻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择业能力 培养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出现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社会产生了三次大分工,从而出现了商业,导致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至此,职业活动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社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划分,职业家族就慢慢地分化扩展起来了。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和各种岗位,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诸如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与活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没有最难就业季,只有更难就业季。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同时还要面对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力。大学生作为社会就业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还是从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来讲,都有这个群体的固有特点。因此,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大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但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的实践技能,但随着如今社会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校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实际的岗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实践经验方面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用人单位往往十分看重学生的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在现实的,一方面有人单位需要人才,而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培养出的大学生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校园环境中,和社会接触的时间并不长,他们从小到大没有吃过太多苦,心理素质、意志力普遍较差,他们很难适应在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压力,特别是面对长期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许多大学生难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导致实践活动虎头蛇尾。他们缺乏生活常识,对社会的了解有所欠缺,缺乏实践经验、创造性和独立的工作能力。为此,在对学生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与提高的前提下,要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训课程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工作能力,提高抗压能力和意志力。也需要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力度,在常规教育中加入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课堂,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水平,让他们不再畏惧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从容不迫,妥善应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获得对自己的良好认知。设置社会实践目标,建立考评机制。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高校应当首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设置目标,建立考评制度。同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自己将来希望从事的专业或行业相关的工作,积累并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从而弥补自身在经验和知识上的不足。

第二、大学生具有创新进取精神,但抵御挫折能力不强。

大学生有较强的创新进取精神,渴望竞争,但抵御挫折的能力不强。良好的创新进取精神来源于当代青年特有的品质,他们拥有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激情的无限遐想和不竭的精神动力,这是保证他们顺利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经过数十载的寒窗苦读,当他们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上时,大学生对自身充满了美好的期待。然而,在创业进取的路上,需要的不单纯是精神与内在的动力,更需要物质和专业上的特有条件,这是保证他们顺利创业的必要物质条件。但是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物质基础是他们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在创业过程中抵御各种挫折的能力较弱,往往出现运转脱节或物质保障不足的情况。这些原因从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大学生创业的进展,并对学生的创业自信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正确认识挫折是大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前提。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所要达到的目标过程中所受到的障碍和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挫折是人的心理发展由不成熟过渡到成熟的必经阶段。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遇到挫折和困难出现情绪波动,焦虑不安,这是正常现象。生活中出现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挫折要把挫折和磨难视为成长的财富,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大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学会求助,要认识到挫折不是不可以战胜的,逃避挫折是不现实的。要认识到挫折虽然会给人带来打击、痛苦和沉沦,但是也会催人奋进,使人受到磨砺和锻炼,使人更加坚强。大学生在陷入某种困境时,理性的迷失是常见的情形,这就要求自己努力走出认识到心理上的种种误区,重新确立目标体系。这不仅需要大学生和自卑、自欺、自弃的倾向进行不懈的斗争,同时还需要寻求恰当的方式战胜自我。战胜了自我,战胜挫折就有了可靠的支点。

第三、基础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第四、创新能力缺乏。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

第五、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六、应聘能力薄弱。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阵地,教育合格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是我们所面临的既现实又迫切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实际行动,积极了解学生就业的诉求和期望,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搭建适合学生发展和需求的锻炼实践平台。注重在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要积极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择业能力的途径。

  1.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第二、积极了解学生就业的诉求和期望,做好学生就业动态的思想掌控工作。

大学生就业在就业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开展对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工作,通过调查问卷、走访调研等形式踏实认真的做好各项基础性信息的调查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做好和开展相关的就业工作。面对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我们要认真的加以研究与分析,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本质和实质原因,切实掌握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进行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中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是前提,以个性化指导为辅助,以促进就就业为目标。在进行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时候坚决不能舍本逐末,忽视学生的专业学习。还可以建议学生分享他们自己的就业规划,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抱团学习共同进步。最后,就业指导的追踪服务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不是终止于学生的规划和指导,还需要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追踪与反馈,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善于倾听他们工作后的感触,将追踪服务和信息反馈工作及时存档,为以后就业指导工作作参考。

第三、积极搭建适合学生特点的就业平台,锻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

首先,要深化职业指导课程的设计,搭建职业教育平台。在高等学校中,职业指导类课程已成为对学生宣传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就业的重要阵地。课堂上,课堂内容的设置不再是单纯的就业政策宣讲、就业基本能力培养与提升等基础性工作,而是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拓宽职业指导教育教学的途径,注重对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通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强化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他们在就业和择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品质,搭建职业实践平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是拉近学生与社会距离的平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工作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寒暑假时间,宣传、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到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专业实习、深入基层开展专业调研等工作。

第四、拓展创新创业服务的思路,搭建职业素质平台。

大学生创业就业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有效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有效积极性的同时,可以更加有效的与所学专业向结合,在谋求专业发展的同时,自主开展创业项目。大学生开展创业项目,需要学校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与保障,并且积极为学生提供搭建职业素质提升的锻炼平台。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性和经费的大力投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新的有效的实践途径,强化青年学生结合专业积极创业的意识。学院通过建立创业创新实训室,为学生在校内开展创业项目孵化工作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学生在大三期间,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组建自主创业实践团队,经学院的审查和审批后,可以进驻创业创新实训室,成为创业孵化团队。力争促使创业团队的参与学生,在毕业离校前,尽快完成创业项目前期的筹划和试运行阶段。将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工作战线前移至校园,有助于毕业的大学生缩短创业就业与社会竞争的融合时间。


五,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第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近年来,在我们大学生身边经常发生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无数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才有了“马家爵”,“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高分低能者。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

参考文献:

[1]张展基.高校“毕业班现象”探析及其应对策略.思想教育研究.2017(1).

[2]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3]孙体楠.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状况与教育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