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学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0
/ 2

基于问题导学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思考 沐家坤 红塔区大营街中心小学 云南省玉溪市 653100

摘要:问题导学法是立足小学数学学科特性以及新课改发展趋势的教学创新,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作为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势必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深入探索。现分析问题导学法的教学价值,探讨教学实践途径,以期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转型,提供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创新

引言: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推动之下,小学数学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课堂活动的精神引领,想稽核的教学实践探索,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之下,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问题导学法应运而生,受到广泛关注。所谓问题导学法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固有认知,关键能力与生活经验,对范例教学要素实施深入探究以获取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方式。问题导学法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能够满足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要求,或将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

1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意义

问题导学法是教学创新的有力尝试也是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而言,第一,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指向性与层次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通常以教材为蓝本,采取按部就班的讲练式教学,不仅削弱了数学课堂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而且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而在问题导学模式之下,学生拥有了更为独立的思考与探索空间,借助层层递进的问题主线探索数学知识,促使学生更为准确的掌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构建数学认知体系,有助于实现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第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载体,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引发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基础问题、启发性问题、互逆性问题等多元化的问题导向,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等方式探寻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问题导学法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增强课堂有效互动,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见。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问题导学法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值得教师展开进一步实践探索。

2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2.1构建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教师通过构建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优势,提升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接受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索奠定基础。以“可能性”教学为例,首先,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设置趣味性游戏“猜硬币”,引出教学主题,激活学生的固有生活经验。教师手中握住一枚硬币并在背后交换位置。提出第一个情境问题,你能够猜出硬币在哪只手里吗?当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能够确定吗?此时,教师打开没有硬币的手,让学生再次猜测,当学生给出答案时,教师再次进行追问你能够确定吗,为什么?借此教师揭示课堂教学主题,并说明事件发生具有可能性,促使学生建立初步认知。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教学情境以及师生的互动过程进行进一步分析解读。提出直观化的基础性问题,从游戏环节中你能够获得哪些数学知识?借助师生到问答对话,学生能够总结出通常情况下运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教学难点。教师将教学主要内容以及重难点知识融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的深入探究。

2.2设计探究问题,深化课堂互动

新课标提倡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借助探究性问题构建学习共同体,引发师生以及生生的有效互动,实现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自我建构能力。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此章节内容的重难点是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运用。教师以问题为主线,采取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课堂组织模式。首先,教师坚持深入浅出的原则,设计递进式的探究问题链条,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两个三角形能够拼出怎样的图形?拼出的新图形面积该怎样求解?新图形与原三角形存在怎样的联系?怎样将三角形转化为所熟知的图形?借助问题将温故知新、新知初步感知以及深入分析各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教学主线,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究方向。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随学知识,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完成问题链条的独立解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分享,分别提出各自的猜想,并针对分歧展开进一步探讨,达成最终共识。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突出学生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的理解数学知识本质,进而实现灵活运用。

2.3提出启发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基础知识决定了学生数学认知的广度,而思维能力则影响学生的认知深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必要。因此,教师借助启发性问题,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思维留白,为学生创造更为自主的思考空间,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性与逻辑性。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为例,此单元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为重难点教学内容,注重数形结合思想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渗透,是培养学生转化思维能力的重要知识模块。因此,教师借助具体的现实情境,呈现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分数以及分数算式所代表的含义。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抓住学生的思维节点,提出启发性问题。例如,当学生根据问题准确列出计算式时,教师进一步追问,想一想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是什么?你从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又如,在解析分数加减法运算定理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你认为哪些是关键词,为什么?谁还有不同意见?通过问题引申学生的思考,形成递进性的数学思维模式,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问题是小学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素材,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问题的教育优势,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向性,对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应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吸引学生的专注力,深化认知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推动小学数学走向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谢文顺.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21(05):87-88.

[2]陈建华.以问导学——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创设的实践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0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