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0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梁峥宇

甘孜州九龙县三岩龙乡中心小学 邮编 626200

摘要:在时代发展脚步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日益增加,同时将其深入到各个教学领域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认知。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的核心课程,属于思想知识以及实践活动的集合体。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资源,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并且将其应用于平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学生的思想,为其学习成长提供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渗透

引言

新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应提高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过程,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推进传统文化传承效率。下面通过实践分析,结合语文课堂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探索了提高传统文化传承水平的有效的对策,希望分析能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材中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漫长岁月,已然取精去糟,而文化融合发展也成为现今主流发展趋势。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其教育的核心便是不断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品格。因此,将小学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提升自身知识理解能力。此外,传统文化教育较为重视善良与诚实等传统美德,将这种美德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能够帮助语文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2.1教师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仍然存在于表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意识不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也存在问题,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仅仅是学习经典古诗词,并要求学生加以背诵,而且对于古诗词没有进一步地分析,使得学生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2.2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

传统文化作为语文学习中一项基础内容,很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是伴随课文教学进行简要的说明,很少会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门的教学活动,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很多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难以对传统文化产生丰富的理解与共鸣,无法领略到传统文化中更加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导致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学生先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然后对传统文化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最后将其中精华的部分内化到自己身上。所以,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需要专门的教育规划与教育方式,才能保证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对学生做最表面、最简单的讲解,并不能达到传统文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3.1渗透古代文化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古代文化教学内容。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类古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且让学生查找一些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在查找过程中学生又从不同方面了解祖国的美好,从而树立起强烈地民族自豪感。《新三字经》中有孔融让梨等关于美好品质的故事。这些故事深受学生喜欢,并且从中学会了刻苦、勤奋、谦让,这些可贵的品质将使学生一生受益。

3.2教学生活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力

文字是生活高度凝练的成果,同时也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让其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生命力,鼓励其更好地继承优秀的文化,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知识来源于生活,文化是高于生活的一种知识,也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自身的文化感知力,所以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增强学生对于文化的感知。教师要将教学过程生活化,给予学生一个开放性的课堂,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寻找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鼓励学生进行朗读。教师也可以借此举行一个朗读比赛,让学生在多次的阅读中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实践活动,要学会在课文中寻找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相关联的部分,将生活与传统文化相联系,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力。春天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春游,学生可以在大自然中感受到诗人眼中的美丽,这种与自然相关联的实践活动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章中的情感。

3.3以解说为过程,理解传统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展现给学生,而未挖掘其中的内涵,那么学生只会较为浅显地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不能促进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为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做准备。但教师要注意“解说”并不意味着“灌输”,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辅助学生完成学习的过程。

3.4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诗词,加深对中国古诗的理解认识并感受文章的美妙。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几个学生朗读了哪些经典的文章?例如学生朗诵了《弟子规》《三字经》里的内容,教师可以借此为学生讲解这些经典名著会流传中国几百年的历史的原因,讲解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国家基本礼仪。教师也可以建议学生进行背诵,让学生加深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的渗透。

3.5立足课程资源,挖掘课文内涵

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脱离于课文的学习,因为传统文化往往是课文学习内容中的一个分支,在课文的学习上加入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感悟更加丰富,丰富学生的文学修养。所以要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并且积极联系实际,带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小学课本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很多课文是古诗与文言文,如小学古诗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述的是重阳节纪念亲人的内容。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古时候的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为什么要过重阳节?这些问题在现实中很少引起学生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主进行拓展学习,从传统文化的历史由来、现实意义、演变过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除此之外,古诗、文言文学习中的作者也非常有学习认识的必要。如诗人中的唐宋八大家,在语文课本上都是常见人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反复遇到。而这些诗人身上也有着可贵的品质与非常高的文化造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累积,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还能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修养,巩固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进一步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小通.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1(22):49-50

[2]何群.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9(23):109-110.

[3]周新艳.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有效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