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角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0
/ 2

美丽中国视角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王学佳

科右前旗党校 内蒙古科右前旗 137400

摘要:文章以美丽中国为切入点,首先从生态污染、经济发展、民族复兴三个方面剖析了美丽中国的提出背景,并解读了美丽中国的内涵以及特征,如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继而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四个层面探讨了美丽中国视角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路径。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明确了方向。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环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态文明建设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建设中,构建美丽中国视角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美丽中国的提出背景与内涵解读

(一)美丽中国的提出背景

美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表达。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的立场出发,将实践作为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基础,并将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作为人与环境关系恶化的根源。美丽中国正是对之前不合理实践活动的反思与调整。美丽中国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首先,美丽中国是应对自然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自然生态问题,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资源枯竭等,并引发了太湖蓝藻、华北雾霾等生态事件。愈发严峻的生态危机迫使我国不得不将生态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建设中,美丽中国正是应对自然生态危机的重大战略。其次,美丽中国是创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新模式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内容。美丽中国以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标,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顺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美丽中国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3]”,精准阐释了美丽中国与中国梦的关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指引了方向。

(二)美丽中国的内涵解读

美丽中国有着丰富的内涵。自美丽中国概念提出以来,学界有关美丽中国的研究不断增加,学者们从多个层面解读了美丽中国的含义。根据许瑛的研究,美丽中国的内涵主要有三点,即环境美、社会美、人之美。环境美指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以保持自然环境的美好为宗旨。社会美指的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是社会文明之美。人之美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4]。美丽中国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科学性。美丽中国是新时期,党从国家自然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提出的,具有多重理论意蕴和深刻现实背景的科学概念,科学性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属性,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先决条件。二是系统性。从微观地角度而言,美丽中国以生态环境美为核心,也包含着社会的和谐美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友好的人之美,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宏观的角度而言,美丽中国立足生态建设,与“五位一体”其他方面,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有着内在的联系。三是实践性。美丽中国立足于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举措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以期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二、美丽中国视角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路径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制度

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破坏的首要因素,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制度中,构建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新型经济制度。首先,构建绿色经济制度。绿色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热门概念,以低污染、低消耗为主要特征,在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绿色经济是适应人类环保需求与健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当前,我国绿色经济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多个领域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要以制度建设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比如,构建绿色经济的财税扶持制度,增强绿色经济的发展动能。其次,构建循环经济制度。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为主要特征,低开采、高利用的特点,是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影响的经济模式。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循环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废钢、废水、废纸等的再利用。要以制度建设加速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增加固体废物责任延伸制度和排污交易制度,为循环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1.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态势和政治制度建设不到位同样有着很大的关系,最为典型的便是政绩考核中,仅仅将GDP作为考核重点,导致不少官员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乃至出现竭泽而渔的问题,导致了生态的巨大破坏。对此,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制度中。首先,构建新型的政绩考核制度。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角度出发,树立新的政绩观,将区域自然资源消耗程度、环境优劣程度、地区生态文明程度、地方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程度等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构建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提高地方官员的生态保护意识。其次,出台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5]”。要将环境污染、破坏的责任追究制度作为新时期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不顾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不进行科学生态评估而盲目做出有害自然生态环境决策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追责,有效扭转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象。

  1.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文化制度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悠久的生态文明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孟子便提出“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观点,山水文化兴起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成为士大夫理想的生活状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美丽中国继承、吸收了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精华内容,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好创新与突破。因此,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文化制度。首先,完善生态文明宣传制度。立足融媒体时代社会大众信息获取方式的特点,构建多措并举的生态文明宣传制度,协同发挥好传统媒体,如纸媒、电视媒体以及新媒体在生态文明宣传中的作用,提高社会大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最后,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各学段教育中,以课程开发、生态活动、专题讲座、研学旅行等多种方式,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四)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同样是美丽中国视角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此,要从以下两点采取好措施,首先,构建公众环境监督制度。发挥好社会大众在环境监督中的主体作用,壮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其次,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制度。社会组织指独立于国家政府系统以外,由社会大众依据法律法规,自发组建、自主管理的组织,以社会公益活动和互益活动为主体。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大面积下移,社会组织则是承接政府职能的重要主体,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以专业化建设为基本要求,能够协同政府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环境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类型,近年来,我国环保组织发展迅猛,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环保组织数千个。要建立健全环保组织培育力度,发挥好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治理与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三、结语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对此,要立足“五位一体”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中,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 日)[N].人民日报,2012-11-18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侯丽军、王橙澄.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梦重要内容[EB/OL].http:// news.qq.com/ a/20130720/005719.htm,2013-7-20

[4]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理论界,2013(01):62-64

[5]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