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政策在西部农村地区的执行瓶颈及突破路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0
/ 3


义务教育政策在西部农村地区的执行瓶颈及突破路径探讨

计丕涛

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教育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随着教育的改革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依旧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本文分析了义务教育政策在西部农村地区执行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探寻了原因并试图寻找突破口,进一步为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西部农村地区;政策执行;瓶颈与路径

农村义务教育在“科教兴国”、“乡村振兴”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及诸多因素的限制,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发展滞后,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一、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的特点。义务教育政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为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综合发展而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普及一定年限的免费教育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计划、方针、措施等的总称。其实质是对义务教育的资源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

、 义务教育政策在西部农村地区执行过程中面临的瓶颈

(一)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优质教育人才匮乏。在师资分配层面,经常是优先考虑将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分配给县城中小学,学历较低或能力有限的教师分配到农村中小学。部分年长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不熟悉,对新装备的多功能教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意愿低、使用能力弱,存在不愿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情况。有些教师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需要进一步调动,质量意识不强。另外,教师培训力度不够大,一些学校没有安排足够的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没有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相应比例拨付培训经费,大部分学校未落实公用经费按一定比例用于教师培训的政策。

(二)学校领导干部能力欠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校长缺乏专业的培训,教育管理观念不适应新的形势,导致一些学校管理对策不适用。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宗旨认识不清,没有做到雪中送炭、补短板,而是在搞锦上添花,变相办重点,校际差距没有真正意义上缩小。虽然民办代课教师已被“政策性清退”,但还有的是“民办转公办”教师,学历低、教学能力不足。新招聘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欠缺,老教师全凭老经验教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硬件设施不配套。教学设施方面,农村学校校舍老旧严重,配套设施不足,虽然每年都在整改,但幅度较小,没有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学生生活方面,宿舍条件简陋、设施差、没有浴室或热水供应不足、食堂设施不完善,有少数地方仍然在使用旱厕,且未做无害化处理。依据有关指标,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方面:农村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4.0㎡,农村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5.6㎡;百名学生计算机拥有量方面:农村小学百名学生计算机≥5台,农村初中百名学生计算机≥10台;生均图书册数方面:农村小学生均图书册数≥20册,农村初中生均图书册数≥30册。这样的标准并不高,但仍有部分学校不达标,可见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的严重性。

(四)家校联动机制不健全,家庭对学校教育支持力度不高。学校缺乏教师家访制度,或执行力度不足,教育教学仅限于学校这个范围,很少深入学生家庭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或经济条件不好的家长忙于外出打工,对孩子学习疏于管教,对孩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学校教育支持力度不高,片面地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把孩子送进学校就高枕无忧,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义务教育政策在西部农村地区执行瓶颈的影响因素

(一)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西部地区由于海拔高差大、地质结构复杂、地理位置偏远等自然条件及其他因素的限制,水利、交通、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生产力不足,导致经济发展滞后,政府财政压力大,难以支撑办学支出,单靠上级部门的财政拨款远远不足以支持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另外,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第三产业不发达,社会财富不丰富,难以吸收社会捐款来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

(二)学校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质量考核不严格。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各项教育监督制度不断建立,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已有的制度不能够完全适应新的形势。主要体现在行政领导教学听课检查制度,教师教学工作的考评制度,教学自我剖析制度,教学过程监控、质量分析制度,上课、评课等制度不完善不成熟,执行不到位。此外,中心校对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检查、督促工作不到位。

(三)学校管理水平不高,对校领导的考核力度不够。各学校对《中小学常规管理暂行规定》的贯彻落实不到位,落实省、市、县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意见不具体,有些学校没有按要求制定并执行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办法或制度。部分学校常规管理不规范、安全管理意识不强,在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存在短板,没有专职保安,没有应急疏散场地,安全标识设置不规范,食堂和宿舍管理有漏洞,不少学校内涵发展水平不高,没有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

(四)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政策意识淡薄。当前,我国就业情况不太乐观,每年都有大批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以至于影响了农村家庭尤其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观念。家长对九年义务教育政策认识不够充分,盲目信从新的“读书无用论”,早早的让孩子外出务工。另外,受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学龄前儿童数量减少,家长对孩子溺爱使他们养成很多不良习惯。有的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照管,老人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管教方式欠妥,对孩子的教育、辅导、监管不到位。

、义务教育政策在西部农村地区执行瓶颈的突破路径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1、依法保障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依法增长、专款专用,各项教育经费管理规范、使用合理、下拨及时。认真做好“两免一补”、学生营养餐、贫困生救助、农村独生子女奖优免补等教育惠民工作,工作程序要规范,经费要及时足额到位。

2、落实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按照“合理规划、逐年实施、从易到难、整体推进”的原则,撤点并校,集中办学,整合、优化农村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确保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使农村孩子和城区的孩子一样享受优秀的教学资源,享受公平的教育,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办学条件的整体优化。

3、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实验管理人员。建立图书室,健全图书资料管理制度和图书借阅制度,配备专兼职图书管理员。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全面加强师德建设。多种形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师德风尚。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设立师德师风举报平台,广泛收集学生、家长对师德师风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对教师不良行为的举报并依规处理责罚。

2、大力实施教师提升计划。加强实施“国培计划”、“校培计划”,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的方式。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名师效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执行能力。

3、优化教师结构,改进教师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教师的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引进人才制度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鼓励教师之间适当的流通交流教学。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度,全力做好教师续聘工作;做好绩效工资分配工作,实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统筹教师资源,逐步建立教师校际之间正常流动机制。

(三)强化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领导干部责任感

1、强化学校行政领导责任意识、工作纪律建设,增强干部教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监督、流动等管理制度。为薄弱学校选派德才兼备、事业心强、有组织领导能力的校长及其班子成员,进一步强化薄弱学校的常规管理。

2、行政领导、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带头攻坚克难,多写经典教学案例,多上示范课,提高自身教学和管理能力。学校领导、教职工严格执行学校请假制度,非必要不请假。中心校建立班子成员挂包督学挂牌制度,各学校都要建立学校领导与年级组(或教研组)挂钩、课任教师与学生挂钩帮扶制度,确实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促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四)健全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严格考核学校教学成果

1、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制度。落实行政领导教学听课检查制度,教师教学工作的考评制度,教学自我剖析制度,教学过程监控、质量分析制度,上课、评课等具体制度。贯彻落实教学常规,坚持集体备课及主备课制度。着力抓好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检测等各个教学环节。学校进行质量检测,坚持考试质量跟踪,每学期组织单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并分别组织召开年级组或校点教师教学质量分析会,形成学科、班级、年级或校点质量分析报告。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义务教育质量监控的办法和手段,从侧重学生升学率、优秀率和文化考核向侧重学生合格率、进步率和综合素质转变,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对学习困难学生要采取各种措施给予更多的帮助。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不得将学校班级分为重点班级和非重点班级,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取消一系列入学选拔考试。

3、各学校加强教研工作。制定校本教研活动方案、教研活动组织机构和教研活动制度,落实责任,活动内容具体详实。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切合实际的校本课题(专题)研究,积极推广教研成果。

(五)做好“家校互动”管理工作,促进学校和家长的配合

认真落实家校联动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家校互动”,定期家访,全面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学习动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帮扶办法。设立家长委员会,随时反映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态度及建议。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有主题、有重点、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家校互动活动,增强家校联动的实际意义。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大教育宣传、政策解读和典型引领力度,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结语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认清当前面临的瓶颈,寻找突破口,更好地为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执行扫清障碍,从而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办好公平的、高质量的、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林靓. 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7.
    [2] 胡莎.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7.
    [3] 郭铧震. 盘锦市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4] 邬小学,唐明开.贵州省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高教学刊,2016(11):51-53+55.
    [5] 王海玲. “以县为主”模式在乡镇义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计丕涛(1995-),男,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

616f8f3ad065d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