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0
/ 2

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李海鸥

宜城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湖北 宜城 4414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中采取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中抽选9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7例,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47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患肢运功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儿患肢运功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76、5.873,P<0.05)。结论: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中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儿肢体功能和预后效果,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小儿病毒性脑炎属于儿科常见疾病,主要发病于中枢神经系统,属于感染性疾病,当患儿出现小儿病毒性脑炎之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功功能等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否则会有明显后遗症[1]。患儿在接受治疗期间,想要更好的保证治疗效果,还需要加强护理干预,将早期护理干预引入到小儿病毒性脑炎中,能够有效促进患儿康复,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中采取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中抽选9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7例,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21例,患儿最大年龄8岁,最小年龄1岁,平均年龄(3.68±0.43)岁。对照组47例,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2例,患儿最大年龄7岁,最小年龄1.5岁,平均年龄(3.72±0.39)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可比性高。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1)呼吸道护理。患儿患病后,会伴随严重惊厥或者持续性惊厥症状,呼吸道的分泌物会随之增加,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定期为患儿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并且严密监测患儿呼吸情况,以免出现呼吸道堵塞,影响患儿呼吸功能。对于症状比较严重、不能自主呼吸的患儿,还需要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机械通气治疗,以免出现窒息。2)生命体征护理。患儿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要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瞳孔、心跳、血压等,如果患儿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类似血压升高、呼吸变慢、脉搏变慢、瞳孔忽大忽小等,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并且协助医生完成相关处理,在有早期脑疝症状出现时,就需要及时进行早期干预,以免恶化。3)早期功能锻炼。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包括爬行、翻身、抬头等,在患儿训练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指导,并且要求患儿家长配合,帮助患儿更快的恢复肢体功能。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以两组患儿护理前后患肢运功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其中患肢运功功能以Fugl-Meyer运动量表(FMA)测定,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患肢运功功能越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测定,满分为4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越差[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30.0处理,用t检验,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儿患肢运功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儿患肢运功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76、5.873,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护理前后患肢运功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616fbc550e53a_html_abcb267ac997b10f.gif ±s,分)

组别

例数

患肢运功功能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47

73.36±4.68

87.68±6.77

26.99±3.24

15.36±2.09

对照组

47

73.41±4.72

80.98±6.83

27.03±3.25

18.57±3.11

t

-

0.052

4.776

0.598

5.873

P

-

0.959

0.000

0.953

0.000


3讨论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针对于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中,常规护理已经很难满足患儿的需求,为了更好的保证患儿治疗效果,促进患儿恢复,临床上还需要引入更多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提高护理质量,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3]。早期护理干预属于新型护理模式的一种,将早期护理干预运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中,通过以前评估患儿情况,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和呼吸道护理等方式,减少患儿在治疗期间的并发症[4]。同时,早期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结合患儿情况进行早期功能训练,能够帮助患儿更快的恢复肢体功能,临床治疗效果也会更好。

本次研究选择9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早期护理干预的患儿护理后患肢运功功能评分明显更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更低,表明早期护理干预能够优化患儿患肢运功功能和神经功能。该研究结果与苗蕊[5]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中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度高。

综上所述,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中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儿肢体功能和预后效果,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钱宗秀.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观察及护理对患儿康复情况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3):11-12.

[2]郑雪,刘晓莉.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价值探讨[J].饮食保健,2020,7(1):17.

[3]程小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刍议[J].系统医学,2020,99(15):198-201.

[4]薛晓萍,张瑶瑶.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早期护理干预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9,25(037):262.

[5]苗蕊.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7):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