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0
/ 2

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李月红 徐光芹 张金凤

天长市人民医院内二科 安徽 天长 239300

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时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7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3例,均实施介入治疗,护理模式分组,A组(心理护理)41例,B组(常规护理)42例,比较心理状态变化、满意度。结果:心理状态比较,A组抑郁[(28.73±4.21)分]轻于B组[(40.25±4.53)分],A组焦虑[(29.32±4.07)分]轻于B组[(41.37±4.62)分](P<0.05);满意度比较,A组[97.56%(40/41)]高于B组[78.57%(33/42)](P<0.05)。结论:在急性心梗介入治疗中联合开展心理护理,可促进患者心理状态健康,提高心梗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满意度;心理状态


前言: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危急重症心血管疾病,发病后常见迅速进展,极易致残致死。心梗的主要致病诱因是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性坏死,通过介入治疗及时溶栓疏通阻塞,早期恢复供血供氧是当前较有效的治疗措施[1]。常规护理通常侧重于疾病干预,对心理状态调节关注度不足。心理护理在介入治疗中应用,是针对急性心梗患者濒死感等诱发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实施预期是促进心态平衡[2]。本文从2020年8月~2021年7月急性心梗患者中选取83例,阐述心理护理在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观察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7月83例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患者,其中心理护理41例设为A组,性别:男/女=23/18,年龄(43~81)岁,平均(61.35±7.82)岁。常规护理42例设为B组,性别:男/女=22/20,年龄(44~80)岁,平均(61.34±7.79)岁。资料可予分析(P>0.05)。

纳入标准:(1)急性心梗确诊;(2)符合介入治疗指征;(3)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4)资料完整;(5)可常规沟通。

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2)合并传热病;(3)智力障碍;(4)妊娠哺乳期;(5)合并恶性肿瘤。

1.2方法

B组行常规护理,进行围术期干预,监控生命体征、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等。

A组行心理护理:(1)心理疏导:评估心理状态,分析消极心理诱因,通过健康宣教、治疗方案讲解等方法缓解患者恐惧感。(2)情感支持:促使家属增强家庭支持,护患沟通增强情感支持,给予患者鼓励和肯定,引导患者积极配合介入治疗。(3)环境调节:噪音等对心理稳定性有不良影响,为患者营造安静、清洁、舒适的病房环境,改善病房环境质量,避免环境不良刺激。

1.3观察指标

心理状态:(1)焦虑:《焦虑自评量表》(即SAS)分析干预前后焦虑程度;(2)抑郁:《抑郁自评量表》(即SDS)分析抑郁状态变化。消极心理状态与量表评分正相关。

满意度:管理组自制100分制调查问卷,患者病情稳定后填写,评价分级标准为(1)优:总分高于90分;(2)良:总分(81~90)分;(3)中:总分(71~80)分;(4)差:总分低于70分。满意度=[(1)+(2)]÷(本组n)×100.00%。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分析急性心梗患者数据,计量资料(心理状态)以“均数±标准差(616fbc5f2f33f_html_eaf34a41c400f7ec.gif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满意度)以率(%)表示,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状态

干预前,两组心理状态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A组SAS、SDS评分<B组(P<0.05)。见表1。

1 SASSDS评分[分,(616fbc5f2f33f_html_eaf34a41c400f7ec.gif]

组别

A组(心理护理)

B组(常规护理)

P

阶段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n

41

41

42

42

>0.05

SAS

54.72±4.28

29.32±4.07

54.70±4.42

41.37±4.62

<0.05

SDS

53.63±4.39

28.73±4.21

53.64±4.50

40.25±4.53

<0.05

2.2满意度

A组满意度(97.56%)>B组(78.57%)(P<0.05),A组差评率(0.00%)<B组(4.76%)(P<0.05),如表2。

2 调查结果[n%n]

组别

A组(心理护理)

B组(常规护理)

P

n

41

42

>0.05

28

12


12

21


1

7


0

2


满意度

97.56(40/41)

78.57(33/42)

<0.05

差评率

0.00(0/41)

4.76(2/42)

<0.05

3讨论

急性心梗在中老年阶段较高发,受饮食习惯等影响,发病人群渐趋年轻化。患者发病后,病理表现为心肌缺氧缺血,出现组织坏死,影响心肌功能,临床症状为心前区出现憋闷感、压榨性疼痛等,持续时间>30min[3]

介入手术治疗是通过介入手段疏通冠状动脉,恢复血氧供应,抑制不良进展,挽救受损组织、降低病死率等[4]。并介入治疗中,受疾病造成的生理感受影响和因为濒死威胁造成的心理失衡影响,患者难以保持稳定心理状态,而消极心理状态会对生理指标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影响治疗效果[5]。心理护理从急性心梗介入治疗需求出发[6],分析患者综合情况,在常规护理外融合心理干预手段,促进身心状态稳定[7]

本次研究中,A组干预后焦虑和抑郁程度减轻,显示心理状态趋于健康,B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但干预成效有限。满意度调查表明,A组对本组护理模式适应性更好,给予较高评价,B组相对较差。

综上,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采用心理护理作为护理手段,对改善满意度和心理状态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临床效果较好,具有应用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查聪秀,王美,赵云萍.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1,16(14):209-210.

[2]林小倩,陈文惠,林雁萍等.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05):83-84+87.

[3]黄丽珍.心理护理干预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20):90-92.

[4]沙书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介入治疗的护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4):128+159.

[5]田金娟,王楠.心理护理干预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9):4-5+7.

[6]周丽玲.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4):178-180.

[7]姜崴.心理护理和运动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