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通过破解典型试题提升教师教学功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0
/ 2

试论如何通过破解典型试题提升教师教学功力

骆长明

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中学

【摘要】 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同时,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亮点之一是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新课标实施的主体是高中历史教师,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重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较高的专业素养是支撑教师教学功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而教师敢于在课堂教学或备课过程及课后教学反思时对学科难题进行深度剖析,不仅可以让学生受益,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念,提高专业能力。

【关键词】 典型试题 提升 教师 教学功力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一线历史教师,下面通过一道颇为有知识拓展价值的模拟试题,把笔者积累的一些日常解题过程中的“庖丁解牛与拓展链接思维”与广大同仁进行交流,抛砖引玉,希望对中学历史教学,特别是试题讲解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思路和可操作方案。

一、好题可以检验教学效果,教师要敢于迎难题而上。

(一)“情境型”典型试题呈现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道历史学科“看似平常”的选择题:

1946年2月,国民政府组建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后,不待山东解放区的黄河归故工作理出头绪,就抢先在上游开工堵口,周恩来十分愤慨并致电抗议。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同意堵塞花园口决堤,但必须保证下游黄河故道人民的安全。”据此可知

A.黄河归故工程缺乏统一协调 B.国共双方对山东均志在必得

C.解放战争已进入白热化状态 D.国民党企图给中共制造麻烦

本题答案为D。学生日常训练大部分人错选了A,还有小部分B,极个别选C。正确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二。

(二)解题过程防止“翻车”

教师在讲解这道“典型试题”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学情和仔细复盘学生错误缘由,按一般思路讲解,很容易出现诸多不妥思路和方法:比如对试题材料有效信息挖掘不够,没有坚持“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求实精神;缺乏知识迁移和宏观时空意识,未对黄河花园口决堤的基本史实进行补充;未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进行有机整合;未尝试对学生进行“史地结合”的全景式剖析等等问题,如果不提前做好上述功课,贸然讲解此题,很容易导致学生随着老师“瞎人摸象”般的解读史料和分析选项,最后不能做到解题能力提升,不能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厚积薄发才可以游刃有余,严谨教风方可成就学生。

以这道典型试题为例,如何提升中学历史学科试题讲解能力,以达成历史学科教学任务和培养人文素养的学科伟业。下面笔者就上题进行初步剖析,希望能引发同仁一些正向教研思考。

(一)解题方略初探,重视引导学生延伸主干知识

首先就本题(大多数历史题目)来说,树立“时空观念”是做题第一要务,同时要挖掘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史料实证”然后进行“历史解释”,坚持“唯物史观”,重视材料展现的“家国情怀”[1]视角。具体来说,结合时代背景,显然A的说法是错误的。材料第一句就提到:“国民政府组建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这不能说没有统一协调。那么如果理解成国民党单独搞的机构,又因受到后面的材料限制而不能逻辑通达,因为材料提到了“山东解放区的黄河归故工作”,“抢先”“堵口”等词语信息,都不能简单说这一工程缺乏统一协调。特别是结合所需知识,1945年8月以来,国共双方一直在进行和谈,特别1946年初(1月10日到1月31日),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参加的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因此材料涉及的1946年2月,国共双方仍保持着表面的正常沟通渠道,有专门的三人小组协调国共各项问题,因此黄河归故工程是有统一协调和组织,周恩来同志一直作为三人小组成员密切关注这一事态(因此才会有材料的表态)。

至于B的解释,结合抗战史可知,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华北,建立了大量敌后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山东地区除了个别大城市和交通线。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已基本掌握山东地区(广大乡村)的主控权,不存在“志在必得”问题,而国民党在大后方,抗战胜利后,试图消灭共产党力量,尤其清除山东的中共根据地,才会上演这样一出水淹下游的流氓把戏(黄河下游基本在山东境内),因此B错误。至于C的错误比较容易排除, 1946年2月,解放战争未正式爆发,这是基本的时空定位能力。

最后说到答案D,必须向学生介绍1938年6月,面对抗战困局,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河南郑州段花园口大堤的史实,补充给学生基本的背景知识。虽然炸堤暂时抵挡了日军兵锋,但是造成严重灾难,河南及附近省份人民死伤严重,还造成了大片黄泛区,导致黄河改道,向东南奔淮河乃至江苏其他河道入海。抗战胜利后,国家需要重建,黄河归故提上日程,本无可厚非,但蒋介石为一己私利,试图不给山东解放区清理河道与加固黄河大堤的时间,而是心口不一,再次耍起流氓手段,授意手下提前堵堤,妄图让涛涛黄河水冲刷山东,给中共解放区造成损失和各种纠纷麻烦,让中共在山东的威信受损或者因救灾问题,而无法一心应对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从黄河堵复期间,国共的合作与斗争中,可以看出内战爆发前夕复杂的局势”

[2],这才是本题解释到位的思路和知识拓展要求。

(二)教学相长,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朝夕之事,必须靠我们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革新,在专业上努力提升,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不断读书和学习。更要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在日常教学中脑子“动起来”,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特别要借助典型试题,挖掘丰富营养,滋补学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样坚持下去,最终教师本身也一定会在专业上收获满满。

三、树立宏观历史教学视野,善于挖掘优秀试题的课程资源。

这道题的讲解和收获应不止于上面的解析,笔者更希望通过这道题目,广大同仁在日常教学中有两个方向的意识可以加强。第一就是授正课(即讲授教材的章节知识)的效果好不好,不是看学生课堂上简单的鼓掌呼应,或是提几个简单问题或让同学讲清几个小故事,而是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必要的典型试题对主干知识和内涵进行的检测,通俗的说“看疗效”,尤其高三面临高考的毕业年级,否则正课上的再好,学生一做题,完全云山雾罩,这是不合格的授课,本质上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失败的教学。第二就是在优秀试题,典型试题上面善于挖掘拓展性课程资源,丰富学生视野和思维。比如这道题,我们还可以借此对诸多问题进行课后查阅思考并恰当补充给学生,丰富知识,多元认知,对历史学习有百利而无一害。例如:抗战胜利后的三人小组问题;花园口决堤的利弊再分析问题;山东抗日根据地如何不断壮大的问题;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重点进攻问题(山东和陕北);新中国治理黄河的历史经验问题;全面抗战时期,日军侵华路线问题;近代山东人多地少及产生的历史问题等。这样的链接阅读思考,才是真正的对试题的最大价值发挥,才是真正引领学生融入历史,通达历史,树立大历史观的历史教学理想前景,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具备新课程所提及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上好历史课,也是一门艺术” [3]

【参考文献】

[1] 郑林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1日出版.35页

[2] 金佳丽.《黄河花园口溃堤堵复国、共、联总三方的博弈》[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86页

[3] 苏智良等.《怎样上好历史课》[M].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11月2日.1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