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教育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2

关于青少年 的法律意识教育探析 

李雪松 景华芳

山西省临汾人民警察学校 041000

山西省临汾市五一路学校 041000


摘 要:科技的进步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越发开放、内容越发广泛。但是,信息传播中,其信息内容多呈碎片化,也有许多鱼龙混杂的不益于青少年成长的内容存在。这给青少年教育增加了压力。如何让青少年在有机融入新时代社会的同时,还能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议题。本文基于对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对青少年展开法律意识教育的策略,希望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助益。

关键词:违法犯罪;青少年;教育;法律意识

青少年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后续实力,如果该群体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影响的就是国之发展的根本。但不容乐观的是,在多渠道的新闻报道中,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频出,而且其违法犯罪有低龄化、智能化趋势。这给所有的教育从业者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我们对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教育的强化刻不容缓。

一、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

(一)年龄偏低

当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在年龄上,较改革开放前大大提前,而且违法犯罪数量不低。许多青少年在违法犯罪的年龄段在12岁至14岁这一区间。

  1. 团伙违法犯罪

年龄尚低的青少年在违法犯罪形式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团伙性质的。一些年龄相仿的青少年,“组织”在一起,共同作案。他们大多对违法犯罪行为无知无畏。

(三)违法犯罪隐蔽

当代青少年违法犯罪手段更加隐蔽、智能化,甚至如同成人作案一样有着精心的策划。这说明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反侦察意识很强。

  1.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

  1. 青少年的成长迅速但心智不成熟

青少年违法犯罪在我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1]。生活水平的提升、周围服务环境的改善,使得青少年的成长更加迅速。但是,这种迅速的成长更多表现在身体上。他们的心理层面依然是单纯的、稚嫩的。但是,由于接触新事物较多、较早,一些青少年自己会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人情世故了,是成熟的了。这种实际与理想层面的落差越大,青少年在经受挫折时的耐受力就越低,加上自控力不足,就容易做出脱离正常轨道的事情,甚至触犯法律。

(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价值观偏离正轨

在市场经济催化下,青少年周围的环境中充斥着许多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市场竞争使得商家为了销售获利而夸大宣传,各种广告内容、网络提示都在变相地对人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父亲借钱也要给女儿过生日”、买轻奢品牌给自己增加优越感等。这无形中使青少年还并不成熟的心智被异化,产生了价值观的偏离。他们中有的人不再轻信老师、家长的教导,为了满足市场宣传下的“优越感”,不惜做出过激行为。

(三)家庭教育不当使孩子精神养料缺失

在家庭方面,家长们忙于工作,少有空暇看管孩子和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家长们的教育更偏重于养育,给予孩子的正面的示范不足,且缺乏精神养料的供给。于是,部分孩子效仿父母的坏习惯、负面行为;部分孩子处于散漫中,野蛮生长;部分孩子缺乏父母关爱,性格孤僻偏激……这些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不健康的教育状态,很容易成为青少年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

(四)学校对知识和品德教育的平衡不佳

在学校方面,许多学校侧重智育,对德育的强调不足;一些学校在招生关卡要求不严,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给后续的教育工作带来压力。这些都是学校对知识和品德教育的平衡不佳的表现。在这样的条件下,校园中的德育氛围不浓,学生们法制意识淡薄。他们对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较漠视,日常行为也偏于粗暴、放纵、散漫。

(五)信息发达让青少年不断接触社会丑陋面

如今,青少年接触手机、电脑等网络信息媒介的机会很多,他们在自由化的网络世界中除了能够开拓眼界,还会接触到很多社会的丑陋面,例如娱乐圈的利益场、官场现形案例、赌博、诈骗、毒品等。在缺乏正向引导的情况下,部分青少年就会产生效仿的行为。

  1. 进行青少年法律意识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

作为教育机构,学校的整体氛围对未成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该着力于营造出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给予学生精神上养料,以及带给他们行为上的正向引导、纠正。具体的,学校可积极展开校园环境净化行动:在校内设立法制主任职务,由校党委会负责对其直接管理。该职务将和校党委会一起联合德育负责人、教师,共同组织各项德育活动,并着重组织开展法制专项议题活动。学校还可定期在校内开设法制讲座、举办“法制在我身边”、“我是守法小公民”等主题演讲比赛、作文大赛。此外,学校在日常管理上也要加以规范:教师层面要常态开会传达法制精神,让全体教师认清安全形势,明晰自身教育责任,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向学生常态渗透发展观念。校园制度层面,学校要将法制安全管理落实为制度,结合近年来本校的学生管理情况认真研究,强化对学生的管束力度。而且,校园不应容许外来闲杂人员的随意进入,校园安保管理必须加强,把不必要的法制安全隐患杜绝在外。

(二)家校联动共育以形成教育氛围的平衡

对未成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不能单一依靠学校,还需有家长的融入。笔者认为,家校联动,共同形成相对一致、平衡的法制教育氛围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为此,家长应担负起疏导学生心理、启蒙其法制意识的责任。具体的,学校可联合家长,获得家长对共育机制的认可,继而结合家访情况、校园管理情况来进行法制教育方案梳理。家校共育式的法制教育方案中,学校学科课程需有机融入法律常识、法制案例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法律无处不在,从而逐渐形成法律意识;学校也可单独开设法制安全教育课,定期邀请本地著名专家、律师来校上课,以拉近学生和法律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身边即时时有人违法犯罪;家长和学校间要建立起稳定的沟通桥梁,包括组建微信共育群、开设家校共育微信公众号等,以此来实现家校信息互通,其中,家长也成为受法制教育者,继而再把所学到的传递给孩子;家校可定期进行实践活动,如,在课余时间,创办法律社团、法律协会、足球社、棒球社等,将家长和孩子聚在一起进行亲子互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生活,使他们除了手机、网络,还可以有更广泛的兴趣活动,并运用到法律知识。

(三)学校与社会多方联动,增加法律教育实践活动

未成年学生受社会的氛围影响也较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治是一项社会性的任务,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预防体系,综合运用社会各类资源来完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历史使命[2]。所以,社会各方也需加入到联动教育中,共同为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助力。一方面,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均应该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在本地设立法制宣传日、关爱青少年心理日等,继而通过媒体宣传、携领城乡管理各部门形成一致的社会宣传和关爱氛围,例如在公交车上贴标语,给予为残障及老人让座的青少年学生以小的物质奖励等。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可与公检法部门建立联动关系,由教育部门出技术、出教育宣传制作投入,由公检法出人力,制作出系列的普法教育微课,并把微课通过多种渠道(上课、微信发送等)传递到学生手中,定期举行法律知识学习反思、实践活动。其中,实践活动可不限形式,例如举办普法剪影画大展、法制手抄报比赛等都较为合适。

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违法犯罪虽然令教育者忧心,令家庭及社会忧心,但是,只要教育、引导的方法得当,笔者相信,这个群体就可以形成更加坚固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孜那古丽·阿布都伙甫尔.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研究[J]. 法制博览, 2020(9):109-110.

[2] 张媛, 李小龙. 少年司法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建设——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 20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