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非“双一流”本科院校内部专业评估浅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4

“双一流”背景下非“双一流”本科院校内部专业评估浅探

李秀娟

(昭通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非“双一流”本科院校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进一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非“双一流”本科院校应以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的开展为契机,围绕专业内部评估的具体要求,以建设“双一流”高校为目标。从专业发展,学科特色,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点出发,建立符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的评估体系。通过专业内部评估进一步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挖掘自身优势,以此,推动专业、学科、办学风格的特色化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双一流;内部专业评估;评估体系


  1. 引言

在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非双一流院校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在于“双一流”是动态的,不是“一劳永逸”的,教育部会动态监测,随时评价。[1]因此,非双一流地方院校此时正是转变发展的关键期。挑战在于如何在这次高校大洗牌中脱“普”,奔“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培育并保持核心竞争力,并且在学科趋同化的现状下,进行学科创新,催生并保持学科优势,进而形成优势学科。达成“同类竞争、多元发展”的建设目标,已成为普通高校当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非双一流院校为了进一步实现地市教学型本科院校内部质量水平的提升提,达到内涵式发展,“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成为成为其面对机遇应对挑战的关键,而内部专业评估为主的自我评估,是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推力,而构建一个完善合理的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机制,对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拔高至关重要。

  1.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是指以高校自身为主体,对高校的各个专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即高等学校自行组织的对自身的各个专业进行的评估。虽然评估对象为不同专业,但抓住专业建设的共同要素,同一学校在办学的外部条件大致相当,也有一定的可比性,同时更能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寻找自身办学的相对不足跟有针对性,优势也更具有借鉴意义,利于校内不同专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1. 地方高校开展内部专业评估的必要性

1.高校开展内部专业评估,可以全面把控自身发展状况

高校专业评估包括外部专业评估和内部专业评估,而外部评估以政府和社会评估为重点,主要由专家组进行考察来对高校进行评估,但在较短时间内,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在一个陌生环境中专家并不能对整个学校形成全面准确的评价。而内部专业评估刚好能弥补这个不足,校内评估对象以校内人员为主,能够在长时间内对各个专业的综合情况全面了解,形成系统性评价。并且校内的专业评估资料能成为校外评估的补充,便于对整个高校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评价。

2.地方高校内部专业评估,利于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评估不是目的,学校内部专业评估更不是为了简单的打个分或者进行排个序,而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内部专业评估利于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在自我评估过程中利于管理人员和教师发现自身问题,找准差距,明确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地方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利于高校自我整改,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3.地方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有利于地方高校找准方向,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对非 985、211高校来说,在“双一流建设”发展规划要求下,寻找自身办学特色,在自身所处的层次下,寻找自身特色领域,形成自己的风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其自我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正是形成自身特色的关键前提,内部专业评估通过对各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的全面检验,对自身资源、所处环境、办学特色的定位,利于地方高校探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校走向特色发道路,实现错位发展。

  1. 地方高校内部专业评估存在的问题

1.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缺乏必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虽有30多年的探索历史,但综合起来理论依旧研究不到位。大多依旧模仿教育部的评估体制、同济大学等个别少数大学的评估方法。由于办学条件的差异性,照搬照抄或者一刀切的方法,对今天发展水平层次不齐、专业特色各异“千校千面”的高校来讲缺乏可行性与针对性,并不能起到,“双一流”建设“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的建设目标。[3]更能达成教育内部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测评目的。

2.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缺发严谨的测评体系

对于教学评估,更多思考的是定量的方式,但目前并没有完善的体系供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参考。如指标的选取,体系的构建依旧缺乏统一标准、计算方法数据的参照缺乏统一标准。没有对“专业”一词做为核心把握、专业性不足。目前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思考高校内部专业评估内涵、明确专业评估的核心内容,参考现有各高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评估体系。

  1. 高校内部评估体系构建

(一)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的要素界定

1.高校内部专业评估主体界定

评估主体界定即是解决由谁来评估的问题,当前对于高校的评估,我们强调评估主体多元化,即在内部评估中要充分调度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全员参与到学校内部专业评估过程中。由于教育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承担,以此,高校应形成以专家为核心的高校内部专业评估团队。目前一些高校已经或正在逐步设立专门化的校内教育评估机构,如同济大学设立了评估院等。各高校应该参考同济大学的评估模式,在高校内部形成一支专业化的评估团队,使高校内部评估工作的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高校内部专业评估对象确定

解决了由谁来评,那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评什么的问题。既然围绕“专业”一词,那评估内容应该围绕这一词汇展开,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都将成为我们内部专业评估的对象。同时结合高校的培养目标、高校的类型、高校自身办学条件和自身专业特色,确定评估的内容即专业评估的观测点。结合目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普通情况,高校内部专业评估应该围绕专业设置、教师资源配置、学科建设与科研情况、教育资源和设备与人才培养质量展开,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形成评估具体指标。

(二)评估思路确定

高校要在学科交叉融合上体现行业特色,要在专业准入退出上契合区域产业,要在人才引进培养上对接地方需求,要在产学研用服务社会关切,积极主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4]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以服务地方发展为目标。应考虑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对自身内部评估提出差异化的质量要求,制定适应自身情况的专业质量标准。

1.分层、分类评估

“特色”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专业内部评估应该体现不同院校的参差与类别。首先,不同高校有自身的发展历程,普通学科就应该沿着校内一流、省级一流、全国一流、世界一流这样的轨迹一步步前进,评估要体现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水平。其次,不同院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有自身的优势,大学优势与特色,通常是指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评估要体现自身特点。[5]最后,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不同专业在培养的人才能力结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发展程度也不同。结合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我们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从学校自身发展定位及专业特点出发,实施专业分类评估。

2.以培养人才的质量为核心的全面评价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一切工作重心都在于培养人才。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应进一步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要改变以往教育评估把重心放在学生学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以教为中心的误区,应通过专业评估引导和营造学生为主体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使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用学生学习效果和个体发展评价教学效果,增进学生与教师、学校的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自主发展。

(三)评价指标选取与评价体系构建

结合“专业”、“特色”两个关键词,从评估对象的界定我们可以明确,对于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我们选取的一级指标是专业设置、教师资源配置、学科建设与科研情况、教育资源与设备、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特色。对于六个一级指标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具体观测点。

1.专业设置观测点选取

综合政府高校评估观测点与各高校的专业内部评估体系,专业设置这一观测点主要思考的是专业定位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但从“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各高校发展的层次来看,专业内部评估要符合各高校的情况,需要关注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学校发展定位;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来看,观测点要涵盖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从专业建设的规范性和专业建设水平来,看要选取专业的发展规划是否清晰、专业质量标准是否合理作为评估指标。

2.教师资源配置指标观测点选取

结合地方教学型本科的特点,教学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而教师作为核心影响因素,教师的专业性、职称情况、年龄、和教师的后续发展培训都专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师资队伍的评估,主要选取学校师资队伍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教师培养和提高作为观测点。

3.学科建设与科研情况指标观测点选取

对于地方高校,以教学为主,学科建设是关键,科研更多作为辅助。因此,在专业评估过程中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水平、学科发展的支撑材料、教学的研究是关键,而科研有利于学科和教育教学发展,也不容忽视。选取学科支撑、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作为二级指标。

4.教学资源与设备指标观测点选取

专业建设发展离不开教学资源与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对资源首要要考虑的是教学经费与硬件设施,可围绕教育教学开展的核心硬件设备展开选取二级指标,如教学经费及使用效率,实验室、图书馆设施、学生实训、实习基地、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设备、校企合作情况作为具体观测点。

5.人才培养质量指标观测点选取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核心目标培养符合地区需要的专业人才,质量要考虑学生的专业成绩、但重点在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高校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社会的评价也至关重要。因此专业内部评估也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指标选取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学生的满意度、与社会满意度。

6.学校特色指标的观测点选取

“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进行差异化的发展,充分发展自身的专业、学科特色。为了体现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差异与办学特色,在专业评估过程中应考虑学校的差异,充分体现学校特色,指标应考虑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1. 评估体系构建

对于上述所选取的6个一级指标和23个观测点,笔者采用专家评定法,咨询3位专家的意见计算各个指标与观测点的权重,在此基础上上计算各项指标和观测点的具体评估分值,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请每位专家就6个一级指标和23二级指标的重要性打分,6个指标评分的总和为100.紧接着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重要性打分,满分100分。 第二步,计算每一指标的均值。 第三步,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依据各个指标的权重,确定在高校内部教学评估量表中各个指标的具体分值,得出具体的评估量表。

表1:高校专业内部评估量表构建

一级指标

指标权重

分值(分)

二级指标

指标

权重

分值(分)

专业设置

0.23

23

专业设置主要观测专业定位是否符合学校发展定位

0.25

6

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

0.283

6

专业的发展规划是否清晰

0.2

5

专业质量标准是否合理

0.267

6

教师资源配置

0.17

17

职务结构

0.233

4

学历结构

0.3

5

专业结构

0.233

4

教师培养和提高

0.267

4

学科建设

和科研情况

0.10

10

学科支撑

0.417

4

教学研究

0.367

4

科学研究

0.183

2

教学资源与设备

0.17

17

教学经费及使用效率

0.333

6

实验室、图书馆设施

0.2

3

学生实训、实习基地

0.133

2

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设备

0.2

4

校企合作情况

0.117

2

人才培养质量

0.20

20

学习效果

0.217

4

综合素质

0.35

7

学生的满意度

0.267

5

社会满意度

0.183

4

学校特色

0.13

13

办学特色

0.25

3

特色专业

0.383

5

特色课程

0.367

5


  1. 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非“双一流”高校在进行专业评估时,应该进行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特色、立足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以此进行自我提高,寻找发展机遇。而不再是通过同质化的评估体体系进行简单的专业评估,在同质化并且相对实力悬殊的基础同质化发展。而是根据双一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性的要求,成立自身内部的专业评估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评估体系,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制定指标,形成自身内部评估团队,在专业内部评估的基础上不断寻找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发展。

该评估体系在“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要求的背景下,紧扣“专业”、“特色”两个核心关键词,从专业评估的本质出发,选择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能够准确涵盖专业评估的各个方面。同时结合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围绕“特色”、“区域服务”两个点,确定了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该指标符合高校在当前背景下自查自建的要求。但评估体系建设咨询的专家人数较少,指标选取、和评估体系的普适性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验证与完善。

1参考文献:

] 谭艳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4):1-2.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06):273.

3[]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 /OL].( 2015-10-24) [2020-04-10] /201511 /t20151105_217823.html.

4[] 刘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初探[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01):125-128.

5[] 刘国瑜,陈金彦.“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业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0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