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2

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方法

王琴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小学 628000

摘要: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整体不强,如若缺乏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指导,容易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语文学习的首要环节——预习入手,结合教材内容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完善语文教学的过程,探讨小学生应当如何开展预习,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预习环节,更好地参与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

引言

语文课前预习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带着问题学”,从而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针对性,及时掌握课文重点。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和技巧,让其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的差异导致他们在预习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纠正预习方法,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鼓励他们开展课前预习,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试做粗浅分析。

一、关于“预习”

关于预习,比较大众化的解释是:学生预先自学老师将要讲授的功课。“预”是准备、预备的意思,那么“预习”就是“准备学习”或“做好学习准备”的意思。可什么又是“准备学习”?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首先是学习工具,比如课堂学习需要用到的书本、文具、资料等;然后是态度,学生是否有在心理和思想层面做好了开始正式学习的准备,是否能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最后是信心,学生是否足够的自信顺利完成课堂学习。想要完全做到“做好学习准备”,就必须满足以上三点要求,前提是要足够了解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对“预习”进行详细解读后,我们将“预习”分成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是“预习”的一种行为,即学生要在教师正式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自己将学习的内容,要对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清楚哪些内容是自己有能力理解和吸收了,哪些内容是自己不明白的;预备学习则是一种状态,即通过预先学习,做好全面的正式学习准备。所以我们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看的: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主动,其核心原理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去了解自己所要认识的事物。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多数小学生在长期思维认知中,将课前预习看作为例行公事的课文阅读活动,以及对课文内包含的生字、词汇进行简单了解,这种观念使得语文课前预习的形式化问题严重。而教师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育的指导者、引导者,其通过对不同年级每单元、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整合,可以梳理出语文课前预习的知识体系,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目标做出指导。如教师会对学生提出以下的语文课前预习要求:每节课课文简单泛读一遍、精读两遍,之后关注课内存在的重难点生字词,不仅要达到生词识记、书写的目标,还要全面理解不同生词所包含的多个意思。学生根据教师语文课前预习系统知识框架的引导,制定明确的语文课前预习目标,有的放矢、有侧重性地展开语文课前预习活动,使其逐渐走出理论知识机械性记忆的误区,达到更为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效果。课前预习学习作为先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本身即具有自主性、探究性等方面的特征。正如荀子《劝学篇》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语文课前预习是整个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起点,为学生全学年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学习的指导中,可以根据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课前课文、生字、词汇或语法等知识的预习,进行循序渐进的学科理论知识、课外扩散内容的启发引导,有助于学生自主地深入文本,加强语文理论知识、生活实际应用案例的探究学习,促进其学习探究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小学语文的预习优化策略

(一)以兴趣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了解学科内容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布置语文课前预习任务时,教师需要掌握教学预习的指导原则,要充分彰显学生在预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监督。语文课前预习活动必须要精确化,不能走形式,要将这种预习习惯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世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发现问题,并在次日的课堂教学中予以解决。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帮手,小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知识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因而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以新知识新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预习作业,设计几项小任务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大有益处,也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受益。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通过不同渠道了解西沙群岛的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二)大声朗读,深入课文内容

大声朗读、深入课文是语文预习的重要环节。大声朗读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发音,还可以通过音调的变化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是教师开展语文预习指导必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不可或缺。纵览小学语文教材,文体多样、内容广泛、表达丰富,每篇课文的思想立意、写作技巧、行文章法等都各有千秋。在预习时解决陌生字词问题是学生接触文本的第一步,而大声朗读则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本的认识。适合朗读的文章体裁有诗歌、散文、短篇小说,这些都是具有浓厚抒情性的文体,在朗读时能够引人深思、发人联想。例如,《马诗》情绪愤懑饱满、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字字珠玑、毫不拖泥带水,学生大声朗读的时候自然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洒脱又振奋。《石灰吟》则一气呵成、不事雕琢、富有感染力,诗歌虽短,但诗人熊熊燃烧的高尚品格却屹立在每一位学生心中,学生大声朗读自然可以感受到本诗浑然天成的艺术魅力。《竹石》一字千钧、寓意深刻,朗读时要铿锵有力,这种情感和态度的融入仿佛在人眼前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竹石图》。同样是抒情言志的诗歌,三首诗的写作方式、情感取向存在较大差异,但归属于同一课却显得如此协调有序,一首接一首地读下去,学生在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课文通常三首为一组,三首之间互相照应、同中有异、相得益彰,需要学生大声朗读以品味其中似断似连的思想感情。

结束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一种重要的教学定论:以学定教。强调了学生的学在先,教师的教随后,以孩子们学的状态来进行教师教的内容和方法,由此可见,语文课前的预习是多么重要。遵循教学规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引领思想也必须有所改变,课前预习尤为重要,要依据学生自学情况,再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而随着年级升高,孩子们的预习能力越来越强,对教师课堂把控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张婷婷.小学语文预习的优化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24):43-44.

[2]唐胜.谈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预习的重要性[J].新课程(中),2019(12):26.

[3]温利英.浅谈小学语文预习的重要性[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9):11.

[4]李靖.论预习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辞赋,2018(09):138.

[5]王丹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预习的方法[J].知识窗(教师版),2018(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