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驾驶培训过程中“训”与“练”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2
/ 2

浅析驾驶培训过程中“训”与“练”的方法

李文

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 ) 汽车驾驶与安全教学部 云南昆明 650300



摘要:“训”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教诲、开导”和“典式、法则”的意思。“练”则是指练习的意思。“训”和“练”是每一个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在其职业生涯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的词汇。教练员应当正确理解“训”和“练”之间的关系,并且合理应用于教学实践,对于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问题根据笔者长期从事汽车驾驶员培训和管理的经验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机动车;“训”;“练”;问题;方法;


机动车驾驶教学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工作,更不是普通的驾驶行为。它要求教练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在道路交通的环境中,培养学员具有初级驾驶技能,并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并符合行政许可的“准入标准”,这一“准入标准”就是国家公安部令“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对机动车驾驶证的考核要求、标准,其最终目的:是使学习驾驶的人员通过教练员的教学在取得驾驶证后能做到安全独立驾驶机动车。为此:机动车驾驶教学工作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师带徒”的传统模式,教学中重点突出以技能教育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以生活技能的需求特点为方向,以快捷、精炼和有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机动车驾驶教学“训”与“练”所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练员对培训学员的教学普遍存在着“训”与“练”的失衡,重“练”而轻“训”的问题十分突出。盲目的“练”和不讲方式方法的“训”是导致教学效果差,教练员与学员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学效果差的根本原因。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盲目的“练”主要表现在练习的时间、次数、里程和及格率上

教练员要求学员每天必须无条件地完成多少个学时、多少里程,仅仅突出练习的数量。或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公安考试的项目上,“考什么”,就“练什么”,而培训机构对教练员管理的重点和考核标准是教练员每期、每年所带学员公安考试“及格率”的多少,即把“及格率作为教学的终极价值判断标准和目的”,导致教学上出现了种种弊端,人们将其概况为“应试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的名声”。 从而丢弃了教学中最根本的基础驾驶,安全驾驶,社会责任和教学质量,即“素质教育”。

(二)不讲方式方法的“训”的主要表现

在教学中 “叱而不教,求全责备”粗暴的教学态度,或者是“既教又叱,不讲求方法”简单的教学态度,或者是“不叱不教,消极保险,放任自流”的教学态度”是目前在教练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

二、有效解“训”与“练”之间的方法

(一)六种感觉训练解决盲目的“练”

驾驶员的培训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切靠地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机动车驾驶员的培训应当从基础开始,首先应当有针对性注重感觉意识的培养,即,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感觉意识”又称为“估计能力”,即应当在车体感觉、道路感觉、车速感觉、交通情况感觉、操作控制感觉、补偿意识的六种感觉上实施有训练目的和要求的“练习”。

1.车体感觉

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车体感觉,车辆的长、宽、高对驾驶空间的感觉;

2.车速感觉

主要是培养学员的视觉和听觉,即,通过大脑中产生一个车辆运动的时间与空间之差,再根据经验的积累得到真实的车速感觉即“速度感”------车辆行驶的快慢感觉;

3.道路感觉

主要是培养学员精确地判断道路的宽窄度、以及车辆通过的承受力、以及天气变化的安全因素,其道路感觉包括:道路的150米以外、以内的前、后、左、右上各种(静态和动态)障碍物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4.交通情况感觉

主要是培养学员行驶中对道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牲畜、行人在道路上活动的占位空间的直观感觉------养成“看远顾近、注意两边”的良好习惯。

5.操作控制感觉

主要是培养学员驾驶车辆时,控制车辆的操作动作,需要一种潜在的感觉意识来确定操作动作的快与慢和力度的大小,以及掌握控制的时机等;

6.补偿意识

主要是培养学员当操作失误或者判断交通情况出现误差时的及时纠正,尤其是将交通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的意识。

有无训练目的和要求,是学员掌握操作技能好坏的关键。教练员在教学中应当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教学不但需要学员了解最终的目的,同时还需要让学员了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科目,每一阶段的目的,要求,不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应当注重练习的有效性即练习的质量,重在质量是练习的目的,教练员应当注意解决目的量、有效量、科学量、经济量。

  1. 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解决有效“训”

韩愈教育家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而道出了教师-----教练员教学“训”的内涵。教练员的教学的执教能力和水平主要表现在“嘴一张”、“手有一双”。

1. “传道”,突出“嘴一张”------“口才”,即教练员在教学过程中的出车前、行驶中精辟的讲解 ,而讲解的内涵在于调动学员“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讲解中应当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简明扼要,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要求,即“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的五个方面:

(1)学习机动车驾驶的目的;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3)驾驶操作原理、要领、规范要求、驾驶操作疑难问题的原因及解析;

(4)道路交通情况处理的理念、要领及安全驾驶常识;

(5)交通法规及交通职业道德。

2.“嘴一张”还包括收车后-----课后的讲评,即心理学中的“教学经验总结法”的观点。教学的效果在于技能的掌握应当起到反馈作用,也称之为“效果率”,反馈也可以理解为“回头看”,即在每次、每日、每阶段及测试结束时都应当既肯定每个学员的成绩,又找出共性或者个性存在的问题,并且给每个学员制定出整改的措施。

3. “授业”,突出“手有一双”,教练员应当把自己的知识财富在教学过程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员,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出车前、行驶中、收车后正确的示范,教练员的示范是学员学习的楷模,练习的标准,它对学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练员的“做会”和学员的“看会”应当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教练员的示范(分解)非常重要,应当突出讲到位、做到位,分解到位的教学特点。

其示范的指导程序是:一要先讲解后示范;二要分解示范和整体示范相结合;三要用语言表示方法巩固示范动作的特点。示范的要求是:必须规范,严谨、形象、准确。

4.“解惑”,突出学员在出车前、行驶中、收车后向教练员提出的驾驶技术,技能方面的有关问题,教练员应当不厌其烦地逐一解答,让学员真正明白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总之,“训”与“练”是辩证的关系,两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教练员的教,学员的学的关系,其实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员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学员“训”与“练”的好坏,教练员起主导作用;但教练员的教是外因,学员如何学才是内因。由于学员之间存在着智商的差异,有接受技能快慢之分和承受能力的强弱,每个学员因遗传基因、家庭、社会和文化知识水平的不同,其接受能力的差异各不相同。为此,要确保“训”与“练”的教学效果,教练员在教学中一方面不能靠一个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应当突出因人而异------因人、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练员应当主动地关心爱护他们,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构建和谐、轻松愉快“训”与“练”,“教”与“学”的教学氛围,让学员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学习驾驶技术,达到真正意义上 “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东旭.驾驶人安全行为动力定型模板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2]李文权,陈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方法及应用[J].交通运输安全.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