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的吸痰深度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2
/ 2

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的吸痰深度探讨

魏娜 1 朱 文婷 2 关 满虹 3 王芳 4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730099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COPD患者的吸痰深度。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均行机械通气,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深度,而观察组吸引管穿过气管导管,待有阻力感时后退1-2cm,对比分析两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的吸痰深度、气道阻力比较有差异(P<0.05),但是两组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潮气量、血压以及心率对比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COPD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合理控制吸痰深度,能够减少不良反应,使气道阻力减轻。

关键词吸痰深度;机械通气;COPD

当前在对COPD患者进行治疗时,机械通气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预防窒息[1]。但是研究表明,因为建立人工气道,会暂时失去会厌作用,阻碍纤毛运载系统,减弱咳嗽反射,导致呼吸肌无力,再加上运用肌松剂、镇静剂等药物,可降低患者咳痰能力,无法及时将呼吸道分泌物排出,而分泌物长时间潴留,不仅会降低通气效果,还会导致肺部感染,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所以,及时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理,对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和预防并发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的吸痰深度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9年2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66例COPD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年龄62-86岁,平均(73.6±11.2)岁,其中13例为女性、20例为男性;观察组年龄63-87岁,平均(73.7±11.3)岁,其中15例为女性、18例为男性。两组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1.2.1仪器设备

选择PB7200型和PB840型呼吸机;美国太空床边监护仪,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律、血压以及心率变化。

1.2.2具体操作

对照组给予常规深度,即插入吸引管至气管切开套管的头端或者深度不超出气管导管,而观察组吸引管从气管导管穿过后,若有阻力则后退1-2cm。选择一次性可调吸痰管,其有侧孔,能够对负压吸引力进行调节,并且在吸引的过程中,能够间歇放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吸痰管型号,一般为12号,并且吸痰管直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

1.3观察指标

观察以下指标:(1)吸痰深度;(2)心电呼吸指标,包括气道阻力、潮气量、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以及心率等;(3)不良反应,包括气管损伤、刺激性咳嗽以及心律失常等。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由SPSS20.0软件分析,采用t和X2检验计量与计数资料对比,以P<0.05表示有差异。

  1. 结果

2.1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吸痰深度高,且气道阻力小,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但是两组的其余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x±s

组别

吸痰深度(cm)

气道阻力(cmH2O)

潮气量(ml)

呼吸频率(次/min)

血氧饱和度(%)

血压(mmHg)

心率(次/min)

对照组(n=33)

19.45±4.53

-13.65±5.12

198.56±57.67

12.78±3.66

-5.45±2.54

15.48±8.71

22.16±12.09

观察组(n=33)

24.36±3.89

-19.65±7.68

208.57±81.09

13.81±4.97

-6.68±2.91

16.55±7.98

25.68±15.45

t值

5.397

8.112

0.644

1.504

1.434

0.953

0.88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见表2。

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组别

气管损伤

刺激性咳嗽

心律失常

发生率

对照组(n=33)

1(3.03)

2(6.06)

1(3.03)

4(12.12)

观察组(n=33)

0(0.0)

1(3.03)

0(0.0)

1(3.03)

X2




11.853

P值




<0.05

  1. 讨论

通常情况下,上呼吸道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咽喉和鼻腔,而气管插管经口腔或者鼻腔插入总支气管,将呼吸道解剖作为基本依据,气管长度为10-13cm,鼻腔或口腔到咽喉距离为10-15cm[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吸痰长度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两组的各项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提示观察组吸痰深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研究表明,若插入吸痰管较浅,只能对浅部的气道分泌物进行清理,对深部潴留痰液的影响较小,可增加吸痰次数,导致呛咳刺激。而插入吸痰管较深,能够使深部分泌物停留在支气管内的时间缩短,充分引流呼吸道,降低气道阻力[4]。在人体气道中,隆突是比较敏感的一个部位,触及时可导致刺激性呛咳,促进深部分泌物朝上引流,从而顺利排出分泌物[5]。但需要注意的是,导管撤出时,应该对导管进行适当的旋转,将吸引口间歇关闭,从而避免吸痰导管损伤气管黏膜。

综上所述,在COPD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中,通过运用深部吸痰法,不仅可以减轻气道阻力,促进痰液排出,还能预防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小杰,陈黄,王超,何蕾.Narcotrend指数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护理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21,40(01):82-85.

[2]万志盈,付沫,丁娟.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病人吸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J].循证护理,2017,3(05):453-459.

[3]梁娟,胡雪慧.不同吸痰深度密闭式吸痰法在外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07):159-161+165.

[4]闫俊辉,刘新媚,陶龙城,杨婉婷,吴琪,胡淑玲.密闭式吸痰管不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14):76-77.

[5]李娟,董津平,施灵芝.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有效吸痰方法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0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