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4
/ 2

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

赵煜楠

陕西地建土地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生态整治指的是通过工程、生物措施对人们生存环境加以改善,按照当地水文地质、气候、土壤情况重新构建,实现土地利用的充分利用。因为在土地整治中将对原有土壤、气候以及水文产生影响。因此,在整治中应当分析因素影响程度,确保整治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

关键词:生态型;土地整治;生态重建

引言

本文以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为主题展开讨论,首先简述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然后分析生态型土地整治对环境产生影响,最后提出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策略。

1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土地整治模式指的是同种类型植被在不同生存环境中所变现的差异反应,形成遗传差异或者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类群。生态型概念在1992年被提出,通俗来讲便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中所表现的变异群,为种群内最小单位。生态型通常为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最终结果,表示不同基因型,即使将植被移栽至相同生长环境中,植被仍然保持较为稳定的差异,而型间差异并不能作区分物种标志。另外,不同物种可进行杂交。生态型还包括土壤生态型,指的是在不同环境中因为受土壤条件差异构成的生态型。譬如蛇纹岩土壤为广泛存在世界范围的土壤,土壤中磷元素、氮元素、钙元素的含量较低,但镍元素、铬元素、镁元素的含量较高,甚至镍元素、铬元素含量达到有毒水平。

1.1平原地区

平原地区的地势通常较为平坦,土地面积较大,整治难度比较小。对平原生态型土地整治时,可以从土地、农田方面着手,可以体现生物多样性,从而对生态加以有效地保护。其次,平原生态型土地整治能够构成多层次性空间,为不同的生物生存发育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从而维护生态环境。

1.2丘陵地区

相比于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地势的起伏较大,土地功能性的发挥较为复杂,因此,对丘陵生态型土地整治时应当按照当地的具体情况全面分析。例如,因为丘陵地区环境敏感性较高,生态脆弱,整治工作的开展主要为养护,相关工作的开展最终目的仍是为实现地貌恢复、提升种植条件,实现丘陵地区资源的充分利用,把生态问题所产生负面影响最小化[1]

1.3喀斯特地区

该生态型最为明显的特征为地貌复杂,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对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产生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喀斯特地区地势地貌复杂,没有田间地貌,对土壤集中利用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完善均产生影响,增加土地整治工作的难度。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应当按照具体情况合理规划格田,对其集中处理,进而提升土壤资源利用率。最后,因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确保格田的有效灌溉,降低水土流失所产生的影响。

2生态型土地整治对环境产生影响

2.1植被

土地整治项目主要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施工,在施工中需对整治范围中各种生物加以干预。土地工程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一,进行土地施工需移栽周围植被物种,移栽时极有可能导致部分植被生物死亡,对地域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二,项目周围地域,如果没有进行绿化处理,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施工中因为生态环境的变化将对周围区域的生态产生影响。

2.2土壤

在土地施工中虽然不会对土壤地质、土壤结构产生影响,但土地整治中若没有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展开工作,存在不合理情况,便将对土壤表层稳定性、生产力造成破坏,进而对土地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3水环境

在生态环境中水资源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地整治中很容易受区域水资源的配置、水文结构因素的影响。例如,对平原生态型土地整治时,需要首先对原有地势地貌加以改善,或提升土地资源利用面积,此情况下便增加了水资源使用量,并对地表径流、地表水渗透情况产生影响,若没有进行妥善处理,便将对水环境产生影响。

3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

3.1土地重构、地貌重塑

土地重构应当因地制宜,生态系统的恢复应当和当地生物资源、水资源匹配,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保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针对不同土地类型,应当制定不同方案,按照土壤情况、地貌特征制定有助于环境合理发展方案。土地重构应当对整体情况全面分析,综合测评,对土地结构、地貌进行整治改变时需要考虑持续发展问题,将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3.2恢复、重建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属于系统性工程,需要经过漫长的整治,在确保整治速率的同时应当注重持续发展重要性。恢复生态环境时,应当对地区现有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地表植被重新构建时,考虑原有物种情况,尽量选用适应性能较强植物。另外,应当考虑物种多样性、物种间关系,整治范围中尽可能的提升物种多样性。倘若附近存在原始生态环境,则新建植物类群应当和其相呼应,构成整体。站在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所选植物应当有助于土地持续利用,保留土壤养分

[2]。同时,植物选择需要合理、科学利用空间,确保高低分布的合理性,形成生态功能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确保新建生态环境完整基础还应当考虑经济性问题,选择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

3.3水渠道路利用

水资源是生命资源,属于人与自然生存关键因素,因此,生态型整治中应当把重点放在水渠工程建设规划上,确保不破坏现有河流体系基础上提升其纵向蜿蜒、多样性,提升河流给排功能。该工程的开展将降低农田的养分流失,构建更加完善、系统的水渠系统,达到草、灌、乔结合生态系统,提升河流自我恢复能力,增加物种多样性。道路系统规划应当因地制宜,构建不同等级道路系统。

3.4重现生物多样性和完善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是确保生态系统稳定关键因素,在土地整治中后期应当加强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此阶段,需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重现多样性,完善生态功能方面,两方面工作的开展对生态功能恢复与重建存在较大的影响。另外,需要设计合理空间格局,确保生态系统完善运行。空间格局指的是建立在有限空间中设计更加有效生物层次,促进物质有效循环[3]。同时,规划设计时应当结合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确保生态功能完整,美观自然、生态环境中物种共同生存、互相促进,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3.5农田景观设计

现阶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进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生活,促进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建设工程规模和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在施工中往往忽略环境保护,对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例如沟渠、田埂等小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在生态型土地整治中应当结合整体,考虑整体美观性、合理性,注重细节处理,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将每一处土地作用最大化发挥。例如,在道路的两旁设计隔离带,不仅能够吸收汽车尾气和产生的噪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当地空气质量。池塘附近设置缓冲带,对缓冲带每一层生物种类合理规划,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另外,物种多样性能够提升整体景观美观性,构建丰富多彩的环境。

总结

综上所述,生态型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是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确保土地资源利用质量。在土地整治中需对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施工,新建环境生态,生态系统的设计应当确保最大化收益,秉承持续发展原则。实施中还需要对当地环境特点加以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在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范围中政治,以免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权衡持续发展和利益,合理制定整治方案,为土地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川, 王德朋.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重建设计[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036):2390+2393.

[2]马文德. 浅析生态型土地整治的实现路径[J]. 中国高新区, 2019(005):200.

[3]韩健. 探析如何降低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J]. 商情, 2018(02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