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开放设计——高中语文开放式学习任务设计策略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4
/ 3

基于情境开放设计——高中语文开放式学习任务设计策略刍议

张 琴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高级中学

摘要:本文以提升高中学生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立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设置,从“教学情境”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出发,结合自己一线教学的粗略探索,浅谈高中语文基于情境的开放式任务设计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教学情境 学习任务 开放设计 核心素养

一、什么是“情境”“学习任务”

“情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也指情景、境地。指向我们学科教学的情境就是“教学情境”,它是指作用于学生主体,使之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讲,也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主体而激起的融合了情感反应的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顾名思义就是学习的任务,在常人的认识中,很自然地会将其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联系在一起;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任务”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堂实际所精心设计的学习提示或纲要。对于我们语文学习而言,教师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更迅速地进入语文学习的状态,并展开有效体味、思索、质疑、品读……从而能更高效地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能学有所得。

这种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方式就是“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也是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科育人价值的角度,凝练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新的课程结构,“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18个学习任务群。这18个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

面对一种新的课程组织方式,怎样在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上进行开放且有效地“学习任务”设计,是当下我们高中语文一线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难点。

二、为什么要基于“情境”来开放“学习任务”设计

创设合宜的语文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进他们智力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较之考试分数更强大和有益的生成。同时,教师创设的各类型的情境,能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将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

刘勰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于其著作《文协雕龙》中有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也留下了“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同样,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①]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等多方面的辨证与统一的关系,也成为今天我们基于情境开放任务设计的重要依据。

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任务群”这一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就是倡导教师在真实情境之下,去确定契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人文主题,去组织各类学习资源,设计出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参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项活动,更积极地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和行动的能力。

所以,语文教师要悉心创设教学情境,去以情感人、以境动人,去利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去加速和扩张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领学生去主动研读、探究文本,从容自信地走进语文世界,切实全面地提升核心素养。

三、如何基于情境进行开放式学习任务设计

诚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云,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亦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意义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的介绍和讲解。由王如意、叶丽新、郑桂华、徐思源老师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一书中更是直接指出,在“创设情境”的提法已流行多年之后,新课标再次强调教学要创设真实情境的用意……同时要求设计的学习任务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进而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如何基于情境,大胆、开放地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反应文本特色和主题等的新颖有趣、逻辑性和系统性均强的学习任务,是有效开展当下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一线教学实践,将语文课程中的真实情境细分为文本情境、生活情境和想象情境,并以此为基础,尝试进行开放性学习任务设计。现略陈固陋:

  1. 立足文本情境,开放任务设计

文本情境也即作者的创作情境。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任务设计的根本依据。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必要在对文本情境了解地基础上,去设计能引领学生主动探察文本情境的学习任务,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指明方向,奠定基石。

如在设计必修上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人物通讯的学习任务时,笔者就结合文本中四个精准的小标题,并结合具体历史事件,设计了本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理一理典型事件,品一品伟人精神”,在课堂上,学生们在自读文本的基础上,很清晰地梳理文本,“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水稻的杂种第一代;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并结合具体事件,很准确地体悟、分析出了“袁隆平”的精神品质——敬业、勇于实践、敢于挑战权威、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坚持己见、敢于创新……

在第一个任务设计侧重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第二个学习任务我就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通讯语言、文体等特点为侧重点进行设计:“读一读比一比,通讯特点要牢记”。具体是设计如下:比较《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和本文第一部分中对“袁隆平”的描写,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学生们在课堂上根据任务指导,展开比较阅读,也非常自然地悟得通讯的特点——真实性、评论性和一定的文学性。第三个任务设计,我更是指向能力的生成,大胆地作了如下设计:“写一写议一议,楷模精神要牢记”,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又结合学习感悟,均能较为流畅和准确地生成一段字数在150字左右的有关袁隆平的评论性文字。

多次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以文本情境为据点,大胆开展学习任务设计,能指导学生有效敲开文本学习的大门,并主动地去阅读和思索,能准确地品读和感悟,直至有效地积累和提升。

  1. 结合生活情境,开放任务设计

生活情境,通俗地讲,即为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纵观当前的许多教学设计老师们往往以内容讲授为主线,过分注重自身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无法凸显甚至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们的学习行为大都被老师牵制甚至拘泥着,长期这样强势地囚禁式教学,大大弱化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当然也就大大减缓了语文能力培养的速度,阻碍了核心素养的提升。

有鉴于此,笔者特别注重结合生活情境在设计开放型学习任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积极、辩证等思维品质的生成。如在设计《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文的学习任务时,我设计的第二个学习任务就是“结合生活情境展开细读探究,体会‘闲话’式的散文话语方式。”指导学生品读具体的选(句)段,再联系个体学生各自的生活体验,真切又自然地颖悟两位作家此类文章的语言表述风格。选取的句(段)如下:

《故都的秋》第一段:“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第二段:“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第四段:“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第七段:“便系列索落地下起雨来”……

《荷塘月色》:第三段:“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第十段:“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

课堂上,学生读到这个学习任务时,都饶有兴趣地发声朗读起来,更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建言:“老师,可以用我们的方言读读哦,有味道。”底下更有学生在揣测,这两位作家与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关系,更多的学生都在尝试方言阅读,自然也就很容易领略到两人“象寻常谈话一般”“亲切有味”的“谈话风”,同时还进一步分析得两位作家“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兼具的语言特质;还有学生竟然还嚷嚷说根据自己的所谓直觉,不仅朱自清,而且郁达夫也必然与绍兴有不小的渊源,下一堂课,他们兴奋地来“汇报”结果,什么郁达夫是鲁迅最好的朋友,郁达夫也和鲁迅一样好喝绍兴黄酒,郁达夫有一段绍兴居住的经历……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情境既是学生语文兴趣的重要来源,也是设计学习任务的坚实 “后盾”,更是连接“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绿色通道”。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移情体验、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等手段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并以此为依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任务设计,让学生藉着生活细节来体会教材内容,来身临其境地品读、感悟、理解。可见,基于生活情境而设计的学习任务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也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了。

  1. 催生想象情境,开放任务设计

所谓“想象情境”,简言之就是学生走进的作品情境;具体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生动展现教学内容,有力刺激学生的多感官运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催生学生对相关情境的联想和想象,由此,为课堂教学注入旺盛鲜活的生命力。

最近的一次带领学生走进《我与地坛》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假如你是‘母亲’,请展开想象,移情体验,将其在地坛默默寻找残疾的儿子、且找而不得时的内心独白用200字左右的文段表达出来”;“假如你是‘儿子’,在母亲走后的某天再次进入地坛,想起往日母亲在此处茫然而焦灼地找寻、而我却坐在矮树丛中不予理会的情形内心涌上的“痛悔”之情,请用200字左右的文段适当表达。”看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原先活跃的课堂竟然神奇地安静了下来,我还以为学生们要动笔了,哪知道除了不时的窃窃私语,大部分学生就是不动笔,我一问,后来课代表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老师,这个任务能不能换种形式,”他给的理由竟然“指责”我这任务设计太过残忍,说他们的小心灵受不了那么残忍的假设;还有学生补充说,我们不想自己残疾,也不想自己重病且拥有一个残疾的儿子,同样不想母亲遭受重病和残疾儿子的双重重压,太痛苦了,即使是一分钟……

后来,我真的同意了大家的要求,撤销了这个学习任务。但我撤销这个任务的更大理由是因为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其语文教学理论的核心价值观。亦即教要适应于学,学可以促进教;教应成为学的示范,学是教启迪下的自然领悟。在教和学的实践融合中,“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的这个学习任务设计是一次成功地设计,因为笔未动,意已驰,学生们看着题目已不自禁地展开了联想、想象、幻想,已经在自觉地进行“移情体验”,不然何来痛苦、难过、残忍等感受呢?

可见,引导学生想象情境的多维度学习任务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展开想象力的翅膀,携带语言、能力、思维等多项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使语文课堂更加有效。

开放式学习任务设计还常常综合三种情境的特点,在一堂课上灵活依据三种情境设计各类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在语文的课堂里乐而不疲,欲罢而不能。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方法》一文中指出,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坚持主体性、审美性等原则,充分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和运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对上述原则和要义,更应该始终贯彻和切实践行。也唯有将学习任务设计的中心真正指向了教学的主体,让学生们切实置身在任务的主场自由地翱翔,才能切实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也在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呼唤更多语文教师能站在人文教育的高度,洞察学生发展规律,悉心研读文本,“批文入境”,去更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去设计更具宽广度的学习任务,去更高效地开展语文教学,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灵气,使我们的学生更具智慧和灵性,能更主动快乐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①]鲁丁.语文教学二十韵浅释[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

[②]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06:57


61751f4245c87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