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德育,促进幼儿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5
/ 2

关注幼儿德育 ,促进幼儿成长

王丹 资中县重龙镇第一幼儿园 641200

摘要:幼儿期是一个人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素质的基础阶段,在此阶段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将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幼教实践,就开展幼儿德育教育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幼儿德育途径

俗话说“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可见,幼儿期是形成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关键期。人的品德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家庭、学校进行道德的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幼儿园是幼儿启蒙教育的主要机构,如何培养幼儿从小就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十几年幼教工作,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方面,我有如下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培养孩子勇敢坚强、自信开朗的性格

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是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要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必须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

1.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产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例如:幼儿会对雷电、风暴感到恐怖,对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造成的。家长若给幼儿讲解有关知识,教给一些相应的处理方法,幼儿的恐惧感就会减轻不少。

2.家长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例如:针对幼儿怕黑的特点,我们就给他们讲鲁迅踢鬼的故事,教育幼儿要大胆,学习鲁迅的勇敢精神。可以给幼儿讲他们喜欢的勇猛者—虹猫蓝兔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幼儿体会到勇敢是令人羡慕的,令人崇拜,从而在生活中不由自主地去模仿。

3.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在幼儿园里,老师利用同龄人作榜样,是幼儿园培养幼儿勇敢精神的一个优势,因为在同龄人面前的好胜心会帮助他们勇敢起来。比如,现在很多的孩子见到毛毛虫就吓得大呼小叫,有的蒙住眼睛,有的甚至哭起来。针对这种情况,应怎样进行教育?单纯地进行说教是起不到明显作用的,要及时表扬有勇敢精神的幼儿,让其他幼儿知道老师很喜欢勇敢的孩子。有一次,我看见班上一个小朋友在用棍子逗一条毛毛虫玩,我马上招呼所有的孩子都过来,并说:“大家看,林森林多勇敢,一点也不怕。”另外一个小朋友罗朗之马上就说:“黄老师,我也不怕,我还敢拿呢!”慢慢地,那些很胆小的孩子面对毛毛虫也不害怕了。

二、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

老师作为一个启蒙教育阶段的领军人物,有着非常大的教育权利,你的教育使命和态度会影响国家的未来。中华民族的节约美德千万不能丢,从小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是我们幼儿教师的又一艰巨的使命。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方面,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经常的系统教育。只有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的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幼儿良好习惯才能逐渐养成。

三、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实践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并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我们应该注意并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一)灵活性

所谓灵活性是指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时刻参与幼儿活动,充分了解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接受差异,从而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幼儿接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导致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加之幼儿年龄、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因而教育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因“材”施教地进行纠正和引导。

第二,根据个体实施“小”不同。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由于存在各方面的个体差异,在教育时更要应注意“因人施教”。比如,对于那种个人能力较强并已具备较好行为习惯的幼儿,教师则应利用公众活动对其好的行为习惯进行讲评、鼓励,从而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促其不断进步;而对于那种能力水平中下,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则应利用讨论、评价的方法,使其自觉意识到“什么是准确的行为模式?”。

(二)渗透性

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每个环节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具体说来,晨间活动:培养幼儿使用简单礼貌用语,如跟他人道“早上好”、“再见”等,逐渐增强文明意识;课间活动:教育孩子懂得谦让,如好玩的玩具要大家一起分享;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地等家人的到来。

(三)合作性

众所周知,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因而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家长的密切配合。毫无夸张地说,好的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的教育和培养。如何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形成教育的共识呢?比如,关于培养幼儿热爱劳动方面,我们可以及时与家长“通气”达成“双方协议”,即教师及时向家长宣传该教育的必要性及对幼儿的可行性,使家长从内心赞同此观点从而支持学校工作。

四、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品质才是最好的品质。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我们的家长往往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对孩子施加各种压力,“拔苗助长”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实,幼儿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奠定时期,因此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关注幼儿的人格发展。我们在培养幼儿的过程中,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个别差异,切忌从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间的差异,对他们提出整齐划一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在活动中要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将主体性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让幼儿在主体参与中来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人格的健康发展。只有找到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品质才是应该培养幼儿最好的品质。

后记:以上拙见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要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渐改正,对于幼儿教育我只处在探索阶段,以后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确实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