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研究——以献县地方组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5
/ 2

关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研究——以献县地方组织为例

朱曼曼

河北师范大学 050010

摘要:冀中根据地作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华北及全国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献县基层党组织在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逐渐取得人民群众的认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抗战胜利。通过研究献县地方党的组织建设,突出基层党组织在抗战中历史战略意义,总结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丰富经验。

关键词:冀中根据地 献县 基层 组织建设

  1. 冀中地区基层组织的创建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北平及华北地区面临严重危机,中国共产党在同年洛川会议中指出:“根据洛川会议精神,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已是党的主要战略任务。”[1]

(一)深入基层,积极动员群众

1937年10月,冀中抗日根据地临时省委派选许多支短小精干的队伍,以八路军工作团、地方党工作团的名义,在地方采取“不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一切力量——干部、党员,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分子去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将抗日与当时基层群众的减租减息、增加工资、改革村政权等民生相联系,继续坚做好群众组织宣传工作,使人民军队在基层中站稳脚跟,更加坚定对敌抗战的决心。[2]敌后根据地的开辟,不仅依靠党组织深入敌后,更重要的是依靠群众的力量。

(二)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

全面抗战爆发前,全国的共产党员只有4万多人,主要集中在红军和陕甘宁边区及其它一些小块根据地。支部是党在群众中的堡垒和群众核心,1937年8月红军改编后,在已有党组织的地方进行积极恢复党支部的活动,在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在广泛发动群众中积极发现骨干分子,建立党的支部。1938年10月15日,张闻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有计划的发展党员,建立支部,使党成为全国性的、群众的、布尔什维克的党——是目前中心任务之一。”1939年,冀中抗日根据地个别县区已经有108个行政村,发展党员800余名,村村都有党支部。

  1. 中共献县地方组织建设的背景

(一)创建县委组织

献县是冀中平原上的古老县分,献县先后经历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个党执政。1925年“国民党直隶省献县党部筹备处”建立,开展了创建区党部、发展国民党等活动,翌年,刘清廉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回献县开展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活动。杜生支部及联合县委接受上级指令,开展工作。1927年2月,中共津南特委在沧县大堤东村成立,同时,特委决定组建中共献县——河间联合县委。

(二)国民党强势镇压中共党组织

1928年冬,国共关系发生变化,1929年春,明令通缉刘清廉等中共献县地方组织领导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新发展了一批青年学生入党。翌年底,全县共建支部10个,党员发展到60余人。1933年冬,对全县共产党进行大搜捕。由于中共献县组织没有采取必要的隐蔽措施,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迅速得逞。中共津南特委委员、贾树清、包祖谦等42人相继被捕,国民党县党部为42个共产党员代拟了“脱党声明”。直到1938年中共献县委员会再次建立之前,中共献县组织仍处在初创阶段。

  1. 中共献县地方组织建设的内容

(一)健全基层党组织,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入侵献县,献县成了政权真空地带,一些隐蔽下来的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建立党组织。1938年4月,冀中省委特派中共献县委员会书记张镜,在献县组建县抗日救国战地总动员委员会,邀请非党人士胡超众出任动委会副主任,为动员民众抗日和筹建抗日民主政府及创建抗日群众团体做了很多工作。1938年底,剩余部分区都建立了区党委,实现了所有区域均有区分委负责,并在四个村建立党支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基政权建设。1940年8月在县西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各区民主政权,“五一扫荡”之后改造乡村伪政权,建立抗日两面政权,79个伪乡、村长和地方绅士,由为敌所用变成为抗日出力。

(二)基层组织内部分工明确,有序领导党部工作

1938年之前,中共献县委员会人员很少,无常设工作机构。中共献县委员会当时以动委会政治部的名义在社会上出现,大力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截止1938年底,党员发展到30多名,县委工作班子逐步健全。1938年10月,建立了宣传部,1938年冬建立社会部1940年10月建民运部,1942年,建立了敌工部。[3]1944年10月,中共县委在城市工作部增设了职位。各部门之间采取明确的分工,有效负责部门的工作,在对敌斗争中部门之间密切配合、有效协调,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巩固了党的政权。

(三)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县委始终着力抓党的组织和思想建设工作。1940年6月,县委在冉三角村召开了全县组织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新党员要注重从积极参加抗战的基本群众中发展,警惕投机分子混入党内。在可能的条件下,对党员分批轮训。1941年夏,县委着手审查党员干部,整顿党的组织,全县党员数达到3300多人。中共中央继续作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组织间的关系的决定》,县委领导人民群众相继开展了“锄奸反霸”“保田参军”等运动,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日军在全县军民的打击下,弃城东逃出境,至此献县全境解放。

四、中共献县地方组织建设的现实启示

  1. 构建领导有力、内部协调的党组织体系

抗战时期,中共献县地方组织通过构建领导有力、内部协调的的基层党组织体系,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加强基层组织之间的联系,对积极发动基层干部和群众,组织抗日队伍,巩固敌后根据地起着关键的作用。党组织体系的完善,为培育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党骨干分子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党的基层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共献县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巩固经验,使党支部有效深入乡村和群众组织,对今天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借鉴意义。

  1. 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全面抗战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冀中根据地敌后抗战最困难最残酷的时期,中央多次在党组织工作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把群众当作自己的母亲,没有群众,共产党就不能胜利,党必须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加强党群之间的关系,对中共党有效深入敌后方,召集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积蓄力量击败日寇,最终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至关重要。[4]在今天,加强党和基层群众的关系,对于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党员素质,培育优秀基层党队伍

为有效整治党组织内部的内奸和敌特,献县中共委员会创建了政、党组织及群团组织,在基层开设培训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只有经过说服教育和正确的组织工作,属于一切封建自私的个人主义思想行为,是会有所克服,工作是能够顺利完成的。这将会促进基层群众的素质教育,加强群众对党的监督,培育一支具备优良作风、勇于战斗的中共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第57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474页.

[4]《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