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文体特点,让语文的课堂津津有“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5
/ 2

依据文体特点,让语文的课堂津津有“味”

李育兵

四川省广汉市第四小学 618300

统编教材常务主编、全国小语学会理事长陈先云老师提到了教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要增强“六个意识”,其中把“文体意识”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陈先云老师指出:“由于文体意识淡化,部分老师教学时不但对教材的理解出现问题,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打了折扣。”陈先云老师还指出:“不同的文体行文的方式不同,表现手法自然不同,因此教学的着力点、侧重点当然不同。”

细细品味这些话语,反思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提醒了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

依据文体特点,让课堂有“味道”。

一、核心问题,牵引目标,让语文的课堂有浓浓的“探究味”。

不管是什么文体的课文,它都是一个载体,都是服务于育人目标的,课堂上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设计核心问题,以此来牵引目标,让语文的课堂有浓浓的探究味。笔者在教学《刷子李》一课时,针对文章“通过叙事来写人”这个表达特点,在开课伊始,便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了两个有探究味的问题:1、刷子李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2、课文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从而把问题与目标有效结合,引导了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深入探究。

当然,以“核心问题”为牵引,指向目标,要注意形成问题链,问题要由浅入深,富有层次,这样学生的感悟理解和思维才能走向深入。比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三件事“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受尽欺凌,深感中华不振,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老师就可以围绕“不幸”设计有层次的问题:1、中国妇女不幸在哪里?2、为什么不幸?3、这与周恩来立志读书有何联系?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的目标。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让语文的课堂有浓浓的“书声味”。

语言文字是有情感、有感染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徒弟杨萍老师在执教童话《狐狸分奶酪》时,就充分考虑了本文“采用对话的形式推进故事的发展”这一特点,采取以读代讲的策略,让一堂课书声琅琅,趣味十足。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杨老师反复用这几句话引导学生,推进课堂:1、你觉得这句话该怎么读?来试一试。(个别读)2、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说说你的理解。(读思结合)3、有没有同学想和他比一比?(比赛读)4、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看大家能不能给老师也提提意见。(师范读)5、我们一起来读。(师生共读)就这样课文读完,课也上完,但学生下课后满满的收获却溢于言表,不愧是“以读代讲”课例的典范。

三、转换角色,创设情境,让语文的课堂有浓浓的“对话味”。

师生对话易,生生对话也不难,但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就比较难了。有位老师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有一个亮点设计,原文中说“黄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当时老师就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模仿黄盖的口吻写信给曹操,目的只有一个:如何做到让曹操信以为真。当然,老师在教学中为此也作了非常好的铺垫,所以学生的书信中言辞凿凿,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个案例我觉得就是一个和文本对话和文中人物对话的过程,学生要知黄盖,知曹操,知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不然就会在写信时不着边际,信口开河。深入思考老师设计的初衷,我觉得他紧紧地抓住了《赤壁之战》的文体特点,在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点、兴奋点的情节上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节,进行扩展创编,让教学目标落地生根。

教学小古文《精卫填海》时,如何让学生理解精卫的“坚韧执著”,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创设情境,大胆想象,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丰富情节,从而理解精卫的坚韧执著。教师首先让学生扣住“西——东”体会到路途的遥远,再从“填海材料——木石的细碎”到“所填之海——东海的辽阔”体会任务的艰巨,接着让学生思考:文中的“常”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初步理解精卫的坚韧执著。最后老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象说话:狂风暴雨中,精卫会这样想:……冰天雪地里,精卫又这样想:……烈日炎炎下,精卫还这样想:……从而达到了对精卫“坚韧执著”这一品质的深度感悟。

四、比较阅读,由表及里,让语文的课堂有浓浓的“思辨”味。

思辨的语文课堂对于促进学生深度思维大有裨益。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就让听者受益匪浅。教学中,窦老师围绕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采取“比较阅读,由表及里”的形式,让语文的课堂散发出浓浓的“思辨”味。这里简单分享窦老师的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课文回忆了阿长的哪些事?鲁迅对这些事有什么态度?

谋害隐鼠 切切察察 摆成大字 爱讲道理 逼吃福橘 买《山海经》

(憎恶) (不大佩服) (无法可想) (不耐烦) (磨难) (敬意)

第二环节:按鲁迅对这些事的态度来分类(正? 负?)

第三环节:鲁迅究竟是要写阿长的坏还是阿长的好?引导学生细读三件事,“摆成大字”“逼吃福橘”“买《山海经》”并带动其他三件事的学习。

第四环节:读阿长的相关表现,探求“表象”背后的秘密。(以“摆成大字”这件事为例)

设问:1、摆成大字时,母亲曾委婉提醒过她,阿长不开口(知道规矩,不犟嘴);2、那为什么喊她,她都听不见呢?(白天照顾鲁迅,干了很多活太累,再加上身体胖,所以喊她,她都“不闻”。)3、读到这里,你觉得鲁迅后来又怎么看待阿长睡觉时“摆成大字”的行为?(理解、情有可原)4、总结:看似写阿长的不好,实际却是表现她的好,最后就很自然地让学生领会到鲁迅在文章结尾处的主旨表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我们的课堂多一些像窦老师这样的探索和实践,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何愁不能提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1. 学科融合,触类旁通,让语文的课堂有浓浓的“创生味”。

近几年兴起的融创课堂的实践研究,对于打破语文与其他学科间、语文低、中、高段之间课堂内外的界限,着力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学科渗透和融通,促成思维跨越和创新,起到了助推与提升的重要作用。

前不久,观摩了一位老师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小古文教学,老师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结合小古文这一体裁特点,巧妙地把文言文意思理解和讲故事有机融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了让讲故事不至于生硬翻译句意,又把讲故事需要有画面感与学生的表演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故事,感受王戎的人物形象。为了引导学生背诵课文,老师提供课文的四幅漫画图片提示,后来去掉漫画图片背诵时,让学生猜猜,假如你就是古人,又该怎样来背诵呢?让学生揣摩文言文应有的语气和节奏。整堂课,老师处处站在学生的起点、兴奋点、生长点来设计教学,把表演的因子、美术的元素以及讲故事的活动融合起来,创造性地展开教学,不失为一堂求新求变、充满生机的融创课堂。

语文课就是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实践,“融”和“创”的介入就是让这种训练更为浅易和实效,笔者大胆预测:将来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学科融合,充满创生味的课堂。

语文的课堂因选用文章的纷繁复杂以及文体的多样,时时散发着不同的训练之味,只要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按照“作者心、编者心、学生心、教者心”的“四心”要求深入解读教材,创新教学策略,津津有“味”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成为常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一定会有坚实的支撑。

姓名:李育兵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2年2月 民族:汉 籍贯:四川广汉 单位信息:广汉第四小学 省市:四川 邮编:618300 职称:中学高级教师学历:大学专科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