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式养老——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潮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5
/ 2

互助式养老——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潮流

蒋文娜

南宁学院 广西南宁  530200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以及共享理念的盛行和我国智慧化社会的日益建设,改变传统的内耗型的养老模式转向智慧互助式的养老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助式养老;志愿服务


0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老龄化是挑战,也是机遇。老年人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社会的资源。积极应对老龄化,就要消除“衰退”“退化”和“丧失”等消极的老年形象,让老年人通过互助养老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从“健康”“保障”和“参与”三大维度重塑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积极老龄化”概念。

1.现有三大主要养老形式的优点与不足

1.1传统居家养老

受养儿防老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家庭养老是目前社会最流行的模式。据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有56.4%的老年人也表示愿意与子女同住,有69.57%的老年人认为应该有家庭来承担他们养老生活的主要照料责任。

但其弊端也尤为明显,即对家庭而言,负担过重。

其一,有照料需求的老年人仅仅占老年人口比例的7.66%这一人口数量是1770多万。

其二,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增长3.8%。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438334元,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到17131元。而护理市场上,仅仅是老人护理,即照顾老人散步,三餐制作,擦身,健康护理,便已达到3000~6000元/月。由此得出,低薪群体很难聘请保姆及护工对老人进行精致养老等。同时,我国护工保姆根据顾客满意度Norm值,来看家政服务满意度偏低。

1.2社区养老

2008年由国家《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
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显现,家庭向核心化、小型化、空巢化发展。再加上老年人对居住的环境熟悉度的依赖,社区养老就成了更适合老年人对于社会需求的模式。

但它也存在着自身不足。

社区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是下岗或退休人士,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很多人没有接受过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训练。对比起养老机构,社区在对老年人服务机构、专业队伍的上岗规范与训练上较为落后,不能充分、长效发挥助老作用。

1.3机构养老

近年来,国家通过运营补贴、税费减免、贷款补贴等政策促进养老机构发展,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蓬勃发展,2017年我国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已高达744.8万张,93.4%的养老机构提供不同形式的医疗服务,护理型床位占到46.4%。
机构养老的优点很明显是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服务和医疗卫生方便,养老服务流程相对完善,具有专业的服务能力与丰富的服务经验。

但是目前,我国养老床位总数仅为老年人口数的2.3%,远不及发达国家5%-7%的水平。其次,我国公办养老机构不仅数量少,吸纳量少,而且设施相对简陋,从业人员缺乏护理经验,专业技术服务水平低,遑论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一位难求”和“床位闲置”的现象同时存在。 一位与会医疗行业专家表示,现实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体系与社会养老需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养老机构目前有4万多家,570万床位,人均27张,但是公办机构依然是一床难求,民营机构空置率达到48%,民办机构门庭冷落。”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表示,目前,整个养老产业的从业者们虽然是有远见,但是仍只是炒概念、炒数字、缺内容、缺吸引力,且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都不清晰,无法形成可落地的实施方案,政府定位也尚未理顺,企业参与积极性也遭受到影响。

另外,老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养老思想成为机构养老发展的障碍,一方面,老年人认为到养老机构养老就意味着被遗弃,另一方面,基于社会舆论压力,许多子女也不堪这样的诟病,因而不愿把机构养老作为首要选择。

2.互助式养老成为后起之秀

2.1什么是互助式养老

互助是在互惠基础上以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性服务交换行为。互助养老是建立在互助文化基础上的家庭、家族、邻里、社区成员之间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互助活动。互助养老的施助者主要是低龄、健康老人以及年轻群体,受助者主要是高龄、体弱老人和独居、空巢老人。

2.2互助养老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必由之路
  2.2.1老年人口养老供给需求的因素影响

发展互助养老是我国解决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1亿人,占总人口的16.7%。我国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城乡、区域养老体系建设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鉴于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人才队伍短缺,有效供给不足等因素,亟需通过发展互助养老缓解我国养老压力

2.2.2传统养老模式弊端日益加剧

发展互助养老是我国养老模式创新和比较的选择性结果。互助养老是综合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大基本模式的优点所演化而来的新型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容易造成家庭负担过重损害家庭组合率与和谐度。社会养老是由社会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人多层次的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

多数地区政府为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但有服务小时数限制,多数老人享受不到无偿或低偿服务,购买有偿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又比较有限。“十二五”期末,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城市社区基本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超过50%,尚未覆盖的多是地广人稀地区,继续建设将会面临投入效率不高的问题。多数老年人不符合入住公办养老机构条件,面临收费低的民办养老院质量差、不想住而质量高的收费高、住不起的尴尬。互助养老能够有效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和社会养老的不能,具有就地养老、整合资源、地缘相近和成本较低等优点,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我国的互助文化传统,因而易于接受。

2.2.3互助式养老优势显著
  发展互助养老能够明显改善老人生活质量。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报告显示,老人普遍存在孤独情绪。独居老人孤独感尤为严重,老年人的正式活动参与率、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率仅为20%左右。实践证明,互助养老提高了老年人汲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满足了老年人的日常交往、精神慰藉等较高层次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了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较优选择。


参考文献:

  1. 高颖,关晓清,王希超,关琰珠,李承瑞,夏博宇.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09):2004-2008.

  2. 张静,张丽霞.将志愿者服务机制引入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J].西北人口,2009,(1):47-50.

  3. 李丽君.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析[J].兰州学刊,2015,(7):187-192.

  4. 李明,曹海军.老龄化背景下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及其对我国互助养老的启示 [J]. 国外社会科学,2019,(1):12-19.

  5. 安雅梦,邸腾森,王妍妍,刘璇,韩欣彤,宋子贺,袁文康,赵燕.积极老龄化背景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21,36(11):94-98.

  6. 张静,张丽霞.将志愿者服务机制引入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J].西北人口,2009,(1):47-50.

  7. 陈功,索浩宇,张承蒙.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时间银行的可行路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21,27(01):16-24.

  8. 唐艺.人口老龄化视域下的老人身心需求研究与建议——基于ERG理论模型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03):157-164.

基金项目:《时光海——点滴小爱汇聚老有所依》,编号S20211154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