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文化背景下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5
/ 2

黑土文化背景下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郝辉南

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000

摘要

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然后由于其自身性格特点、教育配套措施特点不突出,造成其人才培养模式与一般普适性教育差异不大,进而导致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普适性教育。本文面向艺术类专业人才,提出了融入文化的教育理念+“线上+线下”教育模式+“政府+社会+高校”教育循环生态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黑土文化 艺术类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

基金项目:(项目:黑土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双创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GY20190105)


1.融入黑土文化强化教育理念

黑龙江地处中国的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地区独特的黑土文化,在此背景下,对教育理念的形成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要做到以学生主体、强化能力、双创结合、与时俱进、结合本土、连接国际的综合性要求,从高校的实际出发,立身本位,学习和借鉴国内以及国际上的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推动黑龙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进步和发展。

黑土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特定地域文化内化的表现,凝结艺术气息、荟萃人文精神,其强大的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民俗情节。外化的人文教育资源与高校教育天然契合,黑土文化属性与双创教育的人文属性同归同源,因此,黑土文化可为地方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提供宝贵教育资源,教育价值巨大。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要体现它的广普性,面向全体的学生,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结合专业教育,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教学手段把创新理念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精神、专业能力。

黑龙江高校应该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首先,任何事物都在发展中不断变化,教育理念也是不断发展的,在每个时期都赋予其不同的任务,所以黑龙江高校的教育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其次,艺术类专业院校的教育是专业性的教育,贯穿学生自始至终的教学,而非仅针对某一类艺术类学生进行的教育。最后,必须正确认识人才培养模式和地域性黑土文化的关系,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黑土文化相结合,关键是找到合适的路径,不同的艺术类专业有不同特点,要找到不同专业在课程上与黑土文化的契合点,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发展形式各样、层次不同,并且具有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在结合过程中遇到各种的困难,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1. 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模式

黑龙江省内的教育模式主要以线下实地教学为主,现在也已经开展了“线上+线下”双创教育模式,但在时间、范围及课程深度上,仍然落后于发达地区。对此,应进一步发展线上教学,通过更多优质的教育课程被搬上课堂,进一步丰富教育的手段,拓宽教育覆盖面,加深教育的专业性,增强教育的机动性。使得学生既能够在线下接受本校老师教育,又能够在线上接触到其他高校老师的教育,既能够在课堂时间学习到相关知识,也能在课下业余时间通过网络接触到更多知识。

  1. 形成“政府+社会+高校”生态系统

教育不是管理课程的叠加必须超越传统的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是学生从接受知识到形成智慧的转化过程。对此,应加强实践教育,形成三螺旋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系统健全的教育生态系统,对于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在资金、政策上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越大,其效果越明显,教育的人才输出反哺到社会环境的良好秩序,良好的社会环境又会反哺到政府的政策的有效执行。(如图5-1)


61766cb4b4262_html_44450e6677069eda.png

3.1明确高校的主体地位

构建健康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首先要明确高校的主体地位。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将教育全面贯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计划,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的发展规划,适当调整高校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从课程设置方面完善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健全师资力量、搭建完善平台实践体系、营造良好的环境等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潜力,以实战平台的锻炼应对新行业的竞争,积极推动大学生展示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以高校为核心,从资源的配置上把人才培养融入社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接轨,实现知识输出和经济发展的对接,实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结合,真正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者的领军作用,发挥高校智力型资本输出者的定位功能。

3.2加强信息交流与政策宣传

由于我国现代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艺术类专业教育配套服务体系。因此,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积极建立密切的关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与交流,利用政府职能做好在政策制定、政策政策宣传、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工作,做好社会环境的铺垫,优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环境,为大学生教育和实践活动提供有针对性、多元化的服务以及政策支持,积极加强优惠政策的宣传。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作为教育的接受主体部分,专业性特点导致的其对政事的关注度低,对政府政策、文件不了解,如果教育的接受者不了解政府的政策,学校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将被阻断,使大多数学生不清楚自身享有的优惠权利,造成教育生态系统的紊乱。因此,政府应采用学校和学校的官方媒体,加强杂志、报纸和微信公众号等的各种方式的宣传,实现政府和高校在信息流通和反哺的作用。

3.3寻求社会力量的帮扶与支持

社会环境的优劣可以影响艺术类专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社会支撑体系,为教育注入新的动力,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高校为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创新型人才,同时社会企业也在资金和项目上扶持大学生教育项目,双向的流动使教育的生态系统循环畅通,对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企业的支持对创新创业具有重大影响,因此社会企业需要意识到教育的意义所在,提高对大学生教育的认识,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主动提供资金和帮助,引领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风向,从而实现高校和社会的有效对接,在信息和资源上进行交换,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血液循环”。


参考文献

[1]刘穿石.《创业能力心理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许永坤,周红海.传媒艺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6,20:13-14.

[3]赵金华,孙迎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 20 年回顾评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2,6:98-104.

[4]刘荣.当代中国美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D].西安美术学院,2017.

[5]任泽中.资源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与发展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姓名:郝辉南,出生年月:(1981-),性别:男,汉族,籍贯:河南省新乡人,学历: 东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职称: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