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测量装置的改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5
/ 2

机械效率测量装置的改进

蔡淑宽

厦门一中

摘要:测量机械效率的实验在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但一直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改进其实验装置,可以有效降低教学难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机械效率测量实验 单刻度尺 双刻度尺

机械效率描述的是机械的一种工作性能,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对于初中生来说抽象程度很高,是整个初中物理课程中难学、难懂的几个概念之一[1]。部分老师通过探究机械效率的教学方法[2,3]或对概念分析[4]来降低难度,而笔者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就是通过自制教具[5],或降低实验难度,或让实验现象更为明显。在机械效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容易把生活中的效率(做事的快慢、好坏)和机械效率混为一谈,这里的效率指的是有用功占总功的比重。因此机械效率的测量涉及到几个问题:一是实验需要机械装置——滑轮组;二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测量问题。其中,有用功为重物钩码的重力与钩码上升高度的乘积,即61766f50329b6_html_f468aff0e8dacef9.gif ;总功为拉力与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的乘积,即61766f50329b6_html_7a5d860e5c79e8f6.gif 。因此只要测出钩码的重力61766f50329b6_html_c2de62b9211ecbcf.gif 、钩码上升高度h、拉力F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就可以算出机械效率。让学生理解两个效率不同的同时,也可以了解生活中机械设备的使用可以更快更好的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并不能提高机械效率,以区分两者的概念。

然而,传统的实验装置却存在几个问题:操作难、误差大、实验时间长等。因此,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观察、研究,拟通过实验装置改进,来降低学生操作复杂度,缩短实验时间以及提高实验数据准确度。

一、传统实验装置及其存在问题

1.传统实验装置

61766f50329b6_html_44ae7242180307ec.png


图1测量机械效率的传统的实验装置

传统的实验装置是在铁甲台上固定一把刻度尺,如图1。这种单刻度尺的形式,要求学生从一把刻度尺读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同时拉力F由弹簧测力计直接读出,再根据61766f50329b6_html_61f1e8aa7cd92e35.gif ,可以得出机械效率。

2.传统装置存在的问题

一是,要读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那么就要在同一把刻度尺上标记4个位置h,h,s,s,分别是钩码下表面初始位置h,绳子自由端初始位置s,钩码下表面末了位置h,绳子自由端末了位置s。再根据数据求出h=h-h,s=s-s。这种方式需要在同一把刻度尺上标记四个位置,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经常有学生因记混记错,导致实验数据错误。

二是,刻度尺如果固定得靠近钩码,那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的读数误差就会较大;反之,刻度尺如果更靠近绳子自由端,那么钩码上升的高度h的读数误差就会较大;如果固定在两者中间,那么两个读数都会有一定的误差。

三是,学生因为需要记录的数据多,需要处理的数据也多,导致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分析的时间都较长,影响教学进度。

二、实验装置改进方案

笔者从s和h的测量过程思考,h=h-h,s=s-s,如果h和s都为零,那么h和s都可以直接由刻度尺上的相对应的末了位置读出,大大减少了测量实验数据的工作量。基于此,笔者自制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将单刻度尺改为双刻度尺。这个改进解决了一把刻度尺标记4个位置,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

同时,因为钩码和绳子自由端的初始位置高度并不统一。因此双刻度尺的“0”刻度线位置也设计为不一样高度。实验时,当钩码的下表面与左边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相平时,同时使绳子自由端的初始位置与右边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相平。那么,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就可以直接从刻度尺上的末了位置读出,如图3所示。这样学生只需要直接读取两边刻度尺上的数据就可以了,左边为h,右边为s。双刻度使得钩码和绳子自由端数据的读取都能比较接近刻度线,增加了数据的准确度,减少了实验误差。同时数据量的减少不仅也可以降低实验误差,更节省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的时间。


61766f50329b6_html_2c46a21172e0b1f5.gif61766f50329b6_html_b0b80e15bc2e1c22.png

图2 改进的实验装置 图3 改进的实验装置测量数据


三、新实验装置使用效果分析

笔者将改进后的实验器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图4),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具体反馈在以下几个方面。

61766f50329b6_html_fa8aaf5438d92ee7.png

图4 新装置在厦门一中实验教学现场


1.实验共分为12组,每组四名同学,与传统装置的教学过程相同。大部分学生在6分钟内完成实验操作,在4分钟内完成实验数据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比传统装置实验节约了6-7分钟。

2.12组学生的数据均为正确数据,未出现数据记录混淆错漏的现象。传统装置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班级都有1到3组不等出现数据混淆错漏。

3.从大部分同学的实验数据结论分析,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误差大约在1.2%;传统的装置误差大约在2.5%。两者相比,新装置的实验数据准确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机械效率虽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是本文以平时教学中发现的学生易错原因为病理,对症下药,不断总结优化,有效的利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葛汉洪. 变易理论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以“机械效率”第1课时教学为例[J].物理教师,2019,40(2):44-47.

[2]王峥.《机械效率》教学设计[J].学校教育研究,2018,21:365-366.

[3]董军利,畅亚娟. 浅谈初中物理“机械效率”的有效教学方法[J].儿童大世界,2018,7:127-128.

[4] 陈茂青.浅谈对机械效率的理解[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15:39.

[5] 蔡淑宽,李志阳.中学物理教具的设计与制作[J]. 新课程,2016,30: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