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非现役文职人员军事素质的养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5
/ 2

试分析非现役文职人员军事素质的养成

刘雅菁 李乐源

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为了探究非现役文职人员军事素质的养成途径,笔者首先阐述了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内容,之后分析提升非现役文职人员军事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发现:部分非现役文职人员认知尚未足够清晰、军事素养薄弱,因此要想全面提升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军味”,就应该集中进行岗前培训,实施“三结合”培训教育形式,确保其在今后工作中作风扎实,贯彻“姓军为兵”的军事意识。

关键字:军事素质;非现役文职;重要性;途径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已经步入强军现代化建设关键期,非现役文职人员的数量和占比不断增加,从事军队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履行相应的义务,在必要时参与军事训练。随着军队编制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对非现役文职人员军事素质的提升越来越重视,因此如何提升此类人员的军人意识、归属意识,做好素质教育,是相关部门必须考虑的新课题。

一、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基本概述

非现役文职从本质上讲就是指不授予军衔、但是已经被任命为办事员级以上职务,并且按照工作性质可以划分为专业技术文职和非专业技术文职两种[1]。是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非直接参与作战,也不具有军队编制,在军民通用,履行相应义务,当前,非现役文职人员在军队院校教学研究、岗位培训、健康保障、军事勤务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二、提升非现役文职人员军事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非现役文职人员虽然从本质内涵和工作岗位性质层面来讲,不具有军事作战任务,也不承担军籍,但是为了适应军队岗位任职需要,必须通过技能和素质教育,在提升受训者职业道德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军事教育。

其次也是由非现役文职人员的组成特性决定的,当前非现役文职人员一般都是通过社招+现役转改这两种形式,进入到工作岗位中来,很多人员缺乏部队实践经历,仅凭对军队的向往之情,难以培养出身上的“军味”,军人气质有待磨练,军人意识淡薄,保密意识薄弱。部分“卫勤急救”人员战伤救治水平不足,政治学习时间不足,直接导致非现役文职人员军事素养薄弱,因此,应该在未来的工作中,丰富军事素养的培训形式,统一管理培养机制,推进军事素质养成,严把入口关,强化责任担当,紧跟前沿,锤炼过硬的军事素质。

三、提升非现役文职人员军事素养的途径

(一)集中进行岗前培训,严把入口关

非现役文职人员要想打牢进入军旅的第一步,管理人员应该严把入口关,集中进行岗前培训,在集中军训的基础上,将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抓住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心理状况,树立《军队优质服务公约》。比如:对于非现役文职护士,在进行岗前训练时,应该重点讲解军队疗养概况,引导其参观营院,分组讨论谈体会军事训练录像,培养其军事素养,提升其日常工作的自信心,严把入口关,将人员队伍建设作为优化文职军事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日常培训时,着重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和纪律,完善所需岗位设置,提前筹划准备,提升非现役文职政治教育和纪律观念,强化责任担当,提升其政治敏锐性,细化岗位职责,加强军人意识,认清职责所在,组织大家观看教育录像,培养军人作风,从模仿到理解内化,强大其军事基础理论。强化保密意识,无论是教育岗位还是保障部门、医护部门,都应该组织观看“四反案例警示片”,帮助非现役文职人员构建国防安全意识,避免在“信息高速公路”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信息安全和泄露问题。

(二)开展岗位练兵,紧跟前沿,提升军事素养

强化科室岗位培训,在正式进入科室工作时,应该选派军事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当军事素质培养指导员的工作,帮助非现役文职人员做好独立上岗的准备[2]。树立榜样作用,确保其在今后工作中作风扎实,之后全面考核各科室考核优良率,增强实践意识,抓好能力训练,根据受训对象,进行岗位练兵的分组,可以按照先基础后应用,先理论后实践、先室内后室外、先简单后困难的原则,科学施训。比如对于承担教育功能的非现役文职人员,应该引导此类群体真正融入部队集体中,尽快完成自身角色转换,提高自身军事体能素质,优化文职人员队伍结构,紧跟前沿,提升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和军事知识认知范围;对于文职护士,应该利用场景模拟法进行教学,通过多样化的岗位培训,做好军队疗养、护理工作,优化军事理论知识和操作,提升非现役文职人员条令意识,提出培训机制中的任务模块组合实战化特征,快速展开防疫消毒、室内推演训练,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单兵体能训练,锻炼非现役文职人员吃苦耐芳的思想品德,提高了岗位履职能力,提升其综合军事素养。

(三)实施“三结合”培训教育形式,提升军事理论

转变传统观念,将解放军学习的系列活动融入非现役文职人员培训体系当中,提升军事理论,实施“三结合”教育[3]。将部队运作和当前技术/非技术岗位训练相结合,将平时与战时训练相结合,将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树立培训意识,从主观上消除对非现役文职人员的误解,其中包括身份误解和能力误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而是将其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全面探究文职人员的义务和职责,贯彻“姓军为兵”的军事意识。从观念意识层面,提升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岗位责任感,改变“三重三轻”的现存军事素质教育形式,进行思想教育,提高该群体的精神境界,加快其军事素养的养成,对其言行举止、军容风纪进行严格要求。在必要时举办非现役文职运动会,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活动,扩大军事训练的成果,引导其更加理解军人的使命,加大宣传力度,并对军事动作进行评比,在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时期,指导卫勤保障实践,让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军事素养和专业技能可以尽量达到现役军人同样的水平,做到有令必行,避免非现役文职人员在接受教学与培训过程中与部队实际脱节严重。

(四)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制度,定期进行军政素养的交流

建立教学/培训反馈制度,统一管理培养机制,调整教学/培训难度,形成一种正向激励,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突出课堂的军事特色,为学员搭建沟通的平台,使其学有所获,实施非现役文职人员交流任职,提升此类群体指挥报告水平,熟悉基层部队士官需求。积极进行联演联训的参与,建立长效健全的培养、培训、教学制度,让非现役文职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科研相关工作、卫勤保障、专业技术与服务工作中来,做好心理疏导和沟通,找到军事素养的培养重点,优化联演联训素材,完善考评激励机制。避免出现人才粗放式管理的现象,定期进行军政素养的交流,了解非现役文职人员的思政状态和军事思维认识,细化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激发职业热情,提升非现役文职人员岗位认同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现役文职人员与现役军人有些许的差别,尽管此类群体非直接参与作战,但是也应该重视技能和素质教育培养。因此应该紧跟前沿,开展岗前和岗位练兵,避免出现人才粗放式管理的现象,提升非现役文职人员军事素养,扩大军事训练成果,实施“三结合”教育,突出课堂的军事特色,让其向现役军人基本能力和素养看齐,提升其岗位认同感,加快其军事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运娜, 秦静, 谢晓玲. 新形势下非现役文职护士战创伤救护能力在职培养模式调查分析[J]. 海军医学杂志, 2019, 040(004):302-303.

[2]于全波, 李春兰, 盖艳丽. 我军文职护士参加卫勤保障任务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J]. 实用医药杂志, 2019, 000 (008) :736-766.

[3]孟颖, 包丽媛. 基于军事职业教育的部队医院文职护士备战练兵培训现状及对策探讨[J]. 空军医学杂志, 2019, 035(006):53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