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运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6
/ 2

输电线路运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敬民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晋中供电公司

摘要:输电线路工程是土木工程与电气工程交叉的学科,输电线路运维人才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对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及行业需求的输电线路运维创新人才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和教育实践,为国内同类高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输电线路工程;运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1 输电线路运维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工作主要针对架空输电线路开展巡视、检测,找到架空输电线路潜在的问题和缺陷,通过开展停电作业和带电作业对潜在缺陷进行消除,让输电线路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并对架空输电线路出现的故障和缺陷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出解决方案,采取有效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线路安全。用业内专家的定义就是一名合格的线路运维技术人员必须掌握60%的结构知识加上40%高压绝缘知识,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可以说是输电线路工程专业这个交叉学科最集中的体现。在近30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取得了一致认可和好评。然而还是同很多其他工科高校一样,在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体系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人才培养更为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而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忽视了对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4)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针对以上突出问题,学校和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2.1围绕创新能力培养

注重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学科交叉,依据社会需求和教育教学规律,采用顶层设计,在充分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反馈基础上,对输电线路工程知识体系进行反复梳理,确立了输电工程专业的五大课程群及相关课程。人文社科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画法几何、程序设计原理与MATLAB应用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

2.2 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而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的现象,在满足“实基础”的前提下,秉承“少而精”的原则,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课下运用课上所学自学相关知识再拿回课堂讨论。着眼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立足新技术发展前沿,重新梳理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知识体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调整教学内容。

2.3 改革实践环节

输电工程专业方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要求培养学生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我们面向输电工程专业将来从事的大部分工作性质及方向,进行了调查,以问卷形式除了进行对输电工程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输电工程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新知识外,最主要的就是在校期间应注意那些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查。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用人单位普遍注重对技能和创新培养。在教学中应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基本的实践教学以外,还要有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测量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需要建立稳定的实验教学基地,以保证学生对在校所学知识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注重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4 强化师资队伍

为解决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学校和学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走出去”是让专业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工作一线,切身感受工作环境,学习实践经验,积累实际问题。比如把专业教师送到国网技术学院进行系统培训,由国家电网技能专家授课指导,并建立长期联系;把专业教师带到电力企业参加企业活动,比如吉林市供电公司员工技能竞赛就要求本专业教师都要参加观摩,有示范工程要求专业教师也必须到现场。

2.5 配套教材建设

为了配套输电线路运维创新人才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在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系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兼顾前沿性、适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公开发行的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类通用教材一直受到各电力院校和培训中心的认可和信赖,销量可观,这充分证明教材建设的合理性。

新一轮教材建设将结合目前电力行业最新规程规范以及国内外最新技术,紧跟国际前沿开展相关内容的编写,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和审阅,使系列教材成为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适用面更广,覆盖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用途,以及电力企业职工培训的参考书。

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充分发挥移动端的优势,利用二维条码整合移动多媒体和课本,将教材中未涵盖的图片、视频制作成二维码链接,通过在学习和参阅过程中手机扫描,可以获得输电线路典型故障、突出案例、新技术新装备使用、实操培训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配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学,在开拓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加深理论学习。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课程学习不再枯燥。

结语

目前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比较集中。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亟待创新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加大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从简单的参观,企业派专家授课到更加深入的学生参与生产和研究,加深了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识。除了企业环节,在企业委托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项目中,鼓励本科生参与研究,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也在参与中发挥自己专业优势,不断创新思路,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康全礼.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4):113-114.

[2]李素芹.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辨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156-157.

[3]陈志刚.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91-92.

[4]邵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9):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