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放牛班的春天》引发的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6
/ 2


由《放牛班的春天》引发的反思

李娟

榆林市第三中学 719000

摘要: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群在“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和新学监马修的故事。这些孩子们由于现实种种问题被社会遗忘和抛弃,导致他们的天性扭曲,直到马修老师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春天的希望。我们不应该忽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同时老师要发挥自身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体,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始终以爱为出发点从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环境;差异性;以人为本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讲述是1949年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专为“再教育”儿童设置的寄宿学校——“池塘之底”里的故事。学校里的实际情况正如名字“池塘之底”所暗示的那样——黑暗、压抑、永无天日,哈珊校长遵循的永远是“行动——反应”原则,只要孩子们一犯错误,等待他们的必将是不容分说的惩罚,直到学监马修的到来。

一、本是“天使”奈何竟被当做“魔鬼”

马修刚到学校时心情十分低落,他从心底里认为这是自己人生的“低谷”,可是后来的情况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到最后我们甚至无法完全辨明究竟是马修给孩子们带来了春天还是孩子们给了马修希望。

“池塘之底”是一群身世很可怜的孩子,有些是被父母抛弃,有些孩子父母在二战中战死,有些是性格过于顽劣,最后都被送到这个人间地狱里来了。说他们冷酷甚至残忍,这又何尝不是学校本身的罪过,何尝不是老师的失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方面。我不相信他们从一生下来就注定是“魔鬼”,他们本来也只是无辜的孩子,渴望被爱和理解,都是一个个人间天使。可是社会环境的恶化,他们或者因为战争失去父母,比如总在星期六等着爸爸接自己的佩皮诺,或者是由于性格内向封闭拒绝接受正常教育,如“天使的脸蛋和魔鬼身材”的莫杭治,更多的孩子是被父母抛弃。面对突然降临的不幸他们只能用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份痛苦,并最终被社会抛弃来到“池塘之底”,可惜等待他们的只是势力、媚俗、更加冷酷的哈珊校长。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孩子不过十几岁而已,可塑性很强,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不被尊重,自然不会尊重别人;他们不被谅解,自然也不会谅解别人,自私、冷酷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本身具有极大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哈珊校长的独裁专制下,所有的学生不过是一个个模型或者是机器人,所以他总是对孩子们非打即骂,体罚更是家常便饭,孩子们只能默默忍受或者以变相残忍的方式予以“报复”和“发泄”,结果距离教育的初衷愈来愈远。莫杭治在课堂上的漫画、叼着香烟的模型多么有创意,可惜走向了反面。

中国长期在“尊师重道”教条熏陶下,总是把老师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必须无条件尊敬和服从老师,虽然从中国传统教育培养谦谦君子的教学目标上来说有其必然性,但也因此产生了一批批可悲的应声虫。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总是人云亦云唯老师马首是瞻,缺乏主见和个性。现代社会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极大充实,教育也需要现代化。学生不该是盲从和唯唯诺诺,而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那种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时代应该一去不复返了。

二、马修——前方的希望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要求教育者能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选择适宜、有效地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马修老师到“池塘之底”后并没有像学校里其他老师那样处处把“行动——反应“原则奉为首要法则,而是从人性出发给每个孩子改过自省的机会。

乐格克恶作剧弄伤了马桑大叔的眼睛,当马修知道校长只会以简单的体罚来处理事情时,没有把乐格克交给校长而是让他照顾马桑大叔。渐渐地使乐格克明白马桑大叔其实是个善良、和蔼的好人,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照顾别人的同时也承担起一份责任,这是他过去从来没有的体验。所以当马桑大叔病情恶化时,乐格克十分不安地问“他会死吗”,并不是为了逃脱照顾的责任,而是从心底里知道自己的不应该,这要比校长严厉的体罚有效得多。毕竟体罚学生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尤其是这种手段本身不起作用反而会走向反面时更不应该使用。再如莫杭治因一时冲动用墨水丢了马修老师,结果被取消独唱资格,但是当为伯爵夫人演奏的那天,马修老师做出了“请”的姿势,使他最终有机会展示自己引以为傲的才能,那一瞬间莫杭治的眼里满是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和感激。我相信这是他一辈子的精神财富,无疑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指挥家奠定了基础。

可是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老师动不动就对学生采取变相体罚,好像不那么做就无法体现身为老师的权威。甚至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不论是“绿领巾”还是“绿校服”骨子里都没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任意给学生贴标签,这对他们的自尊是多大的伤害啊!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又怎么会产生以人为本的精英呢!老师本身即忙着评职称、挣奖金,学生不过是自己取得利益的工具,工具不合心意当然可以任意处置了!这是多大的讽刺啊!我希望未来的教育不是养鸡场或者机器城,产生的也不是标准零件,而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个真正的人。

三、拯救之途——爱与宽容

近来社会上关于最好老师的调查层出不穷,什么样的老师最受欢迎呢?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最和谐呢?答案五花八门,但大体上博学、幽默、敬业、和蔼的老师是最受欢迎的老师,朋友与知己的师生关系最为和谐。其实总结起来很简单,我相信发自内心关爱学生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以人为本的教学关系是最好的师生关系。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最让人感动。马修老师为组织合唱团给大家分组时出现两个特例,一个是不会唱歌的佩皮诺,一个是唱歌老跑调的郭邦,可是马修老师并没有让他们呆一边休息而是充分尊重每个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需要,分别任命他们两个为“合唱团指挥助理”和“乐谱架”。虽然乐谱就在手边,他还是郑重其事地说“佩皮诺先生,把乐谱给我”“佩皮诺,指挥棒,非常棒”,让人忍俊不禁之余十分感动。他没有让这两个孩子感到孤单和被抛弃,鼓励每个孩子,让他们享受到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当孩子们把他的包传来传去时,当孩子们把他的乐谱翻得乱七八糟时,当莫杭治妈妈来学校时,每一次都是他为孩子们遮掩;而当孩子们犯错误时又是他一次次教导并原谅他们,他成了孩子们心里的父亲,成为了他们的知己和朋友。所以当他离开时,才会有窗户里飞出来的一只只写满感恩和留恋的飞机以及熟悉的歌声,那都是孩子们对他最好的礼物。我们生活中有多少老师可以做到这些,看似简单其实都是他平时对孩子们一点一滴爱和宽容的结晶。

教师无疑是世界上最高尚和光明的职业,因此老师也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光有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应该真正负起自身的责任来,融入其中用满腔爱来浇灌未来的祖国之花。

参考文献:

  1. 周金浪主编:《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 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 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