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6
/ 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思考

-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的建设为例 阮智斌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4

摘要:在工业4.0背景下,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但是目前存在着低端的人员过剩,高端严重不足。作为培养智能制造方向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的高职院校,必须要针对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的现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深入进行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主动融入行业企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促进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的思考。


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共同发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为职业院校指明了道路,明确了如何进入深入和企业合作,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出台的文件,在鼓励企业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接纳教师进行顶岗实践等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提出了“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对于企业来说这相当重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

一 校企合作现状和不足

在工业4.0的新时代下,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国制造2025,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我国传统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研究能力,对满足企业的需求没有深入研究。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的高职院校,要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我们必须主动融入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岗位真实需求,通过和企业合作,了解企业的需要,但在实践中来看,校企合作多以周期短、层次低为主,对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权益等规定得比较空洞,不具有可操作性。校企合作时往往是通过感情、人脉来维系,让合作育人后劲不足、层次较低 、稳定性差。

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和企业的诉求不一致,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阵地,在合作过程中肯定是希望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确保育人工作真正获得实效。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校企合作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即它希望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获得稳定的人才和技术来源,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培训设施,为企业培养他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在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若是让企业看不到什么前景,企业就不会有什么动力,它也就不会有什么兴趣去推动,人员和资金更不会有投入。

二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创新机制的建设方法

为了新的机制落地,我们到本地的本专业标杆企业,如蓝思科技、楚天科技等生产制造公司去调研,同时利用学校提供的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交流,了解企业中的技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维护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双方的利益,统筹协调双方的利益关联性,积极寻求最大的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我们同企业就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更好地提升育人实效,全方位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推进和实施。

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学校去调研,学习兄弟院校他们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先进经验,将他们成功的经验结合我们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落实。

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创新机制的收获

(一)学校方面的收获

1基于企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相互沟通,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制定育人目标,确定实施步骤,真正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提升育人的实效。我们进行广泛的调研,特别是本专业相关的大企业的现实需求,虽然 各个企业的需求有所区别,我们把一些共同的基础的技能提取出来,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符合企业需要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2 依托于校企合作,提升教师能力和科研水平

企业是新技术的需求者、实践者和探索者,通过和企业联系,可以获得企业的目前真实的技术状况,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我们不仅了解了当前专业的技术发展方向的科技前沿,同时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去解决这些企业问题,从而真正解决一批企业真实的需求,对于校企合作的深入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我们专业教师大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学校成立了产业学院,将教师组织起来,发挥集体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积累教学实例,与此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方面的收获

1 操作型人才的培养

很多企业都反映招来的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比较欠缺,需要企业花比较多的时间培养,才能真正成为符合企业的需要的员工。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需要的技能放在学校阶段来培养,到企业后可以很快上手。减少了人才培养的时间,得到了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这种合作形式企业是非常欢迎的,而且企业有积极性。目前通过和本地的一些标杆企业合作,成立了雏鹰班、博世班等订单班,给企业培养了一线技术人员,毕业生的就业不用操心,他们可以直接上岗,减少企业的培养成本,无疑会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2 技术革新和进步

通过与企业人员的沟通,他们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可由于企业的技术人员较少(特别是中小企业)或者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兼顾,完全可以和学校联合开发,企业提供一定的资源和实践场所,通过合作开发科研项目,获得的成果企业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企业花费较少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企业肯定会有非常高的积极性。

结语

在新的时代下,高职院校在育人实践过程中积极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切实提升协同育人的整体实效与力度,更好地保障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真正为社会输送优质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詹巧珍.浅析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创新,2020(7)

[2] 宋莉莉,钟灼仔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制造类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技与创新,2021(18)

[3]赵黎娜, 王二化.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2019(6)

[4]祝成林, 柳小芳.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困境与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15(034)


阮智斌(1975年8月)汉族 男 湖南邵阳人 硕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智能控制、自动化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香樟路湘樟家园 文武 13574116466 邮编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