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疼痛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6
/ 2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疼痛影响分析

王翔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民医院 骨二科 , 山西 临汾 041000

【摘要】目的:讨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疼痛影响分析。方法:2019年1月-2021年1月,将10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与研究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各50例,观察指标:治疗优良性、疼痛度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性的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P<0.05;研究组术后1周疼痛度及骨折愈合时间指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可提高治疗优良性,改善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跟骨关节内骨折;愈合


跟骨本质上属于跗骨,可承受人体40%左右的重量[1],同时在其行走及负重功能方面也发挥着重大价值,受跟骨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较差及复杂解剖结构因素的影响,导致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患病率较高。发生此种骨折病变后,若不能及时治疗,不仅会影响患者踝关节功能,且可能会造成终身性残疾[2]。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均为治疗此病的常见方式,其各具优势,特别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而言,虽然有一定的创伤性,但是复位效果更令人满意。基于此,本次研究中对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10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分组后实施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观察,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2021年1月,将10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纳入标准:符合跟骨关节内骨折诊断标准;新鲜骨折;同意参加研究。排除标准:存在慢性消耗性疾病,例如糖尿病等;合并陈旧性、开放性或病理性骨折;并发凝血功能障碍、足部神经系统疾病;患肢受伤前功能不正常;不能良好的耐受腰硬联合麻醉或者是手术。两组资料统计学差异较小:对照组中男/女:20/30,年龄:(41.5±5.6)岁,Sanders分型:Ⅱ型有22例、Ⅲ型有16例、Ⅳ型有12例;研究组中男/女:19/31,年龄:(41.3±5.2)岁,Sanders分型:Ⅱ型有25例、Ⅲ型有15例、Ⅳ型有10例。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系统化完成各项临床检查,以精准的判断骨折类型,术前予以患者抗感染及消肿等对症治疗,并取得一定效果后再开始手术治疗。

对照组: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采取腰硬联合麻醉,保持健侧卧位,于跟骨结节后下方1cm 处穿透克氏针(4mm),进针过程中应使方向向下外侧前进,待前进至骨折线处后即可停止进针。配合手法复位骨折部位,此时透视下可发现克氏针达到舌状骨折部位的下方且超出原有骨折线位置,需向后压针尾,以对骨折旋转移位现象进行纠正,确认复位效果满意后,于跟骨前方跗骨处打入克氏针,并对角度丢失情况进行观察,确认无误后固定克氏针与小腿管型石膏塑形。研究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协助患者保持健侧卧位,于跟骨外侧行L型手术切口,切口长度应自外踝尖后方至第五跖骨基底部后方1cm,逐层将皮肤及软组织切开,直至发现跟骨外侧骨膜,钝性分离骨膜,以对距下关节充分进行暴露,使用克氏针3-4个做皮瓣不接触牵开步骤,以保持距下关节暴露,直视下对骨折块进行复位,并借助于克氏针对复位情况进行临时固定,若有需要,可填充植骨,在透视下观察复位效果,满意后选择适宜的解剖钢板并对其进行放置,在跟骨关节面下、结节处以及前突出各放置2个螺钉,固定好钢板,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最后加压包扎。

1.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优良性、疼痛度及骨折愈合时间。治疗优良性以Maryland评分进行评价,该评分主要用来评估机体的足部功能,优、良、可、差分别表示90-100分、70-89分、50-69分、不足50分[3]。疼痛度以VAS评分进行评估,疼痛度较轻情况下的评估分值较低[4]

1.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计算,计量资料用t计算,P<0.05判定存在统计学差异。

  1. 结果

2.1治疗优良性比较

研究组治疗优良性的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P<0.05,见表1。

表1治疗优良性比较[n(%)]

组别

例数(n)

优良率

对照组

50

20(40.00)

19(38.00)

8(16.00)

3(6.00)

39(78.00)

研究组

50

29(58.00)

20(40.00)

1(2.00)

0(0.00)

49(98.00)

χ2

--

--

--

--

--

9.469

P

--

--

--

--

--

0.002

2.2疼痛度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研究组术后1周疼痛度及骨折愈合时间指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疼痛度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61779d58bb0d3_html_794600c5dd0451ac.gif

组别

例数(n)

术后1周疼痛度(分)

骨折愈合时间(周)

对照组

50

5.3±2.2

25.2±3.7

研究组

50

3.0±1.1

18.1±3.6

t

--

6.612

9.725

P

--

0.000

0.000

  1. 讨论

临床中,针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复位、固定及足部功能的恢复,其中复位为后续治疗的前提,固定则是基础。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属于微创术式,有操作便捷、创伤小、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低、愈合快等优势,但该术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Ⅱ型以上严重程度的骨折时往往关节的复位平整程度差强人意,且仅仅靠克氏针进行骨折固定所取得的牢靠程度并不稳定,在整个手术环节需要多次进行X射线透视,增加了患者辐射损伤,同时其术后容易出现骨折移位及愈合畸形等风险[5]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有直观情况下确保骨折块及关节面精确复位的优势,可以在恢复跟骨高度、宽度过程中较为直观的将距下关节暴露于视野之内,有利于手术者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植骨,之后借助应用解剖型钢板加以固定,效果良好,且可有效复位及固定骨折的基础上,改善术后疼痛,加快术后骨折愈合。另外,解剖钢板选择性灵活,有形状不一、大小各异之分,可根据患者实际骨折情况加以修剪塑形后使用,使之保证较好的内固定性,防止术后出现骨折移位等情况的发生,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出现关节炎、愈合畸形等情况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康复[6]。由此可见,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用于骨折程度高于Ⅱ型以上严重骨折时,尽管手术创伤面积相对较大,但复位和固定时的稳定性较高,有利于足部功能恢复及疼痛等症状缓解,临床效果良好,临床医生可酌情选择使用。

总结: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可提高治疗优良性,改善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参考文献:

[1]刘海.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分析[J].系统医学,2020,5(16):19-21.

[2]张军,黄楠,李发灿,等.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足踝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4):1522-1525.

[3]陈瑜,刘立华,梁健,等.锁定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9):18-20.

[4]鲁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踝关节内骨折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3):57-59.

[5]邱皓,张年春,李磊,等.微创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Meta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28(3):224-229.

[6]申力,邢丽莉.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