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6
/ 2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李丽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

摘要:目的:研究对有心理障碍的初次献血者采取强化心理护理对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5月~2021年5月有心理障碍的初献血者随机抽取84例,分为2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强化心理护理,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GCQ(82.25±4.36)分,NSNS(80.65±8.94)分。观察组GCQ(103.58±6.72)分,NSNS(91.21±7.63)分。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21.43%)。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2例(4.76%)。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有心理障碍的初献血者给予强化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其舒适度,减少献血反应,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初次献血者;心理障碍;强化心理护理;舒适度;不良反应


前言:献血不良反应是献血者献血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受到心理因素影响引发生理反应,在初次献血人群中较多见[1]。尤其是有心理障碍的献血者,由于过度紧张焦虑,再加上采血环境、采血人员态度等因素影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强化心理护理高度重视献血者的舒适度和心理状态,通过心理护理提高献血者心理耐受度,提高献血者抵抗能力,有利于预防不良反应,改善献血者满意度。为研究强化心理护理的效果,本文于本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的献血者中,随机选取84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84例献血者为样本,对照组42例,性别:男/女=20/22,年龄(32.54±4.82)岁。观察组42例,性别:男/女=19/23,年龄(32.61±5.20)岁。两组献血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献血者均为初次献血。(2)接受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得分>14分。(3)具备正常沟通能力,对本研究知情。

排除标准:(1)有献血禁忌证。(2)智力、精神异常。(3)中途退出或未完成献血。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穿刺前和献血者聊天,转移献血者注意力,保持语气温和,引导献血者配合。

观察组采取强化心理护理,措施如下:(1)献血前:耐心科普献血的流程和时间,通过聊天的方式评估献血者的情绪状态,明确献血者心理障碍的原因。从献血者心理障碍原因出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科普献血的益处,打消献血者的担忧和顾虑。询问献血者是否感到寒冷,座椅是否舒适,根据献血者需要提供盖毯和软垫。可鼓励已经献完血的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沟通,强调安全性,消除献血者的担忧。(2)献血中:带领献血者放松身体,深呼吸,闭眼想象大海、森林等,转移注意力。固定好采血手臂后,采血人员严格执行采血操作流程,叮嘱献血者不要动,争取一次穿刺成功。采血时示范深呼吸,带领献血者闭眼防空,跟随采血人员节奏呼吸,和献血者保持密切沟通。采血同时可以播放电视剧、电影或者音乐,转移献血者注意力,保证献血顺利进行。(3)献血后:第一时间告知献血者,让献血者稍作休息,给予牛奶、面包等补充体力。温和地询问献血者是否感到头晕或其他不适感。对献血者自诉的不适感要耐心安抚,告知不要有过重心理负担,休息后即可自行恢复。期间耐心告知献血者注意事项,叮嘱其3d内不要提重物,并记录献血者的信息,方便于后续回访使用。

1.4 观察指标

(1)使用Kolcaba舒适度量表(GCQ)评价,28~112分,分数高代表舒适度好。采用纽卡斯尔满意度量表(NSNS)评价,19~95分,分数高代表满意程度高。

(2)统计献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眩晕、心慌、冷汗、胸闷、焦虑。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61779e34a9272_html_27e449979675b6d4.gif ),使用61779e34a9272_html_226914e388b4c6bf.gif 检验计数资料(%),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献血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GCQ、NSNS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1 两组献血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对比

组别

GCQ(分)

NSNS(分)

对照组(n=42)

82.25±4.36

80.65±8.94

观察组(n=42)

103.58±6.72

91.21±7.63

t

15.482

7.350

P

<0.05

<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2例(4.76%)显著少于对照组9例(21.43%)。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组别

眩晕(n/%)

心慌(n/%)

冷汗(n/%)

胸闷(n/%)

焦虑(n/%)

合计(n/%)

对照组(n=42)

1(2.38)

2(4.76)

3(7.14)

1(2.38)

2(4.76)

9(21.43)

观察组(n=42)

0(0)

0(0)

1(2.38)

1(2.38)

0(0)

2(4.76)

61779e34a9272_html_226914e388b4c6bf.gif






5.469

P






<0.05

3 讨论

献血不良反应多在初次献血者中发生,由于献血者不了解献血流程,对献血存在恐惧、担忧、紧张心理,由心理因素引发生理反应,或者由于血容量的降低引发综合征,不利于献血的顺利进行[2]。因此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首次参与献血的献血者,需要采取强化心理护理干预,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手段,安抚献血者的情绪,让献血者保持镇静积极的心态采血,为采血提供支持和保障。在采血前采血人员耐心告知采血流程,强调献血对献血者不会造成损伤,给予献血者盖毯或软垫,提高献血者的舒适度[3]。通过深呼吸训练,让献血者转移注意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过程中可以利用视频、音乐等方式,让献血者转移注意力,并指导献血者深呼吸,有效释放压力,减轻其紧张、焦虑等情绪,持续给予心理支持。采血后安抚献血者情绪,肯定献血者的行为,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经本文研究,观察组GCQ、NSNS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2例(4.76%)显著少于对照组9例(21.43%)。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证实强化心理护理的应用有效缓解献血者心理负担,改善献血期间舒适度和满意度,对不良反应起到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对有心理障碍的初献血者给予强化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其舒适度,减少献血反应,提高满意度,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邹丹丽.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血站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2):179-181+185.

[2]裴静,张慧,胡欣,等.“一对一”系统化护理模式对初次无偿献血者舒适度及满意度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0,44(10):1677-1678.

[3]张帆.强化心理护理应用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初次献血者及对不良反应的改善[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9):3315-3316.

作者简介:李丽,女,籍贯:贵州,汉族,1994年8月出生,学历:本科,

职称: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