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患者采取急救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9
/ 2

中暑患者采取急救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董力慧

海军航空大学航空医疗保障中心 ,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暑患者接受急救治疗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收治及转至上级医院收治的30例中暑患者,选取时间分布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划分为轻症组与重症组,其中轻症组共有28例,重症组共有2例,对比两组急救治疗的效果。结果:重症组入院时的体温、脉搏、血压等指标,相较于轻症组明显偏高,组间对比呈P<0.05有意义;轻症组与重症组治疗有效率均达到100.00%,组间对比呈P>0.05无意义。结论:轻症与重症中暑患者接受急救治疗后,治疗效果显著,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暑;急救治疗;临床应用


中暑作为夏季较为多见的病症,主要的发病原因是环境温度比较高[1],人体形成的热量无法散出,促使体温升高,以至于人体出现病理性反应。一旦患者没有及时接受对症治疗,将会对患者自身带来不利影响,有着较高的病死概率,而重症中暑能够引起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是衰竭,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2],中暑的死亡概率达到20%-50%左右。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急救治疗干预方式,现将30例中暑患者的治疗过程展开如下汇报。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中心收治及转至上级医院收治的30例中暑患者,选取时间分布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划分为轻症组与重症组,其中轻症组共有28例,重症组共有2例。其中,轻症组中,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布19岁-24岁,平均年龄(21.64±3.21)岁,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21±0.22)小时;重症组中,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布19岁-24岁,平均年龄(21.21±3.11)岁,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31±0.24)小时,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组间对比呈P>0.05无意义。

1.2急救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接受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测。其中,轻度组急救治疗方法如下:留院观察,进行适当补液,运用物理与药物联合降温方式,对患者的体温变化、尿量等展开实时观察。重度组急救治疗方式:展开急诊重症监护室心电监护,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展开实施监测,应用综合治疗方法,避免出现MODS病症。行地西泮与丙泊酚镇静麻醉之后,快速实施气管插管,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借助呼吸机展开辅助呼吸,并行生理盐水快速补液,保持患者体内循环平稳,补液之后对于患者血压与心率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利用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泵入,保持血压与调节肾脏血供;医护工作者把患者置于多功能降温仪器冰毯之上,头佩戴冰帽,把温度设定至32℃,让患者快速降温;同时,通过酒精擦浴的方式,每隔20分钟全身擦拭1次;连续泵入氯丙嗪、异丙嗪各50毫克,避免在物理降温期间,患者表现出寒战现象。如若患者出现脑水肿症状,医务工作者结合患者昏迷程度,行125毫升甘露醇(浓度20%),15分钟1次,并施加5毫克小剂量地塞米松,每日2次,从而改善患者脑水肿、全身炎症反应症状;另外,还要避免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保护患者的肝功能,对肝酶持续升高的重症患者,需运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与复合辅酶保肝。对患者尿量变化、血肌酐水平进行实时观察,当患者尿量减少情况下,需静脉注射呋塞米25毫克,并做好肠外营养支持干预工作。

1.3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入院的临床特征,具体包括入院期间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效果[3],急救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结果显示平稳表示治愈;急救治疗后患者体温不超过39℃,意识逐渐恢复,生命体征相较于治疗前较为平稳表示有效;急救治疗后患者体温、自主意识以及生命体征改善不明显表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 21.0)展开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加以表示,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加以表示,展开卡方检验,组间对比是否存在差异,如若P<0.05,说明统计学对比有意义。

  1. 结果

2.1对比入院临床特征

重症组入院时的体温、脉搏、血压等指标,相较于轻症组明显偏高,组间对比呈P<0.05有意义,见表一。

表一:对比入院临床特征

组别

例数

体温(℃)

脉搏(次/min)

血压(mmHg)

轻症组

28

37.4±0.7

90.3±12.9

109.36±20.68

重症组

2

40.2±1.5

112.8±18.4

140.66±21.22

t


5.1449

2.3401

2.0659

P


0.0000

0.0266

0.0482

2.2对比治疗效果

轻症组与重症组治疗有效率均达到100.00%,组间对比呈P>0.05无意义,见表二。

表二:对比治疗效果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轻症组

28

18

10

0

100.00

重症组

2

1

1

0

100.00

3.讨论

人体细胞膜与细胞膜内结构容易在高热作用下出现损伤,中暑高温能够对患者体内各个组织器官细胞带来损害影响[5],使患者体内各个器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部队官兵长期在高湿环境下展开高强度训练,容易增加中暑的发生概率,严重情况下还会诱发热射病,热射病作为重度中暑,主要划分为经典型与劳力型两种,其中,劳力型热射病的临床症状更加显著,恶化速度比较快,常见于高温环境下高强度训练的健康青年人,也就是好发于青年官兵身上。热射病的形成原因是高温导致体温功能失调,人体热量聚集过量,使多器官功能受损,如若人体核心温度升高到40℃,心率每分钟达到150次,需对患者展开即刻降温处理,否则会对患者的器官功能、神经系统等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情况下可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通过运用有效的防治对策,能够减少热射病造成的危害,树立科学施训、科学防治的观念,提高官兵对热环境的适应能力,以便注重防暑降温措施,而最为有效的训练方式就是“热习服”。“热习服”就是通过高温反射刺激,在生理与形态方面形成适应,从而改善对热的反射性,强化抗热、耐热能力。根据相关研究发现,热习服的训练周期通常为10-14日,每日训练时间为1.5-2小时左右,训练时间也是从短到长,每次训练时间不超过50分钟,强度需将心率保持在每分钟130-150次左右。训练期间,官兵们在以雨衣、秋衣等“热习服”增温的同时,连续进行打球、长跑、战术等训练,形成局部高温环境,从而更好的适应高温环境下高强度训练。在实际训练中,需要携带充足的盐水,才能使自身保持电解质平衡,如若出现恶心、头晕等不适症状,应通过解开衣物、泡水、敷冰块等方式,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如若仍旧存在不适症状,需及时送医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重症组入院时的体温、脉搏、血压等指标,相较于轻症组明显偏高,组间对比呈P<0.05有意义;轻症组与重症组治疗有效率均达到100.00%,组间对比呈P>0.05无意义。主要原因是多数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并累及脑、肝、肾、凝血功能等,病情较为危重。此次研究结果和裴君霞、谭明明、张丽丽等人研究结论相统一[6],说明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轻症与重症中暑患者经过急救治疗后,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与临床特点,从而选取针对性急救治疗方法,才能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升,使中暑患者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 叶杨,蔡林英,季晓云,等.急救治疗中暑患者的效果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20,002(008):16-17.

[2] 王真.中暑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和院内急诊救治护理的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9,006(017):204.

[3] 吉艳玲,戴亚河,陈华秀.对中暑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和院内急诊救治护理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3):111-112.

[4] 何春花.对中暑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和院内急诊救治护理的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2019,003(030):101-102.

[5] 胡纪英.中暑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和院内急诊救治护理的效果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350(33):101-101.

[6] 裴君霞,谭明明,张丽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在重症中暑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07):101-102.

作者简介:董力慧(1986.05-),女,山东威海人,汉族,本科学历,医师,从事内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