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和突变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9
/ 2

甘肃省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和突变谱

李婕 孙小红

兰州市妇幼保健院 医学遗传中心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目的:分析甘肃省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和突变谱。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甘肃省新生儿5090例,将其足跟血样本抽取出来进行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分析甘肃省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和突变谱。结果:5090例新生儿中,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238例,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为4.68%,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10例,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分别为2.51%、2.16%,男性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高于女性新生儿(P<0.05);GJB2、SLC26A4、GJB3、12S rRNA、SLC26A4、GJB2/SLC26A4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36%、1.77%、0.39%、0.20%、0.12%、0.04%,逐渐降低(P<0.05);GJB2基因突变位点频率最高的为235delC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突变位点频率最高的为IVS7-2A>G杂合突变,12S rRNA基因突变位点频率最高的为1555A>G均质突变。结论:甘肃省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和突变谱能够将参考提供给临床防控工作。

【关键词】甘肃省;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突变谱

遗传性耳聋是一种新生儿出生缺陷性疾病,在临床极为常见,具有复杂的病因[1],现阶段已明确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占主要地位[2]。本研究分析了甘肃省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和突变谱。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甘肃省新生儿5090例,将其足跟血样本抽取出来进行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购买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DP334干血斑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博鳌生物公司生产的NanQ分光光度计,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微阵列扫描仪(Lux-scan 10K/B)、芯片洗干仪(Slide Washer 24)、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美国THERMOFISHER公司生产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仪(ABI Veriti)。

1.2.2 干血斑DNA提取

依据DP334干血斑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将样本DNA提取出来,在-20℃的冰箱中保存备用。

1.2.3 PCR扩增

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中的15个检测位点分别在A、B、C3个扩增体系中分布,分别将3个扩增体系20μl提取出来,将5μlDNA加入其中。扩增程序为在37℃、95℃、95℃的温度下分别扩增10min、15min、30s,然后以每秒0.4℃、0.2℃的速率退火到57℃、70℃,分别30s、45s,循环35次。在60℃的温度下扩增10min,12℃∞。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617baea7ac2d7_html_609163e8142e63e8.gif )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5090例新生儿中,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238例,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为4.68%,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10例,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分别为2.51%、2.16%,男性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高于女性新生儿(P<0.05);GJB2、SLC26A4、GJB3、12S rRNA、SLC26A4、GJB2/SLC26A4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36%、1.77%、0.39%、0.20%、0.12%、0.04%,逐渐降低(P<0.05);GJB2基因突变位点频率最高的为235delC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突变位点频率最高的为IVS7-2A>G杂合突变,12S rRNA基因突变位点频率最高的为1555A>G均质突变。见表1。

表1 甘肃省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和突变谱分析[例(%)]

基因

突变位点

突变类型

男性

女性

突变率

GJB2

235delC

杂合突变

40(0.79)

50(0.98)

90(1.77)


299_300delAT

杂合突变

18(0.35)

10(0.20)

28(0.55)


35delG

杂合突变

2(0.04)

0(0)

2(0.04)

合计



60(1.18)

60(1.18)

120(2.36)

SLC26A4

IVS7-2A>G

杂合突变

38(0.75)

36(0.71)

74(1.45)


2168A>G

杂合突变

10(0.20)

6(0.12)

16(0.31)

合计



48(0.94)

42(0.83)

90(1.77)

GJB3

538C>T

杂合突变

8(0.16)

2(0.04)

10(0.20)

12S rRNA

1555A>G

均质突变

4(0.08)

2(0.04)

6(0.12)


1555A>G

异质突变

4(0.08)

0(0)

4(0.08)

合计



16(0.31)

4(0.08)

20(0.39)

SLC26A4

1174A>T

杂合突变

2(0.04)

0(0)

2(0.04)


IVS15+5G>A

杂合突变

2(0.04)

0(0)

2(0.04)


1229C>T

杂合突变

0(0)

2(0.04)

2(0.04)

合计



4(0.08)

2(0.04)

6(0.12)

GJB2/SLC26A4

235delC/IVS7-2A>G

双杂合突变

0(0)

2(0.04)

2(0.04)

总计



128(2.51)

110(2.16)

238(4.68)

    1. 讨论

    近年来,临床不断深入研究了分子生物学芯片技术,发现GJB2、GJB3、线粒体12SrRNA、SLC26A44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是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的主要诱发基因[3-4],这就将科学依据提供给了临床将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大规模开展起来,特别是及早发现、干预与治疗遗传性耳聋患儿[5-6]。相关医学研究表明[7-8],深圳地区新生儿携带一定的遗传性耳聋常见基因,女性基因突变携带率低于男性,GJB2、SLC26A4是主要基因,IVS7-2A>G、235delC杂合突变是主要突变位点。本研究结果表明,5090例新生儿中,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238例,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为4.68%,其中男性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高于女性新生儿(P<0.05);GJB2、SLC26A4、GJB3、12S rRNA、SLC26A4、GJB2/SLC26A4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36%、1.77%、0.39%、0.20%、0.12%、0.04%,逐渐降低(P<0.05),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因此,要想对耳聋进行及时治疗与预防,关键是要对初筛新生儿耳聋基因的力度进行强化[9-10]

    综上所述,甘肃省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和突变谱能够将参考提供给临床防控工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方霞,杨贤慧,张慧莲,等. 4305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及其基因突变位点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9,27(1):63-65.

    [2]马宁,王艳,彭薇,等. 2545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25(4):444-447.

    [3]罗建立,邱里,邬洪梁,等. 湖南省9957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8,26(8):89-90,92.

    [4]顾洁,王宝珍,赵娟萍,等. 银川市兴庆区汉、回族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特点研究[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0,28(5):506-509.

    [5]刘玲,曾玉坤,丁红珂,等. 广东地区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临床防控模式初探[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17(5):625-631.

    [6]耿国兴,林彩娟,黄小桃,等. 42708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0):1688-1690.

    [7]朱宝玉,王战东,訾龙,等. 沈阳地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情况调查[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8,26(5):77-79.

    [8]肖彩霞,陈亚秋,刘爽,等. 94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儿基因突变结果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7,15(1):51-56.

    [9]刘立翠,王霞,李永敬,等. 558例非综合征型听力障碍儿童听力学表型与耳聋基因突变特点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20,35(6):1089-1092.

    [10]江泰峰,彭皎皎,郑虹,等. 四川地区277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耳聋基因热点突变筛查结果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32(15):1177-1182.

    基金: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甘肃省遗传性耳聋患者易感基因突变及民族携带特点研究》项目编号2018-RC-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