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及护理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9
/ 2


重症患者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及护理效果观察

陆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外科重症监护室  201700

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患者运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操作方法、监测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在2020年6月至12月收治的52例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2组,对照组经桡动脉监测,实验组经足背动脉监测。对比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期间不良情况、动脉套管留置时间。结果 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2.3%,高于对照组的73.1%;实验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脱管,对照组有5例不良情况,分别为脱管、血肿、感染;实验组动脉套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 重症患者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应掌握好穿刺方法、监测技巧,同时做好导管及皮肤护理。其中,经足背动脉穿刺、监测效果要优于桡动脉。

关键词: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危重症患者;动脉留置针

重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以便于医护人员随时掌握其病情变化。其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一种常见的动脉内血压监测方法,其原理是选取合适位置穿刺后,把动脉导管置入患者动脉内,采集动脉内压力信号,传输到计算机后,再转化为电子信号,经过处理后在显示屏上将患者的动脉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实时显示出来。护理人员在开展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时,应选择最佳置管位置,做好穿刺部位皮肤护理,规范使用监测设备,定期检查导管是否脱落等一系列工作。本文以我科在2020年6月至12月收治的52例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外科重症监护室在2020年6月至12月,有52例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重症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区间为20-81岁,平均年龄(47.7±3.5)岁。疾病类型方面,有17例为脑梗死,有12例为脑出血,有11例为急性重症胰腺炎,有7例为肺部感染伴呼吸衰竭,有5例为心肌梗死,有2例为多发伤伴多器官功能障碍。将其等分为2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型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监测方法

对照组实行经桡动脉的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监测前要先进行Allen试验。护理人员用双手大拇指分别按压患者的桡动脉、尺动脉。同时让患者做用力握拳和张开五指的动作,反复5次,直到手掌变白。然后松开尺动脉处压迫,继续保持对桡动脉的压迫,若患者手掌在10s内恢复正常,说明侧支循环良好,即试验结果呈阳性,符合穿刺条件;反之,则不宜进行穿刺。确定符合穿刺条件后,将动脉留置针置入患者桡动脉后,与冲洗装置相连。同时固定好连接管,保证留置针管和连接管道之间不存在折叠情况。选择患者进行穿刺侧床旁护栏,固定传感器,并调节传感器的高度,使其与患者腋中线右心房持平。接通监护仪后,观察显示器上血压、压力波形是否正常。监测期间注意使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管道,有助于防止发生血液凝集进而造成管道堵塞的情况。患者每变换一次体位,护理人员要重新调整传感器高度。定期检查穿刺部位,如果发现有皮肤红肿、供血不良,或脉搏异常等情况,均应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或报告给主治医师。

实验组实行经足背动脉的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不需要进行Allen试验。护理人员使患者脚尖前伸、绷直,压迫足背动脉5s后解除压迫,观察患者足背迅速变动后,确定颈后足底动脉代偿良好,然后进行穿刺。将动脉留置针置入足背动脉内,之后处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2.2护理方法

两组在监测期间实行相同护理方法:(1)动脉导管的护理。重症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可能会有无意识的动作,导致动脉导管脱出。因此,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有无脱管情况。首先,在置入动脉导管后,使动脉测压管为“S”型,经手臂桡侧用胶布分别在腕部、前臂中下部交叉固定,有效提高固定效果,患者即便有轻微动作,也不会出现脱管情况。还有就是在导管固定后,可再使用3M弹力绷带从外侧进行二次加固,形成“双保险”。若患者因为躁动、翻身等,造成留置针脱落,还要及时重新置入。(2)穿刺处皮肤护理。护理人员应避免在同一位置反复穿刺,有助于降低皮肤感染、红肿的概率。在穿刺部位固定留置针时,尽量选择透明敷料,这样便于护理人员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感染情况。若穿刺失败,或者是拔管之后,要使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部位。(3)预防感染的护理。整个操作过程均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控制置管时间,通常来说不应超过7天,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即可拔除留置针。在置管期间,也要定期将接头、敷料等更换,防止细菌滋生发生感染。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情况,以及置管期间不良情况发生率和套管留置时间。

2.结果

2.1患者动脉留置针情况对比

对照组26例患者中,一次性穿刺成功者19例(73.1%),7例经2次及以上穿刺置管成功。实验组26例患者中,一次性穿刺成功者24例(92.3%),2例经2次及以上穿刺置管成功。

2.2患者不良情况对比

对照组26例患者中,共出现5例不良状况,发生率为19.2%。其中2例为脱管,2例为血肿,1例为感染;实验组26例患者中,仅有1例不良状况,为脱管,发生率为3.8%。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置管期间不良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脱管 血肿 感染 发生率

对照组 26 2(7.7) 2(7.7) 1(3.8) 19.2

实验组 26 1(3.8) 0 0 3.8


2.3患者动脉套管留置时间对比

实验组动态套管的平均留置时间为(2.2±0.4)d,而对照组为(4.0±0.5)d。实验组的留置时间集中在2d以内,而对照组的留置时间集中在3-5d,具体情况将表2。

表2 两组患者动脉套管留置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 <1d 1-2d 3-5d 6-7d

对照组 26 3(11.5) 5(19.2) 10(38.5) 8(30.8)

实验组 26 8(30.8) 15(57.7) 2(7.7) 1(3.8)


3.讨论

重症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生命体征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常用的有经桡动脉、经足背动脉2种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形式。临床经验表明,选择不同穿刺部位,产生的穿刺效果也有明显差异。

在本次实验中,对照组从桡动脉处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仅为73.1%,而实验组从足背动脉处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达到了92.3%。分析其原因,桡动脉穿刺位置与患者腕关节之间的距离,大约在2-3cm,由于动脉血管不明显或穿刺时出现滑动,需要进行反复穿刺。另外,腕关节既可内屈,也可背伸,活动自由度较大,而重症患者往往无控制意识,这也对桡动脉置管造成了不利影响。相比之下,足背动脉所处位置较浅,加上足背动脉的管壁较厚,这就为穿刺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一次穿刺的成功率更高。桡动脉穿刺前必须进行Allen试验,但是重症患者往往存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不能配合护理人员顺利完成此试验;而足背动脉穿刺则不需要进行Allen试验,为尽快开展监测和抢救争取了时间。除此之外,对照组动脉套管平均留置时间更长,为(4.0±0.5)d,且出现了5例不良情况,而实验组留置时间(2.2±0.4)d,缩短了近1倍,且仅有1例不良情况。这也是因为足背动脉属于远端动脉,血管内血流量相比于桡动脉较小。加上足背处脂肪少,即便是反复穿刺,只要做好护理也不容易出现血肿等不良情况,因此留置时间较长。

综上,重症患者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时,优先考虑从足背动脉处穿刺,并且要做好护理,防止导管脱出、穿刺处感染。


参考文献:

[1]程本春.比较分析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J].世界复合医学,2020(01):96-98.

[2]朱玉珍,付红,霍佳佳.静脉留置针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中的应用研究[C]//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二).2020.

[3]唐运姣,陆英金.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及观察[J].特别健康:2020(27):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