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与肌筋膜触发点相结合对肩袖损伤后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9
/ 2

MET与肌筋膜触发点相结合对肩袖损伤后 的临床应用

王新

北大荒集团 总医院康复二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8

【摘要】目的:通过应用MET手法让患者主动参与减缓局部疼痛并通过肌肉筋膜链肌筋膜触发点疗法快速找到患者的疼痛根源两种手法的有机组合对肩袖损伤后肩峰外侧端及前下端疼痛并伴有局部肌肉力量失衡的临床应用。

方法:通过2020年6月-2021年7月对收录我院相关患者的筛查评估对符合临床要求(肱骨干骨折、锁骨外1/3骨折、肱二头肌腱断裂损伤外伤、肱二头长头肌建炎、肩袖撕裂、断裂、脑血管疾病伴有肩痛症状等)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符合其上诉要求的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4),男性居多,平均年龄44岁。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如被动活动、肌肉牵伸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先通过姿势评估找到疼痛根源后利用MET治疗手法让患者主动参与完成运动轨迹的塑造减轻疼痛形成正确运动模式再通过肌肉筋膜链理论利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方法有针对性的治疗局部肿胀与引发的疼痛,每天进行两次治疗每次10-15分钟,并要坚持连续治疗两个周期即3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Wong-Baker脸强度评分、ROM关节活动度测量评分及MRC肌力分级法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Wong-Baker脸强度评分、ROM关节活动度测量评分及MRC肌力分级法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但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MET治疗手法能够有效的让患者主动参与快速减轻疼痛,能够针对软组织肌肉骨胳系统紊乱以精准控制方向和施加阻力改善肌肉骨骼系统功能快速提高其能力减轻局部疼痛,通过肌肉筋膜链理论利用肌筋膜触发点疗法彻底准确对骨折术后的肌腱损伤、瘢痕增生肿胀、肌腱撕裂断裂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肩痛等病症进行直接针对有效治疗,并对肌肉能够激惹疼痛的某一特定位置,触压时可引起牵扯痛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两种不同理念、相通的康复治疗手段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对多种原因引发的肩袖损伤进行康复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 肩袖损伤

MET治疗技术 肌筋膜触发点疗法

肱骨干骨折:系指肱骨外科颈以下1~2厘米至肱骨髁上2厘米之间的骨折。多发于骨干的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最少。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1/3骨折易发生骨不连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起于肩胛骨盂上结节,在肱骨结节间沟与横韧带形成的骨纤维管道中通过。当肩关节后伸、内收、内旋时,该肌腱滑向上方;而当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时则滑向下方。当上肢在外展位屈肘时,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容易磨损,长期的摩擦或过度活动可引起腱鞘充血、水肿、增厚,造成腱鞘滑膜层急性水肿或慢性损伤性炎症,从而导致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腱鞘内的滑动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出现临床症状,称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或腱鞘炎。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多因外伤或劳损后急性发病,是肩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肩部疼痛、压痛明显、肩关节活动受限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为肩周炎

肩袖损伤:肩袖是在肩关节内的四块肌肉,这四块肌肉主要是把肱骨头固定在肩关节上使它运动更好。由于关节老化或突然受伤会使肌腱断裂造成肩关节功能障碍,称之为肩袖损伤,好发于40-60岁之间。

MET治疗技术手法:是一种利用肌肉自身能量进行干预的手法治疗技术。它使用轻柔的等长收缩,通过自发抑制或交互抑制,放松并拉长肌肉。与全凭治疗师的被动静态肌肉拉伸相比,MET是一种需要患者主动参与的的主动治疗技术。

肌筋膜触发点( trigger point):是骨骼肌肌肉能够激惹疼痛的某一特定位置,这个位置通常可以摸到一个疼痛结节和绷紧肌纤维痉挛带,触压时有疼痛加重和局部肌肉颤搐以及可能引起的远处涉痛。触发点则是指来自肌筋膜痛的敏感点,压之可诱发整块肌肉痛,并扩散到周围或远处部位的放散痛。



  1.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020年6月-2021年7月在北大荒集团总医院康复二科住院诊断明确的68例肩袖损伤(肱二头肌肌腱撕裂断裂损伤、肱骨干骨折、锁骨外1/3骨折、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经X光、CT、MRI确诊,体征平稳转入康复中心,无其它影响康复的伴随疾病有6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性59人,女性9人。年龄20-50岁之间,骨质疏松情况尚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性质疾病程度和康复介入时间等均为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病情稳定不再进展的情况下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被动活动、肌力训练、肌肉牵伸训练、常规静态被动关节稳定训练,治疗时间20分钟/次 ,2次/天,连续训练3周。同时配合低频疗法、泥疗、蜡疗、磁疗、神经网络电刺激治疗、气压治疗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让患者主动配合参与的MET治疗技术,此技术让患者牢固的掌握人体正常运动轨迹。肌筋膜触发点技术能够快速找到疼痛的根源。两种针对性的治疗相组合,每次20分钟/次 2次/天,连续训练3周。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方案是:包括自发抑制和交互抑制、等长收缩后放松、等。操作原则主要以:无痛原则、治疗顺顺序、治疗体位、施加阻力等方法重建正常运动轨迹与模式、通过交互抑制手法可以避免治疗时的疼痛.而肌筋膜触发点是利用全新的肌筋膜理论通过姿势评估针对性的对某些肌腱受损后产生的触发点而引起肩部、上背部和上臂疼痛,这些肌肉可以分为五组:斜角肌、肩带肌群、肩袖肌群、上肢肌群和脊柱肌。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 SPSS21 .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结果:两组患者经过3周康复训练后,疼痛Wong-Baker脸强度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Wong-Baker脸强度评分比较(x+s)

组 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23.6+2.1

63.6+3.6

对照组

25.3+2.2

53.4+3.7

表2两组患者经过3周康复训练后,肌肉力量分级MRC分级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25.4+3.9

56.9+4.3

对照组

26.5+4.6

49.5+5.1

/

/



讨论与结果:

肩袖是将肩关节有机组合的四块坚实肌肉群,由于肩关节肱骨与关节盂匹配不均要依靠韧带及这四块强大的肌肉将肱骨头稳定又灵活的固定在肩关节上使它运动更好。由于关节老化或突然受伤会使肌腱断裂造成肩关节功能障碍,如肱二头肌肌腱炎、肱二头肌断裂撕裂、骨折术后长期制动而引发以及脑血管疾病后期长时间功能低下造成肩袖问题,肩袖损伤会出现肌肉力量及耐力时间的下降,同时还会出现肩峰下端疼痛,通常的技术(肌力训练、关节松动技术、肌肉牵伸技术被动活动耐力训练、悬吊训练等)治疗后的效果及其维持时间不持久效果不佳,然而通过MET康复治疗技术让患者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增强运动轨迹的疏导与认识,让患者的大脑快速形成机械性动作模块通过闸门理论的支持患者正确的运动得以有效的快速的记忆,消除了以前其它治疗方法作用时间短,效果不能持续性维持从而复发率高的隐患。而肌筋膜触发点这种治疗方法用全新的治疗理念肌肉筋膜理论通过肌肉筋膜链的快速评估筛查,查找姿势异常而引发疼痛的根源。两种技术结合治疗后效果明显,患者不仅能够对运动的模式轨迹快速记忆同时通过记忆减少患者因代偿而引发的姿势异常,疼痛的快速消除可以缓解患者的不安因素更好的更有效的针对性训练。两组患者经过3周康复训练后,疼痛Wong-Baker脸强度评分、ROM关节活动度测量评分及MRC肌力分级法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证实通过MET治疗技术治疗与肌筋膜触发点两种技术结合能够更有效的缓解因各种原因引发的肩袖损伤并出现的疼痛及后期出现的上肢手臂麻木肌力减退的现象。

结论:通过此项研究能够有力的证实MET治疗技术能让患者主动完成正确运动的模式、动作的记忆和强化,更有效的减少代偿及姿势异常引发的肌肉失衡,而肌肉筋膜理论是近年来新兴的理论体系它用另一个视角来发现人体,解释人体疼痛的根源。肌肉触发点疗法利用此理论体系通过快速筛查分析评估通过肌筋膜链来解决疼痛解决姿势异常带来的肌肉失衡而引发的疼痛。这两种技术有效结合能够更有效的缓解因各种原因引发肩袖损伤后的疼痛及肌力减退等症状,并能在无痛的情况下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其治疗效果。两种方法相结合能够有效的对运动损伤后出现的症状快速缓解,持续性效果良好,值得大家学习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大鹏 李哲 MET肌肉能量技术进准手法治疗—环太平洋学院2019年9月

  2. 李哲 骶髂关节解剖基础MET操作指南—世界出版社 2019年12月

  3. 赵学军 传志俭 肌肉链与扳机点---手法镇痛 山东科学出版 2012年10月

  4. 王凯彬 颈部筋膜触发点治疗手法对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药杂志2013-09 132-137

  5. 黄强民 庄小强 弹树声 肌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 广州科技出版社 2010-01


黑龙江省卫计委课题 课题编号20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