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1
/ 3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

吴学笃 1 刘江闽 2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总量持续平稳向前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推进脚步也日益大大加快,城市发展的种种弊病更加明显地逐渐暴露在大众视野之内。基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不良影响,加上农村地区的种种价值,尤其是生态旅游价值逐渐被人们发现。发展农村的生态旅游项目不但符合城市群体对于当前"旅游热"的需求,而且能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实际建设案例分析入手,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主案例,分析项目建设活动成果,成功经验以及目前尚存的一些问题与优点不足,并针对目前已不断出现的种种热点问题研究提出一套合理化的建设可行性研究建议,旨在促进我国部分农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文化;寿光市

引言:乡村特色生态旅游,主要就是指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当地地区农村旅游特色的融合发展,利用当地农村的三大特色自然景观,特色旅游产品和营造农村特色生活生态环境,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到当地农村进行游玩、观赏、休闲、度假等一种新型的乡村农业旅游经营方式,以农村传统的农林牧副渔等丰富的乡村农业旅游资源生产为主要基础加以开发农村特色旅游休闲产品,为当地游客免费提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服务。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东邻渤海风筝娱乐城潍坊,西南南依渤海石油工业城东营,北邻金濒渤海,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就农村方面,寿光市可谓喜忧参半。部分村庄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十分落后的村庄:卫生条件恶劣,人均家庭收入低,基础设施及房屋建设老旧落后,村民文化水平低,与同处一市的先进村相形见绌,显得格格不入。除此之外,农村人口的大幅度减少,人口流向城市或其他地区,优质农产品有价无市,农村向心力不足,领导班子松散的问题同样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寿光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1. 寿光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及现状

通过渤海联通辽东半岛及天津航线进行客货互通往来,陆路旅客可通过连接相邻地区县市公路连接基地周边旅游区域;基地处于我国环渤海旅游经济圈内的中心地理位置,区位发展优势明显,有利于开展大型农村休闲生态旅游的巨大客源发展基础。同时,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拥有众多蔬菜品牌,并且具有如寿光大鸡,羊口大虾等畜牧产品品牌。农业基础较良好,农村旅游市场需求巨大。

寿光全年雨季干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条件有利于其他有质作物土壤的生长发育,且寿光为典型平原丘陵地貌,无低洼和山区的丘陵和小盆地等复杂地形,为其他农作物的连续生长发育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土壤方面,除北部滨海地区为盐碱地以外,多为土质较好的褐土,同时寿光境内有各类湖泊以及贯穿全境的"母亲河"——弥河,为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二、寿光市发展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举措

寿光市林海景区目前拥有众多的林海特色生态乡村农业生态旅游观光景点开发资源,包括林江青山林海如弥河生态农业乡村生态旅游景点观光园、林海生态农业乡村生态旅游观光博览园、蔬菜高科技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三个省级以及国家4a和a类省级生态旅游重点景区。除此之外,双王城水库及周边景点建设也初具规模并成效显著,吸引大量游客参观。

寿光大型蔬菜高科技产业示范园园区始建于1999年,是一处集技术开发、培训、实验生产示范、种苗栽培繁育、多种应用功能于等为一体的大型蔬菜类高科技产业示范培育基地。每年4月20日至5月20日期间举办的寿光蔬菜国际大型蔬菜科技博览会举世闻名,不仅各式蔬菜造型创意丰富,其中的农业技术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各类游客前往学习。

林海国际生态农业博览园景区是目前全国一个首批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综合示范点,著名景点名称有东方不死湖,荷香园等,对外地游客来说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双王城河口生态休闲经济旅游园区项目建设是双王城式老河口旅游水库的主要生态旅游区及周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政府在当年老河口旅游水库的一期新建工程基础上正式扩建开工,不仅仅是可以直接使之加快发展建设成为南水北调东线胶东特大旅游干线工程防洪旅游工程的重要旅游防洪区和调节性旅游蓄水库,更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可以使它成为夹带双王城河口水库保留原有的古代中国历史文化建筑和古文化与现代工业改造遗址,按照"生态、旅游、文化"式的产业融化发展融合战略引导定位重新规划设立了双王城式的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经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形成了旅游生态休闲海洋自然湿原旅游基地区、养生生态休闲乡村旅游区、综合生态休闲旅游服务区、观光生态休闲乡村农业区、旅游度假区、林业生态休闲乡村旅游区、生态休闲乡村农业区等七大主要旅游功能开发区划定和分区,最重要大大的一个亮点就是以建设生态休闲乡村旅游休闲区和生态旅游园区为主要目的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引导,用自然、生态、环保的产业发展经营方式努力打造建设美丽健康和谐宜居的原生态休闲乡村,开发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

寿光市主要几个重点生态旅游园区,根据各自产业特点,在努力保证各个生态旅游产业项目顺利建设的根本基础上,发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区,改变了园区原有单一的农业种植经营模式,建立了一个国际化的生态休闲农场,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二是深度挖掘开发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以生态乡村重点生态旅游文化休闲旅游和美丽自然宜居小区重点生态乡村小区建设项目为工作核心,以努力建设一个生态乡村自然宜居小区、农耕文化体验区为核心,逐步形成了集观光、采摘、农作体验等为一体的农业观光休闲体验区。

寿光各地充分利用发掘汉盐文化旅游资源,以"旅游+文化"为旅游载体,做好汉盐乡村滨海生态旅游文化休闲旅游,依托寿光的汉盐盐文化,红色民族文化等滨海特色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成立了滨海中华汉盐盐文化旅游产业园,滨海国家湿地森林公园等旅游项目,逐渐发展形成了以"海洋湿地休闲度假"为旅游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新区。

始终笃定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区发展规划理念,做好社区生态环境绿化的保护工作,向生态要空间,要效益。在当前我国着力建设美丽小镇乡村特色宜居小镇生态旅游乡村的特殊历史文化时代背景下,乡村宜居生态旅游与美丽乡村宜居小镇乡村生态小镇持续建设高度有机相互契合。

三、对寿光市乡村生态旅游事业的思考与建议

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就要以大格局,定位国际,树立国际视野,增强对当地的文化自信,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对寿光市乡村生态旅游业进行规划,毫不动摇的坚持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注重规划先行,科学性的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性的规划先行,强调实地考察、实地调研的重要性。既要保障农村村庄田地的原始形态,同时又要关注当地的乡村情怀与文化传统,让现代乡村旅游处处体现出当地的乡村生活特色。

发展乡村的进一步深入需要产业的有力支撑。发展我国乡村旅游生态文化旅游业,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农村旅游资源的多功能化,农村旅游公共服务的丰富多样化,打造我国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的全产业链,促进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赋予传统的农业活动旅游功能,同时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原来农业进步和现代化发展。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可以将农村原有的生态资源转变为新的产业,同时更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商品、地方特色产业在当地的从无到有,形成一系列的支柱产业,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不仅能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更能在精神层面改变当地居民的心理,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农民以更加主动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农村的一切建设中去,带动农村现代服务业的进步和发展,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吸引城市居民感受乡村生活,休闲度假等活动,为农村地区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可以进一步推动现代美丽乡村的建设。比如,可以积极支持引导当地农民充分利用当地农田、生态环境或者其他农产品资源发展一些适应当地的农村相关特色产业,提高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目前,诸多未被开发建设的农村地区同时存在着贫困问题,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又与国家的扶贫政策挂钩。因此,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可以作为手段之一促进国家扶贫工作的进行。落后农村地区不仅可以派村委会及优秀村民组成考察小组去到各地实地考察,学习先进农村发展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可以请各类专家等人到本村开展相关工作,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当地脱贫致富的最佳路径。

四、结论

把生态文明理念作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基本理念,同时做好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发展过程中注重经济效益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密切联系与有机结合,走创新发展与建设统筹的道路。把原始自然风貌,传统生态文化作为发展优势,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当前已初步显露出良好前景,乡村生态旅游业的进步,将会进一步推动寿光市经济,尤其是寿光农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玉新, 靳乐山. 基于产业协同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转型路径——以山东省寿光市、蓬莱市、长岛县为例[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107-113.

[2] 张东东. 寿光市农村旅游扶贫建设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 08(No.229):204-204.

[3] 王洋. 基于县域发展的乡村旅游思考——以寿光市为例[C]// 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 2015.

[4] 蒙睿, 周鸿. 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5] 杨世瑜. 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与发展模式探索[M]. 民族出版社, 2006.

[6] 王琴梅, 方妮. 乡村生态旅游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证分析-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7, 032(001):77-88.

[7]周其森. 发展乡村旅游要善做“加减乘除”[N]. 郑州日报,2021-05-10(008).

[8]葛深渭,刘敏.乡村旅游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OL].宜宾学院学报:1-12[2021-06-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630.z.20210427.1329.002.html.

[9]冯学莲.乡村振兴背景下水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J].当代旅游,2021,19(12):40-41+84.

[10]张恒.徐州市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及改革路径探析[J].江苏商论,2021(04):67-69+73.

[11]陈明曼,郑国威,涂先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速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