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及病理基础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1
/ 2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CT和 MRI诊断及病理基础分析

程薇

吉林市中心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1


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时,将MRI以及CT检查应用于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中收入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61名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给予患者CT以及MRI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查完成后对所有患者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发现,相较于CT来说,MRI对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以及MRI均是临床上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方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疑应用价值,虽然各自具有优缺点,但相较于CT诊断来说,MRI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关键词: MRICT检查;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利用分析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在目前临床上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原因,还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定论。在对肝癌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是维持患者的肝功能治疗,或直接采用肝脏切除或者肝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术后复发的问题是临床医务人员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近年来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后是否会出现微血管侵犯是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后是否能够复发以及评估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在近年来临床研究中针对微血管浸润存在的状况,依赖患者术后的病理评价[1]。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仅有个例报道的相关内容,所以影像科的大部分医师和临床医师对其认知普遍来说较为不足。而为了确认患者的治疗效果,医务人员认为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相应的治疗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2]。在近年来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发现CT诊断以及MRI诊断应用于患者的微血管浸润检查中,能够有助于明确患者的个体状况[3]。本文中,探讨在进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时,将MRI以及CT检查应用于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中收入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61名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中研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介于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59.1±1.2)岁。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为明显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在24小时内进入医院接受治疗,并接受MRI和CT检查,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次研究中由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录入EXcel表格确认其临床可比性,患者资料具有良好可参考性,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实施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将层厚设置为4mm,间隔4mm,让患者平躺,在其肝脏位置进行整体扫描和观察,对最终的影响结果进行分析。应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来增强扫描,通过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注射,总剂量需要根据患者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1.5ml,注射流速应2.5-3.0ml/s,区域需要应用高分辨率CT局部扫描,将层厚和层间距设置为1mm。

实验组患者应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横断面扫描采取T2WI,矢状面T1WI、T2WI,同样扫描患者肝脏位置和观察,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冠状体位,应用Gd-DTPA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剂量应根据患者体重,每公斤应为0.1mmom/L,静脉注射以后应用 FSE T1WI序列来扫描。

1.3 评价标准

在拍摄完成后,医务人员需要对最终的结果进行判断,确认患者的损伤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本次研究的结果统计检查时,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 22.0 for windows,医务人员对数据进行全面记录,并根据最终结果作出相应的统计学判断,确认X2与T值和P值对比性,借此判断统计学可信度。

2结果

在实验结果中发现,相较于CT来说,MRI对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结果对比

诊断方式

总计

MRI(n=61)

59(96.72%)

CT(n=61)

47(77.05%)

总例数(n=61)

61(100.00%)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61名患者中,所有患者肿瘤病理组织的直径大小介于3.0~8.0之间,而其平均直径大约为5.12±0.14CM;从肿瘤生长位置角度进行分析,涉及到肝脏右叶肿瘤的患者共计45名,肝脏左叶肿瘤患者16名;从肿瘤病理组织的表现划分进行分析,涉及到肿块型肿瘤组织的患者共31名,浸润性肿瘤病理组织患者共计16名,管腔内生长型肿瘤病理组织患者共计14名。


3讨论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体层摄影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医疗中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患者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治疗中能够有助于使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准确度得到提升,有助于快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确认[3]。肝癌在临床中可谓是十分常见,且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现阶段肝癌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致病因素,但通过研究可以得知,长期吸烟、黄曲霉素、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都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因素。

医疗科技持续进步,在诸多疾病的治疗和诊断中都取得显著成绩,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和MR多期动态增强的出现,让更多疾病得以诊治,前者主要是借助超声波和y射线、x线束来进行扫描,而后者主要是借助核磁共振成像原因来确认患者的骨组织[4]

CT诊断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断方式[5],这种诊断方式诊断速度较为迅速,并且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能够明确患者出现的腰椎损伤状况,对于患者的治疗工作来说,有一定的明确效果。 MRI诊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效果良好,这种诊断方式的多序列以及全方位成像有助于诊断准确性的提升,并且在实验结果中显示MRI诊断相较于CT诊断来说,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6]

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CT检查结果可以发现患者的病灶为低密度肿块,其边界总体来说并不清晰,而MRI检查可见患者的信号为低信号,其实质部分的水分子扩散速度较快,而坏死部位的水分子扩散速度极快,可发现患者的信号不均,常有出血和囊变的情况。

综上所述, CT以及MRI均是临床上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方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疑应用价值,虽然各自具有优缺点,但相较于CT诊断来说,MRI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颖.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诊断对早期治疗的参考价值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09):99-101.

[2]陈萌. 多层螺旋CT联合CEA及CA19-9和AFP水平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1):134-135.

[3]温界玉,刘雨峰,杨想春,康彦智,马鸣岳,马党捐,张林凤,韦明炯.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及MRI诊断与临床意义对照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10):77-79+89.

[4]陈锋,李强.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磁共振成像30例误诊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03):367-369.

[5]魏罡,张宗鸣,王飞平,魏伟,郭宽明. 64排螺旋CT与MRI检查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01):17-19.

[6]朱洪明. MRI与多层螺旋CT成像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