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护理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1
/ 4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护理效果评价

励莉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普院区 辽宁 大连 116611

摘要:目的 探究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护理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分为参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听力改善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耳痛、耳闷胀、闭塞感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更高,与参照组比较,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者应用早期综合护理,可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听力恢复,预防并发症,同时还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促使患儿睡眠质量有效改善,得到患儿家属满意评价,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早期综合护理;分泌性中耳炎;听力恢复;并发症;睡眠质量;

分泌性中耳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因气压变化、鼻咽部占位压迫鼓管檐口、感染等,引起咽鼓管咽口肿胀或受压,引起中耳负压,继而诱发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在发病前多存在感冒史,发病早期出现轻微耳痛、闭塞感、耳闷胀,听力下降,部分患儿伴随间歇性耳鸣,在摇头时能够听见水声。小儿分泌性中耳炎者受到以上症状影响,睡眠质量降低,给患儿带来痛苦,因此,应当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恢复。小儿分泌性中耳炎者年龄小,存在哭闹等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当加强护理干预,提高治疗依从性,确保患儿积极参与治疗[1]。本文将以近年来(2019年11月-2020年11月)100例患儿为对象,探究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护理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分为参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参照组,22例为男性,28例为女性;年龄处于3-11岁间(7.89±1.18)岁;病程为1-7个月,病程平均值是(3.04±0.52)个月。研究组,23例男性,27例女性;年龄处于4-12岁间(7.12±1.69)岁;病程为1-6个月,病程平均值是(2.98±0.45)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呈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规范医院消毒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指导患儿遵医嘱用药,并要求患儿家属监督。与患儿家属面对面交流,讲述疾病知识。

给予研究组早期综合护理:(1)给予患儿家属健康教育,采用PPT、视频方式,向患儿及家属讲述疾病有关知识,包括发病机制、疾病诱因、治疗方案、疾病危害、护理方案等,重点讲述配合要点,讲述注意事项,例如,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加强感冒预防管理,在感冒以后需及时给予对症治疗;若患儿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需及时就医,预防逆行感染。若患儿沟通能力良好,指导患儿正确的擤鼻方法,采用图片等方式,向患儿介绍疾病知识,确保患儿积极参与治疗。(2)给予患儿心理指导:积极与患儿互动,给予患儿鼓励与关爱,通过播放动画片、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消除恐惧心理,采用抚摸等肢体语言与患儿交流,缓解负性情绪。使用手势鼓励、眼神交流方式,在与患儿交流时,语言温和,引导患儿讲出不适感、自身想法,护理人员耐心、仔细倾听,与患儿配合,微笑或者蹲下,眼睛平视患儿,对患儿的内心变化进行分析,确保患儿充分信任护理人员,拉近彼此的距离。(3)加强检测护理:在治疗前应当对患儿病情综合评估,实施有关检测,为了确保诊断过程顺利开展,向患儿讲述有关注意事项,例如,在检测过程中不要乱动、不要讲话,家属应当将患儿的眼镜、头饰等物品去除,检查外耳道通畅情况,对于耵聍患儿,需及时进行处理。(4)指导患儿用药:向患儿家属讲述用药知识,包括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在治疗过程中,因患儿需使用激素,应当向患儿家属讲述激素的作用,强调重要性,提高配合度。

(5)随访管理:在患儿出院的前一天,由医护人员详细记录患儿的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资料。出院的1周内,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实施护理。护理内容:使用通俗易懂语言向患儿讲述疾病知识,包括并发症、日常护理内容、注意事项等;向患儿讲述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减少耳浴、挖耳、乘坐飞机、剧烈运动,避免耳道进水或耳部撞击,指导患儿规范滴耳;密切关注耳分泌物,在出现淡红色分泌物、流出血液、伴耳鸣、耳聋等现象时,需及时就医。

1.3 观察指标

(1)评估听力改善情况,以听力障碍分级标准为依据,听力为26-40dBHL为轻度,41-60dBHL为中度,61-80dBHL为重度,81dBHL以上为极重度。(2)详细统计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包括耳痛、耳闷胀、闭塞感症状消失时间。(3)详细统计所有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出血、感染、头痛,对比分析。(4)评估患儿治疗依从性,结合患儿的哭闹、遵医嘱用药、遵医嘱治疗等综合评估,分为三个等级,即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5)评估治疗效果,症状消失,听力正常,表示显效;听力提高幅度为20dB以上,症状缓解,表示有效;不满足以上情况,表示无效。(6)评估睡眠质量,量表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别在护理前与护理后进行评估,分数低表示睡眠质量好。(7)评估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使用护理满意度量表综合评估,分为三个等级,即十分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检验、X2检验,P<0.05,则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听力改善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听力改善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组别

n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改善率


参照组

50

32(64.00%)

10(20.00%)

4(8.00%)

4(8.00%)

42(84%)


研究组

50

40(80.00%)

8(16.00%)

2(4.00%)

0(0)

48(96%)


X2

/


0.0864

P值

/


0.0210

表1:听力改善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研究组耳痛、耳闷胀、闭塞感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症状消失时间比较(X±S,天)

组别

n

头痛

耳闷胀

闭塞感

参照组

50

4.25±0.36

3.23±0.41

4.67±0.54

研究组

50

3.12±0.45

2.09±0.37

3.23±0.63

t

/

4.0956

4.5375

4.7867

P

/

0.0000

0.0000

0.0000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参照组,P<0.05。如表3所示。

表3:并发症发病率比较(n/%)

组别

n

发热

感染

出血

发生率

参照组

50

4(8.00%)

3(6.00%)

1(2.00%)

8(16.00%)

研究组

50

2(4.00%)

0(0)

0(0)

2(4.00%)

X2

/

/

/

/

4.3433

P

/

/

/

/

0.0412


2.4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4所示。

表4: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参照组

50

32(64.00%)

12(24.00%)

6(12.00%)

44(88.00%)

研究组

50

40(80.00%)

9(18.00%)

1(2.00%)

49(98.00%)

X2

/

/

/

/

4.1254

P

/

/

/

/

0.0434


2.5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更高,与参照组比较,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5所示。

表5: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n/%)

组别

n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依从性

参照组

50

20(40.00%)

18(36.00%)

12(24.00%)

38(76.00%)

研究组

50

24(48.00%)

22(44.00%)

4(2.00%)

46(92.00%)

X2

/

/

/

/

4.4674

P

/

/

/

/

0.0412

2.6 两组患儿睡眠质量比较

研究组患儿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6所示。

表6:两组患儿睡眠质量评分比较(X±S)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50

9.34±1.36

7.17±0.94

参照组

50

9.62±1.74

5.56±0.78

T值

/

0.9455

5.0934

P值

/

0.3214

0.0000


2.7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7所示。

表7: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n

十分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参照组

50

26(52.00%)

19(38.00%)

5(10.00%)

45(90.00%)

研究组

50

38(76.00%)

12(24.00%)

0(2.00%)

50(100%)

X2

/

/

/

/

4.7895

P

/

/

/

/

0.0409


3 讨论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且病程漫长,反复发作,表现为耳闷胀、耳鸣等[2]。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常见病因为病毒、细菌感染,机体在发生慢性鼻窦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阻塞咽鼓管,外界空气无法达到中耳,将中耳中原有气体吸收,引起腔内负压状态,若机体长期呈负压状态时,中耳黏膜的中静脉夸张,增加管壁通透性,引起中耳血清聚集,若长期未处理,极易形成积液;另外,小儿年龄小,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受到病毒侵袭,加重病情,对患儿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小儿分泌性中耳炎者应当加强护理干预。本次研究中,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早期综合护理,结果可见,研究组听力改善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P<0.05,证实了早期综合护理具有显著护理效果。早期综合护理坚持以人为本护理理念,为患儿提供全面、优质护理服务,促使就医体现有效改善,稳定患儿病情,优势如下所示:其一,心理疏导可促使患儿负性情绪有效改善,消除患儿家属顾虑,通过讲述治愈成功案例,向患儿即家属讲述疾病知识,帮助患儿树立自信心,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其二,给予患儿用药指导,有助于疾病恢复,由家属协助患儿用药,保障药物在鼓管到达,充分发挥药物作用;其三,给予患儿检测管理,对中耳功能综合评估,促使检查主动性有效提高,在疾病后期的治疗中提供参考依据,安全可靠,疗效确切[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更高,与参照组比较,差异P<0.05。充分表明该护理模式安全性高,可提高治疗依从性,对患儿具有显著意义。有学者[4]选取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早期综合护理,研究结果可见,早期综合护理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与本次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小儿分泌性中耳炎采用早期综合干预,分别从心理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方面开展,临床还症状有效缓解,且患儿能够遵医嘱用药与饮食,促进恢复,缩短治疗时间;同时,在科学护理干预中,通过给予患儿支持、关心与关爱,向患儿家属讲述疾病知识,提高家属的认知水平,确保患儿家属在治疗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有效促进患儿治疗,改善预后效果[5]。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患儿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

综上所述,小儿分泌性中耳炎者应用早期综合护理,可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听力恢复,预防并发症,同时还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促使患儿睡眠质量有效改善,得到患儿家属满意评价,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郭丽萍.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护理干预分析[J]. 家有孕宝,2020,2(22):51.

[2] 孙艳艳.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5):185.

[3] 王文娟,李文艳.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护理干预分析[J]. 长寿,2021(6):207.

[4] 史冬梅,张春红,陶瑞霞,等.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黑龙江医药,2017,30(5):1174-1176.

[5] 李丽,李晓. 探究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J]. 糖尿病天地,2021,18(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