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心力测量法监测在新生儿亚低温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2
/ 4

电子心力测量法监测在新生儿亚低温治疗中的应用

田欣、雷巧玲、毛劲、巨容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6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电子心力测量法监测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时对心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确诊为HIE的56例患儿,这些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全身亚低温治疗,生后24、48、72小时的用电子心力测量法及超声心动图测量患儿每搏出量(SV)、左室射血时间(LVET)、左室射血前期(PEP)、心脏每分输出量(CO)结果 HIE亚低温治疗的新生儿出生后在生后24、48、72小时的电子心力测量法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使用电子心力测量法监测亚低温治疗中患儿的心功能是一种可靠的易于操作的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开展。电子心力测量法监测在HIE亚低温治疗期间,是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监测新生儿心功能的方法,与超声心动图对亚低温患儿的心功能的监测有密切的相关性,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电子心力测量法;亚低温;新生儿;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围产期时窒息而引起脑部缺氧缺血造成的一种脑损伤性疾病,死亡率高,可留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亚低温治疗对患儿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改善HIE的不良预后,已被美国儿科学会列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常规管理方法[2]。然而全身亚低温治疗仍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着挑战。全身亚低温治疗可对多器官产生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为常见,本研究为探讨电子心力测量(electrical cardiometry, EC)法监测在亚低温治疗HIE中对心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为临床监测亚低温治疗患儿心功能探寻新的方式,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HIE患儿,纳入本次研究。纳入标准:患儿胎龄≥36 周,出生体质量≥2 kg,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HIE诊断,以及符合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亚低温治疗标准[3]。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其它严重先天疾病,严重贫血,其它原因引起颅内损伤。

    1. 方法

患儿均予以常规对症支持及全身亚低温治疗,包括降颅内压、止惊、维持通气与换气功能,维持全身各器官良好灌注,血糖维持正常;全身亚低温治疗采用美国辛辛那提零下公司的REF233亚低温治疗仪:将冰毯置于新生儿背部,直肠温度维持于33.5~34.5℃,持续亚低温治疗时间为72小时;复温时速度以0.5 ℃/h,对6小时体温未达到36℃患儿予以红外线照射。

    1. 观察指标

在入院24h、48h、72h时监测采集患儿心脏超声(飞利浦CX50)和EC法监测(德国Osypka公司ICON)的心脏每搏出量(Stroke volume,SV)、左室射血时间(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time,LVET)、左室射血前期(Left ventricular preejection,LVP)、心脏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EC法监测在患儿额部正中、颈部、心尖部、左侧腹股沟区贴上4个电极片进行电子心力监测,每例新生儿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两种方法检测间隔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监测期间患儿状态稳定。

1.4. 统计学分析

探究数据,皆由SPSS 18.0统计软件解析,计数单位经由 [n(%)]表达,计量数据经由均数±标准差(x±s)表达,两种方法测量值采用线性相关回归分析,P<0.05为两组差异之比存在统计意义。

2. 结果

2.1一般结果

本研究过共纳入56例huaner ,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7例,出生胎龄36.83+0.64周,出生体重2863±104 g,Apgar(5min)4.86+ 0.94,且男女患儿资料无显著差异(表1)。

表1:男女患儿基础资料比较

  • 组别

    例数

    胎龄(周)

    出生体重(g)

    Apgar(5min)

    男性

    29

    36.95+0.69

    2821+154

    4.83+ 1.00

    女性

    27

    36.66+0.61

    2907+176

    4.89+ 0.93

    P值


    0.100

    0.058

    0.81

P<0.05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接受亚低温治疗患儿各时间点超声心动图与EC法监测的结果,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见,超声心动图测得的LVET、PEP、SV、CO值与EC法监测所测得的结果呈显著的线性相关(P<0.05),如表2.

表2:入院各时间点两种方法监测结果的线性相关分析


24h

48h

72h


A

B

r值

A

B

r值

A

B

r值

LVET

(ms)

208.09+48.95*

199.55+44.01

0.992

207.82+43.74*

197.27+44.53

0.991

211.36+46.22*

199.36+43.37

0.983

PEP

(ms)

79.36+17.38*

75.73+15.73

0.943

80.55+15.95*

76.82+17.63

0.979

79.64+15.23*

76+16.59

0.947

SV

(ml)

5.76+1.49*

5.41+1.5

0.996

5.78+1.34*

5.44+1.31

0.994

5.79+1.29*

5.46+1.27

0.997

CO (L/mi)

0.65+0.19*

0.61+0.2

0.992

0.65+0.18*

0.6+0.18

0.989

0.66+0.14*

0.62+0.13

0.993

P*<0.05,A组:超声心动图测得值;B组:EC法监测测得值;r:线性相关系数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一种由各种围产期因素引起的新生儿部分或完全缺氧导致的脑损伤,是目前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严重病症,其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4]。HIE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智力低下、癫痫、脑瘫、共济失调等[5],将会对患儿的成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患儿的家庭带来情感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指采用人工诱导方法将大脑温度降低2 ~5℃,以达到治疗目的。大量的研究证实,脑部温度下降1℃,脑代谢率可降低约6% [6],因此亚低温治疗可明显减少脑组织ATP消耗,预防或改善继发性能量衰竭,并且可抑制 HIE 后生化级联反应中的诸多环节,从而达到减少脑组织损伤的治疗目的[7]。既往有大量的RCT研究均证实了亚低温治疗对改善HIE患儿的预后有积极意义,因此自2010年开始美国儿科学会已将亚低温治疗作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常规管理方法[8]。同样近年来,亚低温治疗在我国广泛应用于HIE患儿,回顾既往的文献,亚低温治疗可影响心血管系统引起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压等[9];影响全身凝血功能和血液黏稠度,引起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导致凝血障碍、出血、贫血等[10];还可影响机体的代谢,引起内环境异常[11]。其中亚低温治疗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否会引起或加重患儿心功能不全,目前相关的研究报道还很少,因此在使用亚低温治疗时,实时且准确的了解患儿的心功能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利于指导、规范的亚低温治疗策略。

目前常见的心功能监测方法有肺动脉导管、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技术、超声心动图、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等方式,其中前2种方法为有创监测方法,操作难度大,有创伤,临床开展较为困难。超声心动图属无创监测,是临床上广泛开展以准确了解心脏功能的方法,但因其需要有丰富经验的超声医生完成准确测量且只能间歇获得结果,对患儿进行实时、连续监测是很难实现的。近年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操作简便,测量准确,是能实时、连续、动态反应患儿的监测方式,在临床中可用于休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监测与指导治疗。本研究所用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EC法,通过连续测量心动周期中由血流量变化引起的胸腔阻抗变化,阻抗波形改变对应着心动周期的变化,可计算LVET、PEP、SV、CO值等

[12]。EC法可以无创进行, 具有高敏感度、高准确性和良好重复性, 操作简便易掌握的监测方法[13]。EC法与其他检测方法在动物模型、成人和儿童患者中均观察在较高的一致性[14]。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稀释技术、多普勒超声等方法相比,EC结果的一致性更好[15]。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见在亚低温治疗的24、48、72小时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的结果与超声心动图的结果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LVET、PEP、SV、CO值所低于心脏彩超,EC监测只需要在体表放四个电极,操作简单,连续测量,对心功能的评价结果与超声心动图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可用于HIE亚低温治疗时心功能的动态监测。随着相关研究不断增加与深入,EC法是临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手段。

结论,EC法与超声心动图的测量具有密切相关性,在临床使用亚低温治疗HIE患儿时,使用EC法监测心功能,是一种易操作、安全、可靠的方法,可实现实时、动态监测,便于及时发现患儿心功能异常并指导治疗,为我们安全实施亚低温治疗方案提供保障,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Shankaran S, Laptook AR,Tyson JE, et al. Evolution of encephalopathy during whole body hypothermia for neonatal hypoxie-ischemieencephalopathy[J]. J Pediatr,2012,160 ( 4) : 567-572.

[2] Perlman JM ,Wyllie J, Kattwinkel J, et al. Neonatal resuscitation:2010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 Pediatrics,2010,126(5):1319-1344.

[3] 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方案( 2011)[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6 ( 5) : 337-339.

[4] Shankaran S,Pappas A,Mcdonald SA,et al.Childhood outcomes after hypothermia for neonatal encephalopathy[J]. N Engl J Med,2012,366( 22) : 2085-2092.

[5] 王月玲.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7):51-52.

[6] 栗绪娥,杜益民,郭彦菊,等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综合干预 I 临床分析 [J] .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 ( 10) :1396-1398.

[7] 罗玲云 .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4):109-110.

[8] Perlman JM,Wyllie J,Kattwinkel J,et al. Neonatal resuscitation:2010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ent Recommendations[J]. Pediatrics,2010,126(5):1319-1344.

[9] 曹长青,李宇宁,杨学梅,等.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临床效果的Meta 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2):122-127.

[10] 吴冬雪,马建荣.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8,33(6):463-467.

[11] Polderman KH,Herold I.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and controlled normothermia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practical considerations,side effects,and cooling methods[J]. Crit Care Med,2009,37(3):

1101-1120.

[12] 张丽娟,林慧宁,范齐波,万胜明,米雪.电子心力测量法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07):1675-1677.

[13] Noori S,Drabu B,Soleymani S,et al.Continuous 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easurements in the neonate by electrical velocimetry: a comparison with echocardiography[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12,97( 5) :F340-343

[14] CrollnusS O , Demontoux S , Capderou A , et al . Electrical elocimetry as a tool for measurning carliac output in small infants after heart surgeryl J ]. Intensive Care Med ,2012,38(6):10321039.

[15] Suehiro K, Joosten A, Murphy LS, et al.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minimally-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lin Monit Comput. 2016;30(5):60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