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乡规划角度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2
/ 2

从城乡规划角度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王恩蒙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繁盛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着手,分别从注意力文化畸形发展、高品质文化与大众文化对接不足出发,探讨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而探求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通过宏观调控来调整文化产业在城市中的空间布局、塑造城市文化肌理、结合传统村落振兴等,进而有效引导、助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空间选址与规划 城市文化肌理 传统村落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技术、管理模式等大规模、全方位、高层次的提升,带动社会发展的已不再仅仅是房地产、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无数新生力量已经逐渐登上时代舞台,其中文化产业亦是由无形发展转而成为有生力量。从伦敦的南岸艺术区到日本在20世纪末提出的“文化立国”发展战略,文化产业已经逐渐成长为众多发达国家的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新的战略高度,正是需要为其注入新的有生力量的关键时期,如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新活力,已逐渐成为现阶段探索的关键性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就已发布了《面向文化产业立国》白皮书,进一步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主打产业,到目前为止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显著提升了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总量。反观我国,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贡献中至今仍占有绝对性比重,多元产业占比相对较低,距离以文化产业立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作为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我国拥有大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何未能在文化领域占有相对优势反而相驰甚远,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方面是当下注意力文化的畸形发展。互联网的低门槛性使得大量的用户在短时间内涌入文化传播、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大批随波逐流,通过追逐、复制热点来博取关注、获得流量,以期最终通过第三方广告收益获取收入的低质文化生产者。为了分一杯转瞬即逝的热点的红利,在快节奏的浪潮下,作品质量、原创性的地位被不断压榨,创作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创作力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同时,有大批的人不断以搞怪、低俗的形式突破认知下限以博“出圈”。在这种乱象下,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不断被打压、富有创作力的作品数量急剧下降;抄袭、复制之风肆虐,同类低质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整个社交媒体;不仅搅扰群众心理,更是使得社会风气浮动,易引发违法乱纪现象。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品质文化产品与大众对接不足,令人高山仰止。随着社会受教育层次的普遍提高、受教育人群基数的扩大,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优质文化供给却迟迟落后于需求的增长程度,出现了产业化程度的需求缺口。面对这一现象,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也陆续通过打造文化产业园、定期举办文化节等措施来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然而,除去发展形式的单一性这一不足,就文化产业园的打造来说,常常出现选址偏僻,无法吸引人才与企业入住聚集,无法形成规模化响应带动经济发展;除却政策保障之外,无法不断注入活力使文化产业园可以持续性发展;缺少与公众的对接,参与人群单一,难以融入大众生活;缺少高效的后续管理,造成的空间、资源的浪费等等。就定期的文化节、展览活动而言,往往出现内容形式单一;展出产品粗略、数量较少;宣传力度不够,不为民众所知等问题。高品质文化目前仍被普遍视为少数人的阳春白雪,难以走进大众视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须为其寻找行之有效的对接途径,使其落地生根,成为“接地气”的精神文化食粮。

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作为城乡发展目标和途径的设计者,城乡规划学科与城乡发展、公众生活紧密相连,城乡规划学者更是需要深入了解城乡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现象,了解公众生活生产的各类需求。因此,城乡规划学者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规划设计手段使优质文化更多的面向公众开放,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素质教育的提升,精神文化享受不再是、也不能只是少部分人的“阳春白雪”。助力优质文化的创造与兴盛也不再只是文化创作者或文化宣传部门一个层次的问题,更是城市设计者、规划制定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考虑问题和追求的目标。

文化空间的选址与规划

在总体规划过程中注意留足文创产业发展所需空间,进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在各地块内塑造文化发展区,与核心文化地带相呼应、连接,以期达到规模化效应,吸引大批文化产业入驻聚集,吸引文化创意人才落户发展。例如在聊城的徒骇河两岸用地规划中,充分利用徒骇河本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优势,在河道两岸聚集中心剧院、博物馆、文化馆等大型文化类建筑;打造灯光喷泉广场、创意街区等文化空间;同时,定期策划开展水文化节、赛龙舟等展览活动、文化赛事。使原本单一的水系空间被赋予多种生机活力,成为区域性文化因子凝聚的中心带,有效带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就案例经验总结而言,要避免出现以往规划中在城市郊区、开发区或高新区内随意划定文创园区的生硬做法,避免直接切断文创产业与社会各行业、各人群的有机联系,使文创产业丧失外部驱动与活力,无法保持持续性扩张发展态势。

文化肌理的塑造

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发展与创造,不是仅仅靠某一部分人或组织的参与,更要注意塑造各类公众文化空间,保护和引导街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有续发展。在城市各用地系统内融入文化空间,可以是小的读书角、喷绘墙、小型展览厅等等。在不破坏和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将文化基因植入各空间体系,让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全面走入群众视野,使群众可以耳濡目染、在短暂的空闲里可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文化的浸润,获取精神文化养分。让文化的印记镌刻于城市的缝隙,为城市塑造全面、崭新的文化肌理。

文化基因的发掘

济南的泉文化、济宁的孔孟文化、青岛的海滨文化……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底蕴,深入发掘城市文化基因,能够有效避免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同一性和单调性,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文化基因的发掘要与当下历史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的保护有机结合,一方面文化产业可以为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技术、资金上的支持,使其重新获得发展活力,能够以崭新的形式融入发展大潮,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历史遗产、传统村落也为文化产业提供创作来源和发展平台,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作飘摇浮萍,而是扎根当地、伴随当地独有的文化色彩迅速向外生长蔓延;二者互利共生,最终取得双赢的效果。

总结

当前注意力文化高度膨胀,已出现畸形发展态势,同时优质的文化产品又存在产业化程度的供给缺口,导致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的产出已不能仅仅依靠小部分组织或人群,城乡规划学科更是要作为有效的调控力量深入参与并解决当下的困境。通过调控文化空间的空间布局、城市文化肌理的塑造以及文化基因的发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扫除障碍、提供发展平台,为大众参与提供空间和途径。进而使优质文化作品源源不断的产出并深入渗透社会生活,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通过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经济上的可观收益,助力经济发展水平再创新高。

参考文献

1.从“饭圈”文化看创造力经济的未来——魏鹏举

2.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实现路径及经济效应分析——庄 严(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 吉林 长春 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