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利用强度耦合协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2
/ 2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利用强度耦合协调研究

王梅

临沂市城市建设勘察测绘院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1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一定时间内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能否承受人类活动干扰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而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将社会、环境与经济系统关联在一起的纽带,是协调这三者的关键所在。而国土空间规划担负着在保障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资源的双重任务,其最终目的是要保障经济社会对资源环境的需求,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开发利用强度耦合协调。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开发强度;耦合协调度

引言

发挥规划编制的联动效应,增强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韧性。研究小组发现建成环境对于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工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关系,提升东兴市建成环境整体竞争能力;畅通市多元主体参与规划编制的渠道,提升规划的人本情怀;完善城市体检常态化机制,通过反馈,不断完善市高质量发展格局。

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概念

资源环境指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自然基础,包括生态、资源、环境和灾害等;承载能力指自然基础(承载体)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承载对象)的支撑能力。当开展承载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类活动时,资源环境将面临不可持续的阈值区间,即资源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上限约束作用,相同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在不同的自然基础条件下约束上限也有所不同。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是刚性力,即在承载体资源环境(空间约束、资源总量、环境容量等)约束限制下建设的空间占用、资源消耗、污染负荷的最大数量,这一阶段建设和资源环境两者呈线性关系,因此承载力呈现线性特征,称为刚性力。刚性力测算边界通常采用流域边界,边界清晰稳定,也称为硬边界(稳定不变)。测算方法是通过实验观测,建立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线性关系,并采用直接测算的方法。第2层次是弹性力,弹性力是在承载体资源环境约束限制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合适规模,由于受到生产生活模式、技术发展以及管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样的资源环境约束能支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规模会有明显不同,即承载力呈现弹性特征,因此称为弹性力。其测算边界通常为行政边界,而由于生产生活活动的跨边界性,这个边界通常表现出软边界(可跨越)的特征。测算方法通常采用优化的思路,目标是达到最优承载规模,即适宜的承载力规模。第3层次是选择力,即在承载体资源环境约束限制下的人口、经济等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的最佳目标,最佳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等受到影响的因素更多,不同地区有不同发展路径,而不同路径最后达到的最佳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会明显不同,该层次的承载体和承载对象已经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其承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一种发展情景就有一个承载力,因此称为选择力。测算选择力需要采用权衡的方法,即权衡不同路径的得失利弊,权衡结果是不同地区有不同路径选择,不同路径有不同最佳人口和经济规模。该层次测算针对小尺度,其边界呈现出更大的动态变化特征,表现为动边界。由此可以看出,针对空间占用/资源消耗/污染负荷、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经济社会发展3个层次的承载对象,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分析方法分别采用测算、优化和权衡,测算结果分别对应刚性力、弹性力和选择力。

2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

协调关系研究小组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得到XX市2008年、2013年、2018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开发强度的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来看,耦合度由拮抗阶段向磨合阶段过渡,协调度则由中度失调渐向轻度失调过渡。这表明2008—2018年XX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强度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逐渐提升并朝着良好有序的方向发展;2008—2018年间的协调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且处于较低水平,说明XX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效应发挥不充分。XX市边境贸易、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为XX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建设用地的消耗,催生更多的用地需求,对外部环境产生显性及隐性的压力,进一步加剧资源供需、人地之间的矛盾。未来XX市要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强度之间的协同发展,应重点从土地集约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环保治理投入等方面考虑。

3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3.1主要结论

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对某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较为主导,其影响力越过了社会经济这一要素,只有合肥、芜湖这样的省内中心城市和马鞍山这样的典型资源经济型城市的社会经济支撑力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分具有较强的正面影响。某省各市总体上国土开发强度不大,但分布不均衡,整体上皖北开发强度大于皖南,局部呈现出了聚集的特征。这样的特征主要与地形条件的差异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如地处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地带的几座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国土开发强度明显低于位于皖北平原地带的城市。在省内具有人口、交通或经济优势的城市,国土开发强度则明显较高。某省各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强度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大多处于初级或中级协调阶段,空间上一直呈现着东南部城市协调度高于西北部城市的特征。从协调度分布图的时间变化规律来看,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变化幅度不明显,但可以看出正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

3.2政策建议

积极有效协调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强度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上位圈的城市中,有两类城市能够实现国土开发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一类是马鞍山、铜陵这样的资源经济型城市,其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这样的城市在原本资源承载力较高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支撑,使得其协调度得分较高。另一类是以合肥、芜湖为例的代表性中心城市,其经济、交通、科教等各方面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前列,在大力进行国土开发、寻求发展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技术手段提高环境治理能力,使其在国土开发强度较高的同时提高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方面的得分,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程度正逐渐趋近甚至超越其承载阈值,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被提出。在生态学领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一种衡量区域自然本底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的研究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反映了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撑水平。当前,针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评价技术流程需要多元的方法体系支撑,以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王秦,李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J].生态环境学报,2020,29(7):1487-1498.

  2. 杨丽娜,何星,姚秋昇,等.区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主导限制性因素识别[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0,37(5):1-12.

  3. 高飞,金怡.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J].山西农经,2020(13):4-5,8.

姓名:王梅,出生年月日:1973年3月15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莒南,学历:本科,部门:财务审计,职称:工程师(目前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自然资源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