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3
/ 4


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陈永富

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当前专家学者对公园城市研究,在理论层面,多数集中于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与设计方法的研究。在实践层面,主要还是围绕成都、江门等地的宏观层面规划设计展开,针对中微观空间尺度下的规划实践较为缺乏。因此,在中国城市建设的新时期,本文通过对公园城市的理念解析,以佛山禅城区环文华公园片区城市设计为例,探索运用公园城市理论到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设计策略,为以后类似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园城市;城市设计;场景营造;消费场景

引言

新时代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发展和城市生活的新理念,近年来表现在城市建设方面,尤其以公园城市理念的影响最为巨大。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内蕴,通过更为精细化与个性化的制定设计方案,公园城市极大地满足了当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成为了当前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故而,对公园城市建设开展深入研究,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

1 公园城市的内涵

1.1 公园城市的含义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一种创新型模式,通过打造一个兼具生态性与功能性的宜居家园,以切实满足生活其中市民的需求。公园城市建设立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在开展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前提下来推动城市的高品质、绿色化的发展,以期促进城市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逐渐过渡,最终实现生态美好、生产高效、生活惬意的良好局面。一般来说,公园城市建设需要遵循下述原则:一是要确保市民、城市、公园实现三位一体,以高度协调的方式实现共荣发展;二是统筹兼顾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政府、社会、市民共谋共治,以社会的善治和谐为其根本目标;四是实现景观、生态、文化、产业之间的有机结合,把城市打造为一个巨大的生态园林;五是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间的协同,以多方合力促进优势互补。

1.2 公园城市的基本特征

若要为美丽中国寻找一个具象体现,公园城市无疑是不二之选,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公园城市所具备的下述特征构成了其魅力所在:

其一为优美的公园形态与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以绿为其勾勒城市的底色,以美为其布置城市的特色,通过创建绿色共享空间,充分彰显城市的活力与生命力,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城园融合形态;

其二为全民共享的价值取向,以普惠性为导向的公园城市建设,浸润在公平之中,通过政府、社会以及市民的合力,使得公园这一公共资源能够以高质量的形态辐射到更广大的区域,让全民均衡共享这一成果;

其三为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坚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达到“既能满足市民个性化的需求,也能顺应自然”的双重目的;

其四为满足市民幸福追求的内在使命,着力于为市民提供健康舒适的绿色公共服务,让身处其中的人们生活得安逸、幸福。

2 面临问题

2.1 首先,公园城市特色鲜明的实践价值仍需进一步凸显。

当前关于公园城市的研究,国内学者紧紧围绕总书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成都等先行先试的城市为案例,立足城市建设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突出体现了公园城市在新时代背景下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实践,也集中体现了当前全国各地的实践状况。但是,公园城市的建设,国内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案例,即便是成都,也都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仍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全国各地仍需加强学习与借鉴,进一步探索实践。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既能满足市民的视觉感受,还能提升市民的感官体验,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让市民在新时期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得到满足方面,设计从业人员乃至全国学者仍需努力。

2.2 其次,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的队伍仍需进一步壮大。

公园城市建设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方方面面,当今时代,5G技术促进网络化发展,信息化已然成为燎原之势,这必然导致城市建设信息更加公开,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才纷纷为城市建设出谋献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思想相互碰撞。然而目前,国内对公园城市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够丰富,尤其反应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严重不足。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公园城市建设的一些研究成果的作者,大多数是国内城市建设相关领域的学者,这与当前社会对公园城市建设信息关注度及对城市建设决策的参与度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发展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甚至专业人才及普通民众,加入到城市建设的研究中来,充分结合社会发展的各个维度来进一步丰富研究成果,力求构建出一套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规范、设计蓝图。

2.3 最后,规划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管控措施仍需进一步优化。

公园城市是一个系统的公园网络,在满足市民对开敞绿地空间需求的基础上,既要从整体上对整个城市的公共绿地进行高效的、合理的布局,还要根据具体的用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利用策略。而当下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基本上都是“见缝插针”,缺乏对用地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考虑,这就导致了现在城市绿地破碎化严重、连续性弱,甚至缺乏可达性。以上情况既有规划设计编制单位的缺乏责任心的原因,更多则是与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及管控措施不足有关。传统的绿地指标仅仅关注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硬性规定,却无法科学的反映出绿地质量、使用效率等问题。要想编制出一张宜居的城市公园网络,必须自上而下对规划的法律法规及管理条例等管控措施进一步优化。

3 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3.1 积极转变营城理念,以人居合宜为目标开展场景营造

1618237a9ef71f_html_ea64ec88a1030526.png )为市民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经过十余年的项目积累与经验总结,近年来我司在众多城市设计方案中多次倡导构建6W体系(WE-WORK、WE-LIVE、WE-JOY、WE-CARE、WE-PLAY、WE-CHAT),力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健全城市功能要素,扎实推进职住平衡。这与公园城市满足市民的生活所需,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的目标不谋而合。首先,要积极营造公园般的职住环境,密切结合市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在居住区内科学地配置好充足的绿色共享空间,使之成为市民在忙碌的工作之后,开展休闲生活的第三空间,同时亦不能偏废对其工作环境的优化。其次,建立旨在便利市民出行、与环境和谐融为一体的绿色交通系统,对街道区路网结构予以持续不断地优化,大力发展低碳出行的相关交通工具,并辅之以林荫路推广下的绿色健康出行方式,建设好层次与密度均科学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最后,打造布局均衡、辐射范围广的本地居民生活圈,构建基于信息化的社会生活服务平台对其予以技术支撑。

2)强化城市安全韧性。基于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设计,需对安全韧性这一要素予以充分的重视,切实增强公园城市抵御相关灾害与威胁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从下述路径入手:一是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始终遵循“安全第一”原则,充分发挥出其防灾避险功能,如城市绿色共享空间即可作为应急避险与安全隔离的重要场所;二是大力推行“海绵城市”理念,结合城市的实际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城市滨水区域的涵养功能,辅之以科学的透水铺装,强化对雨水的海绵体功能;三是要在城市中积极倡导绿色生活,从广度与深度两个层面推进节能减排,如采用绿色材料进行城市建设,推广清洁能源汽车等。

3.2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以城园融合为导向拓展无边界公园

1)不断完善城市公园体系的建设。基于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设计,首要推进的部分即在于城市公园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园体系属于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以绿色铆钉的形式对城市的形态予以锚固,同时也是对传统道路框架定城模式的突破性优化。自然生态本底的保护是城市公园体系建设的基本前提,凸显地域风貌以及彰显城市个性则是其内在的价值追求,城市公园体系的完善务求实现配置的层次化、分布的均匀化、功能的完善化、类型的齐全化,让身处其中的市民于出门时见绿,在步行中入园。

2)不断优化绿色共享空间的布局。首先,秉持绿色福利全民均等化享受的理念,不断优化绿色空间布局,居民不论身处城市何处,见绿的距离不应超过300m,见园的距离不应超过500m,让广大的居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到达绿色共享空间。其次,立足于合理增量,全面提升绿色共享空间的质量,大量的实践探索表明,在现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空间规划,按照横向以及纵向并举的方式进行空间的增加,是切实提升绿色共享空间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即横向上以复绿、补绿、增绿进行科学的生态修复,纵向上以屋顶、桥体等的立体绿化增加绿色空间。最后,不断推动公园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务求管理兼具专业化与精细化,能够做到精准高效地提供对应服务。

3.3 公园城市建设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高度重视生态价值转化

城市生态环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生态价值是蕴涵于这个系统之中的一种特殊价值形态。首先,生态价值是显在价值与潜在价值的统一,要求公园城市建设在统一性关系中做文章。显在价值是可以直接感知并被认识认可的,潜在价值是潜藏起来,不容易被感知和认可的,但条件成熟,也可以发挥出来。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生态价值的彰显,显在性与潜在性的统一。其次,生态价值是一种丰富性和发展价值,要求公园城市建设在发展中做文章。生态价值的形成要在生态系统思维下集成思考,置于人与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的系统循环之中去认识,看到这种价值的丰富性和扩展性。公园城市理念体现了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传承的文化价值、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价值、顺应尊重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城市形态的美学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建设公园城市就是要引领城市建设新方向、重塑城市丰富性和扩展性的新价值。最后,生态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要求公园城市建设在服务市民中做文章。公园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导城市发展从追求生产价值转向生活价值,从经济导向转向人本导向。比如,一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宣传标语就内含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新时代新阶段,建设好城市,经营好城市,不能只有GDP,还必须有人的丰富生活和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公共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园城市建设要继续在拓宽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经营理念上做文章,主张城在公园,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得到更充分的满足。

3.4 新时代新阶段公园城市建设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奉公为民”

1)新时代新阶段公园城市建设必须明晰建设主体在“民”,关键在“心”。一方面,公园城市建设要坚持为民、靠民、民享的发展指向,体现鲜明的人民性。公园城市建设主体在“民”,就是要依靠广大市民,不仅包括户籍市民,也包括外来新市民。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要以市民民意为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倾听市民的意见建议。同时,要尊重和满足市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和诉求,坚持公园城市建设生态惠民,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指数。公园城市建设不仅要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更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要在绿化相对薄弱的地方,坚持“可进入、可参与,景区化、景观化”的建设理念,利用各种碎片化生态资源为市民打造更优质的服务和体验。要结合居民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配置园区内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求的休闲娱乐设施,为市民提供更舒适的生活体验。要大力开展为人民所满意的公园城市文化特色活动,满足居民多样的生活需求。要根据人民的需要合理合规加大业态植入,实施“公园+消费”、“公园+产业”、“公园+文创”举措,引入“周末经济”“夜间经济”新场景,充分发挥各个公园特色和优势,打造开放型、可达性、亲民性的公园体系,打造人人向往的宜居环境。另一方面,公园城市建设关键在抓住“心”字。这里的“心”,一是指民心,要求公园城市建设必须抓住“民心”,得民心、暖民心。公园城市建设要听民声、应民意、抓民心。同时,要充分发挥民智,用好民力,使公园城市建设成为令市民满意的“民心工程”。二是指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公园城市建设必须要始终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这就要求公园城市的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征集民意、了解民情、反映民声。同时,党和政府也要积极听取市民对于园区建设的不满意见,及时进行工作上的整改。

2)新时代新阶段公园城市建设必须做好“奉公”这篇文章。目前“公园城市”相关概念尚待厘清、国家标准体系尚未确立,仍处于各城自发建设、互通有无的初级阶段,各大城市都应依据自身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但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一个共通的点:公园城市建设要始终坚持奉“公”为人民服务。“公者无私之谓也”,这里奉“公”的“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公家”,而是指“公共性”。首先,公园城市必须强调其公共性和普惠性。公园城市建设首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公益性事业一般是以谋求一定社会效应为目的的活动,具有社会效益型和非营利性两大特征。公园城市建设作为由政府发起和主导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项目,理应将贴合公益性质列为其建设前提。政府兴建项目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也就是纳税人的上缴税金,落脚点在于为公众提供满意便捷的服务,因此,绝不能采用盈利最大化指标来评价公园城市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尤其对于一些业态植入引发市民不满的现状,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应首先体现公益属性。自然资源节约度、环境影响度等均在公益性项目的社会评价指标之中,公园城市建设过程必须要充分体现其生态价值,这既是作为“公益性”事业的要求,更是公园城市建设新理念的内在意蕴。其次,公园城市建设是公众的事,核心在公众。彰显人文关怀,实现民心所向,是公园城市建设职责所系,更是价值所在。广大公众不仅是公园城市成果的享受者,本身还是建设者,要让广大群众有效发挥城市主体作用,积极动员公众参与建设方案申请、方案制定、项目实施、工程质量监督等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公众“决策共谋、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让公园城市精准对接公众需求,按需提供公众服务,真正惠及广大群众,有效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后,公正是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的价值原则。公园城市整个建设过程既要体现公益性质,又要兼顾公众诉求,这其中就必须有一个衡量标准,从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不同公民对项目建设的多个指标关注的侧重点往往会不同,可能会导致各指标相互之间产生显著的冲突,协调中和此类矛盾,就必须以公正价值为取向,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各利益主体的平衡。

4 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设计实施手法研究

4.1 控规编制中的管控及审查创新——以佛山为例

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态城市,规划编制单位除了在控规编制过程中严格落实各项绿地控制指标的要求外,还需增加绿地专题研究、对城市绿地从量到质全方位管控。以佛山为例,2018年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印发关于控规编制中落实绿线和生态控制线的通知,通知中除了督促审查部门加强绿地规划审查力度外,还对绿地审查提出了特殊要求:“当居住用地的容积率超出2.6(城市总体规划“1+2+5组团”城区范围内)和2.4(城市总体规划“1+2+5组团”城区以外地区)时,容积率每增加0.1,则应当增设不少于地块用地面积3%的开放公园绿地(虚线控制,可计入净用地计算),且保证对公众开放使用。”通知还对公共开放绿地的规模及布局提出了确切的要求:公园绿地最小规模不小于400平方米,纵深不小于20米,并集中布局。该要求通过弹性管控的原则,对居住用地的公共空间进行了精细化、科学性的建设指引,自上而下对城市公共空间起到缝合的作用,很好的解决了城市公园体系不完善、用地破碎、慢行道不连贯等问题,是对公园绿地的管控从“保量”到“重质保量”的划时代的提升,更是对“公园城市”理论在实施落地阶段的强有力支持,真正做到全局一盘棋。

4.2规划管理指引及建筑空间创新——以佛山禅城区环文华公园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1)多维交通。围绕公园周边打造多维度交通体系,强化人车分流,提高公园绿地使用率。有如佛山禅城区文华公园一类的城市级公共绿地,大多被城市干道所环绕,虽然对于市域居民来说,公园在区域层面的通达性较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公园的使用率,由于行人被道路阻隔,公园周边居民对前往公园活动的热情有所减弱,这导致该类公园绿地的使用率相对较低。为了满足市民的需要,提升市民出行便利性,建议对公园周边用地进行建设控制指引及管控,鼓励周边地块打造空中连廊及平台与城市公园联通,通过构建二层互通体系,减少路面行人数量,提升周边道路的畅通性。

618237a9ef71f_html_52124d8c3e59ff9d.png

2)首层架空。围绕公园绿地,周边用地建设采用首层架空的形式,打造面向公共绿地的开放界面。早在奴隶制时期,中国城市便有了功能分区的迹象,另外近现代中国城市规划最好引进的都是直至今日,功能分区理念深入人心,另外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土地政策,也导致现代规划中用地性质成为刚性管控要素,这直接的结果便是,用地分区、功能明确,空间泾渭分明,公园是公园、居住区是居住区、商业是商业,各种用地各自为政,缺少整体联动。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学习美国城市规划中“私人用地为公众提供公共空间可相应提升建筑高度”这一规定,鼓励公园绿地周边地块建筑采用底层架空的形式(面积必须大于裙房总基的20%),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及交流空间,并相应给予政策支持。将建筑首层空间让给公众,即让公园绿地空间得以延伸、增强了景观视觉体验,还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交往空间,丰富城市生活,增强城市活力,更好的诠释“公园城市”这一理念,让市民无时无刻不感觉身处公园之中。

618237a9ef71f_html_19ab2f44db1c04cf.png618237a9ef71f_html_87bab835468c37f3.png

3)多层地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越来越多草地、林地被开发成城市商业中心、广场,铺上硬质铺装,导致中国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然而城市化与热岛效应并不是孪生关系,有的国家的城市化率很高,然而热岛效应并没有在这个国家肆虐。是的,这个国家便是素有空中花园城的新加坡。新加坡绿化覆盖率达到50%,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垂直绿化景观。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我们海外华人的成功经验,将垂直绿化技术运用在我们城市中,打造多层地表。经研究发现,垂直绿化既能丰富城区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和城市立体景观艺术效果,还有助于进一步增加绿化量,较少热岛效应,吸附灰尘、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盖上城市生态环境。在佛山禅城区环文华公园片区城市设计中,我们提出打造多层地表设计手法,通过墙面绿化、退台绿化、屋顶绿化,将公园绿地中的绿色景致向外围渗透,营造无界公园。规划对文华公园周边用地提出控制指引:要求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绿地率不小于30% ,屋顶绿化率不小于60%;居住用地绿率 不小于35% ,裙房屋顶绿化率不小于50% 。最后在控规编制阶段对这些用地的规划条件给予明确规定,并在土地出让阶段及报建审批给予审查落实。618237a9ef71f_html_e412b4c8d1bc5e34.png

结语

关于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探讨还在起步阶段,本文将公园城市理念应用于中微观尺度的城市设计之中,探索“公园城市”的建设方式,初步构建“公园城市”理念的实施路径。在绿色空间结构、慢行系统、城市风貌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与举措,旨在改善人居环境、共享公共资源、提升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金路.新时代背景下“公园城市”探讨[J].中国园林,2018,34(10):26-29.

[2]曾九利,唐鹏,彭耕,等.成都规划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2020,44(8):112-119.

[3]黄鑫.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地块城市设计方法探索——成都市青羊区、金牛区百仁片区局部地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0):76-77.

[4]朱韵涵.空间句法在旧城更新中的应用———以合肥市老城南片区更新设计为例[A].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2020.

[5]程珑.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公园改造设计———以天山公园及周边地块改造为例[J].中外建筑,2018(7):119-121.

[6]闫莉,闫荣.城市更新背景下传统公园的复兴与再生———以商丘人民公园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8):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