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3
/ 2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分析

顾雅群

余姚市规划测绘设计院 315400

摘要:由于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对当前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以及地表多是渗水性较差的水泥地面,使其在面对大暴雨时,极容易出现大量积水、内涝的情况,对居民正常出行造成了严重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具体思路,同时细致阐述了相应理念内容的具体应用,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功能划分


引言:在近几年间,国家的相关部门人员想要在水资源管理、湿地生态恢复的基础上,推动水系统持续的发展。为达到该工作目标,便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在实行的过程中,虽然有效解决了城市中缺水、内涝等相关的问题,但是并未将其向全国进行普及,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解决。

一、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思路

在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规划时,要时刻依据需要达成的目标:创建像海绵一样,具备优秀的渗透性、吸水性、排水性,且还拥有弹性调控、净化能力的城市,让其内部的资源能被多次反复使用。

(一)完善制度

在对城市中的各个功能区进行细致划分之后,便需要对其中的雨水、生活污水排放工作开展细致管控规划。同时,相应部门人员还需要对各个区域内的排水状况开展细致地监视督查,并每隔一年时间便开展一次评估工作,依据该方式来让城市中的水排放工作平稳有序进行[1]

(二)经济效益

在选择城市生活时,人们会优先考虑经济发达区域。如果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再优秀、经济情况停步不前,都会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口流失,那么相应城市设施建设所花费的成本,都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无法将自身的价值性展现出来。为此,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工作中,需要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同时作为关键内容,不能让工作中重心向其中一项倾斜,只有让二者共同发育起来,才能够让城市居民、经济进步、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平衡。

(三)功能划分

在以往的城市建设工作中,相应的公司、单位都未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思考,轻视了城市功能区的建设与规划工作,让生态方面出现了漏洞。在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时,要对各个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将功能区域逐一划分出来,在该过程中需要时刻坚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理念。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中,还要对其未来的拓展、改建工作情况进行考虑,为日后的细节规划,预留出相应的空间与时间。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功能便是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要在该前提下去考量如何让城市内部向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国内部分地区在进行城市化建设中,工业区范围过大,对居民生活、公共区域产生了挤压,让群众的日常极其不便,为此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问题进行合理避免。在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期阶段,需要认真细致地考虑出工业、城市居民、城市公共、生态等多方面的用地面积与位置,让整体布局呈现出合理的效果。不仅如此,还要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尽可能对以往良好的生态系统进行保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工作,防止对其产生破坏。

正常来讲,对当前地区进行改造前,都需要对规划方案中的多项事情进行认真细致评估,之后编制出可行性较高的报告。水文、地质、河流湖泊等相应的环境与地形,都要由进行专业人员进行测量,之后再将结果与真实情况相融合,来拟定出科学的方案,从而实现最佳的生态保护效果。

(四)透水排水

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标是防止雨洪来临之后,城市内部出现大量积水、大水漫灌,以及内涝的情况,想要避免该情况出现,便要在地面透水性处理、排水管道规划设计工作中加大重视程度。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当地的雨水总量、地理形态等因素,来完成排水管道的规划工作,再安设相应的配套设施,让大暴雨来临时,临时排水系统不会出现过大的压力。在面对地面透水性处理工作时,主要涉及了两大技术:一、生物滞留技术;二,透水铺装技术。对海绵城市进行规划时,可以在内部位置较低的区域,规划使用物料进行填充,或是种植花草树木,依据生物滞留的技术手段,来有效防止该区域范围在雨水到来之后,出现大量积水、降低径流量的情况,缓解城市内部排水系统承担的压力。例如:城市内部栽种的绿化、园林景观等,通过合理使用生物滞留设施,能够产生非常优秀的效果。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地面铺设透水性良好的材料,或使用相应技术,让雨水能通过其进入到地下,减少路面上的积水总量。总结来讲,在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多样化的生态技术、配套设施进行结合,以此来提升内部的自我调节水平。

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应用

(一)增加绿化

将区域内部的绿化覆盖率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由此能够看出该方式是保障工作平稳开展,以及提升成效的关键因素。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将扩大绿地覆盖面积、水域面积等一系列的生态系统空间,来对多种城市绿地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在不可挪动的住宅区域内部,实行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等改善生态的方式;在山体位置、废弃区域内大力投入绿地修复工作精力;在即将面临拆迁的区域时,先将人民合理安置,让协商民主制与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融合,使其享有知情、参与的权利。依据该方式的合理使用,能够依据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的力量,来让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巨大进步。

(二)鼓励投入

当地政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将自身的目光放长远些。该工作实际上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项目,如果开展的过程平稳顺利,那便会将内部水资源的配比、使用效果进行优化,推动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达到该效果,便需要当地政府能够在该方面加大财政上的投入数量,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内容,依据此来对部分公司产生吸引,使其能够投入公益性的资金,或是让技术型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还可以将具备实质性的工作内容承包出去,让部分公司实现技术、金融资本的融合,从而让整体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二者的双赢。在该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工作进行的前期阶段,相应公司与政府部门需要将双方的权利、义务内容进行确定,这才能让合作过程中,二者都获得满意的结果,保障工作能够平稳顺利地进行,获取相应的预期收益[2]

(三)保护海绵体

在现实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便是环境保护。城市中的绿化植被、河流湖泊被称作为天然的“海绵体”,通过对其进行良好的保护,在工作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在对“海绵体”进行保护时,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对污染问题进行打击与解决,防止对其产生破坏。在对城市建设工作进行规划时,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海绵体”的改造工作中,修复已经遭受破坏的植被、湖泊,依据平稳的生态系统,来促进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该过程中,可以禁止在天然“海绵体”区域内进行工业建设、耕作等行为,保障其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或是利用闲置的区域栽种适宜生长、不会对未来建设工作产生影响的植物,提升城市内部的绿化建设率。以上方式能够让海绵城市规划工作更加系统化,降低雨水的采集、使用上存在的困难。

总结:从以上文章中能够看出,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不仅能够改善内部生态环境、提升人民幸福程度,还能够有效防止水涝情况出现,增强水资源的使用率。通过细致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城市建设理念的应用,能够得出相应人员需要对该工作进行深层次思考,以此来确保城市建设工作完美落实,让国家建设向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军.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低碳世界,2020,v.10;No.209(11):103-104.

[2]杨帆,陶蕴哲.雨洪管理与城市绿地系统协同的规划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J].中外建筑,2020,No.225(0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