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博物馆文物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趋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4
/ 2

人工智能在博物馆文物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趋势

范檬萌

阿拉善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 750306

摘要:博物馆作为历史文物的收藏场所,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对历史文物进行近距离的参观,对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历史文物的收藏。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促使其转入新的发展方向,更加人工智能化、智能化。文章简要阐述人工智能应用与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现状,强调博物馆文物人工智能技术保护的必要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文物保护;博物馆;运用建议


0引言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从追求物质文化逐渐转向精神文化。博物馆中保存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肩负着继承和弘扬各种历史文化的重任,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二场所。建设人工智能博物馆既有利于对我国现存的历史文物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又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因此,必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进行有效保护。


1人工智能文物管理

人工智能化文物管理主要是指将数字信息化技术与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融合起来,实现文物资源全信息化管理方式。建立包括考古挖掘、征集、入库、出库、保护修复、检测、展出等完整的文物信息数字档案记录,使文物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和人工智能化,进而实现文物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及动态共享管理机制。

1.1人工智能文物知识管理

我国博物馆藏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且复杂多样,可移动文物第一次普查工作建立了庞大的文物信息资源数据库,完成了统一标准登录的文物信息涵盖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为文物人工智能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博物馆文物人工智能统一建设进程。文物数据库是文物人工智能化管理平台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藏品信息的采集和录入主要体现在藏品基础信息、考古挖掘、文物征集、图片、3D、影像等文物信息的记录。除了这些藏品静态数值信息,藏品修复保护、研究、出入库和管理等动态数据以及藏品与藏品、藏品与公众之间的关联信息也要实时记录与更新,形成藏品的“全生命周期档案”数据库。藏品的人工智能化管理不仅仅是建立庞大的文物资源数据库,更重要的如何加强对文物资源数据的开发和高效利用,使其更好地在陈列展览、文创开发、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等博物馆各业务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1.2人工智能文物保护修复

文物保护修复是博物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不断渗透与发展,给博物馆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长期的文物科技保护实践,人们逐渐意识到预防性保护在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使文物预防性保护修复工作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也开启了人工智能文物保护修复之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无线传感技术自动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借助RFID技术给每一个文物绑定一个RFID标签,建立一个能唯一识别文物身份的“电子身份证”,此“RFID电子身份证”记录着文物的名称、年代、用途、位置等重要信息。藏品管理人员通过手持阅读器就可掌握其有效范围内藏品相关信息,实现对藏品实时识别、定位、监控、跟踪等功能。

1.3人工智能展示与服务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5G、新媒体等技术为文物资源的展示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渠道,增强了观众的互动体验效果,让文物以更多样的方式在公众面前“活”起来。文物呈现上,利用AR、VR科学技术采集文物实体人工智能影像数据,用生动形象的手法最大限度还原文物的空间结构、光影效果及色彩细节,从感觉、视觉、听觉多层次多角度实现文物更加立体、生动、多样的展示效果,给公众带来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2对文物进行人工智能技术保护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对历史文物进行人工智能储存

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均具有悠久的历史,短则百年,长则千年,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财富。虽然博物馆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文物保存方法,由于年久失修,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仍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破坏。对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保护文物,记录其所属的历史信息,可以使文物信息永久留存。

2.2有利于各大博物馆文物资源共享

在进行文物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对文物进行空间迁移。但在移交过程中,各大博物馆还需遵循相关规定进行上报审批,手续、流程冗杂,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对文物进行人工智能技术保护后,各大博物馆之间的文物资源共享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促进博物馆间的文物资源共享和文化交流。

2.3有利于拓宽文物展览渠道

由于时间、交通等诸多因素,较多的人无法亲身进入博物馆感受文物内在文化。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体积较大的古建筑文物无法在博物馆中陈设展览。为此,博物馆应积极拓宽文物展览渠道。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物保护工作,采集文物信息,通过构建互联网展览渠道,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即可感受文物的内在文化,不再受诸多因素限制,更加自由地观赏历史文物。


3人工智能对博物馆文物管理的影响

3.1提高文物资源利用率

我国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但是利用率却不高,三千多万件的文物资源真正为大众所了解、欣赏的只是冰山一角。正如美国博物馆协会所述:“在21世纪,人工智能对于博物馆管理大规模数据至关重要。目前实体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十分有限,大量的文物存于库房之中,过去主要依靠档案人员管理海量文物资源,信息时代应该引入智能系统管理,处理文物数据。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可以完善藏品资源共享机制,博物馆之间可以建立共享平台,提高文物利用率。人工智能技术使文物的展示方式更加多样化,AR、VR等虚拟技术让文物不只是躺在展厅和库房的静态文化遗产,而是活起来的人类文化,使古代社会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未来的博物馆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仅可以在展厅与观众互动,还可以走出博物馆,将人工智能文物资源带到大众的身边,使更多的藏品有机会展示给社会。

3.2提升“人——文物——数据——机”互动性

我国博物馆人工智能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数字博物馆打破了实体博物馆的时空限制,实现藏品的人工智能展示,但是数字博物馆是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割裂了“物——人”之间的直接联系,也缺少“物——物”之间,“人——人”之间协同关系的处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促使数字博物馆走向人工智能博物馆,实现了人——文物——数据之间的信息双向交互。目前人工智能博物馆所具备的智能特征并不明显,人工智能技术驱使博物馆满足社会服务需求,推进博物馆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人-文物-数据-智能机器的互动。借用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把人类的智能大大增强,充分挖掘博物馆文物资源,实现博物馆保管、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工作,在人、文物、数据、智能机器的互动中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使博物馆进一步人工智能化、智能化。

4结束语

人工智能博物馆建设的过程,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建设需求,发掘整合数据资源,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物—人—数据”三者之间的有效交互,为文物“人工智能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人工智能”理念开启了文物管理与修复保护人工智能化模式,推动文物发展改革之路,助力文物资源“活”起来。


参考文献

  1. 朱远俊.数字化背景下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4):227-228.

  2. 张晓婉.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的应用——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8(12):49-54.

  3. 骆晓红.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路径探析[J].东南文化,2016(6):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