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的控制与检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4
/ 2

浅析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的控制与检测

崔微

身份证号码: 32098119810810****

摘要: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增多。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下,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也引进了诸多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国际领先水平的施工技术,推动着其建设质量的持续上升。但是,在科技腾飞的当下,也要重视混凝土这一基础材料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检测

1案例概述

以某建筑工程项目为例,结构设计为框剪结构,总建筑面积为68508m2。此次工程施工作业中使用的混凝土材料为商品混凝土,使用量为3102m3,在第7~8轴布置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设计为800mm。按照现行的规范得知,基础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现结合工程施工实践,分析质量控制策略。

2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因素

2.1原材料

混凝土本身的质量,取决于其原材料的质量,包括石子、水泥、砂、水、外加剂等。一些企业为谋取更多的利益,不重视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未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来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合理配合比,或者是在混凝土拌和时使用污水或含有毒性的水等质量不达标的水,导致混凝土本身性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并给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了诸多隐患。

2.2配合比

对混凝土进行配置的过程中,须遵循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建筑工程实际情况,严格按照相应配合比进行配置,即石子、水泥、砂、水及外加剂之间的比例。若是其中任意一种原材料的比例不合理,便会降低混凝土本身的质量,尤其是其强度、耐久性,甚至导致混凝土的质量不能达到工程施工要求,造成资源浪费。

2.3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施工主要包括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养护等环节。任何环节的问题都会降低混凝土本身的质量。例如,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如果出现欠振、漏振等问题,会降低混凝土的密实度,出现混凝土不均匀现象。

同时,混凝土浇筑和振捣完成后,必须及时进行混凝土养护工作,如浇水养护,避免地表水迅速流失,有效防止水泥水化热和内外温差引起的裂缝。混凝土的养护期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为7~14d。但在实际施工中,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养护或缩短养护周期,导致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大幅增加。

3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检测技术

3.1回弹法

回弹法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混凝土检测技术。回弹法主要利用回弹仪检测混凝土的强度。其原理是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回弹仪上显示的数据成正比。换句话说,回弹仪上显示的数据越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大。

如果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过低,就会影响混凝土的实际使用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梁、柱节点和承重墙对强度要求较高,因此应主要对这些部位进行试验。一般情况下,结构面上至少应设置5个试验区和16个试验点,以避免随机性,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回弹法具有易掌握技术要点、精度高、操作简单、设备成本低、维修方便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它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检测。

3.2岩心钻探方法

在混凝土施工质量检测过程中,钻芯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技术。在混凝土试验中,当采用钻芯法时,应在现场对混凝土进行取样,然后测试样品的强度。应通过测试局部混凝土的强度来判断整个混凝土的强度。

岩心钻探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直观地判断,不需要借助各种数据进行转换和计算。同时,其试验结果可以直接反映混凝土的强度,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少的时间。然而,钻芯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会破坏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每次测试次数少,成本高,不适合在大型测试项目中使用。在混凝土试验中实际应用钻芯法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钻芯取样。选择合适的岩心样品是保证岩心钻探试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芯样。在选择钻芯的具体尺寸时,应考虑两个因素:粗骨料粒径和结构配筋率。但根据规定要求,应严格控制钻芯样品的直径。一般应控制在骨料最大粒径的2~3倍。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混凝土结构的配筋率也在增加,钢筋间距一般小于100mm。鉴于此,芯样的内径最好为75mm。

(2)岩芯样品的储存。在采用岩心钻探方法的过程中,钻取岩心样品后,应及时清理岩心样品,标记钻孔位置并妥善保存。为了提高碳化试验的准确性,可在碳化试验中喷洒酚酞,以便直接观察混凝土中的碳化反应。为避免芯样运输过程中因湍流造成损坏,芯样运输过程中必须进行防振保护。

3.3超声波法

超声波法也是混凝土检测中常用的检测技术。混凝土的密实度与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密切相关。超声波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检测混凝土的密实度。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密实度与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成正比。超声波法还可以借助于脉冲在混凝土中的振幅、频率和传播速度,有效地识别混凝土缺陷。超声波法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它可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这是其主要优点。超声波法的缺点是在检测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且成本较高。

4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策略

4.1浇筑质量的把控

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技术标准,坚持分段分区的作业原则,组织开展浇筑作业。依据后浇带的位置,细化分解施工区域,单个区域配置2台混凝土地泵。作业时每台地泵,配套4辆混凝土罐车保障供应。结合作业时的气候情况以及车辆运输距离,优化混合料出厂的坍落度,保障材料送到现场后可以达到要求。

组织专门的人力资源,负责对进场的材料进行检查,达到使用标准后才可以使用。在地泵适宜的位置布置遮阳棚,使用湿麻袋做好覆盖处理,保障管道的质量,要求混凝土入模温度不超过30℃。作业时先进行电梯井部分的承台浇筑,运用分层浇筑法作业,浇筑厚度控制为0.5m。按照斜面分层法施工,将斜面坡度控制为1:6。遵循从低到高的顺序流程,顺着长边方向作业,浇筑逐层上升,一次性到顶。

浇筑作业环节做好振捣密度的把控,做到快插慢拨,对每个点位都做好严格把控,当混凝土泛浆不出现冒泡的情况结束。将表层的泌水与浮浆顺着一个方向赶,使用污水泵作业,抽走存在的水。对粒径大小为10~30mm的碎石,要进行清洗处理,之后洒布到混凝土表层。使用振动板处理,施工作业时当混凝土初凝之后,使用圆盘打磨机做好打磨处理,打磨次数为2~3次。运用二次磨平处理法,使得混凝土表层的细小孔隙被打磨密实,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以及抗渗性。

4.2做好混凝土温度的控制

经过数据计算得到混凝土中心的温度参数为55.3℃,混凝土表层的平均温度参数为20℃,内外层温度差为35.3℃。按照技术规范和标准,若内外温差超过25℃,很有可能会产生温度裂缝,因此要采取处理措施,控制内外温差。在适宜的位置布置冷却水,如果浇筑温度达到设定的参数后开始通水降温。按照技术方案,通水流量控制为25L/min,如果混凝土的内部水化热峰值降低,则可以停止通水。使用的冷却水循环系统,不使用之后用泥浆进行封堵处理。

结论

混凝土质量关系到结构的安全以及耐久性,是关乎人生安全的大事,其中混凝土强度的检测及计算分析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点,在利用检测手段对混凝土强度加以控制同时,有效的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后期的混凝土质量控制研究也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检测与分析介绍,以此达到为各大施工项目的混凝土质量控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平,魏建友,姚俊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技术[J].施工技术,2020(S1):49.

[2]李星渔,柴文浩,杨雅勋.冲击回波法检测混凝土管道灌浆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铁道建筑,2020(08):60.

[3]张晋峰,孙彬,毛诗洋,张裕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内部缺陷无损检测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20(09):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