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英语专业思政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以“沂蒙红色文化译写”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5
/ 3

红色文化融入英语专业思政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以“沂蒙红色文化译写”为例

邢驰鸿

临沂大学

摘要: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课程遵循“价值引领、守正创新、课程提质、模式创新”的新文科建设指导纲要,有利于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新布局、新统一。本文以“沂蒙红色文化译写”社会实践为例,从课程特点、研究内容、教学模式建构、考核方式创新等方面探讨红色文化融入英语专业思政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沂蒙红色文化译写;思政社会实践;课程建设


引言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要求“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实践和任务要求。”2018年,教育部提出,社会实践“金课”应推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课”两堂大课;2019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包括“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在内的五种金课类型的“双万计划”,提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总体要求。

2020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560门,其中社会实践课程就有184门;山东省教育厅于2019年和2021年公布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98门和884门,其中社会实践课程由2019年的29门猛增至2020年的62门。“双万计划”极大地促进了高校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诸多专家学者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及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意义、要求、标准、内涵上(徐铭铭、王森认、张永树、孙康宁、邵璇、陈升雅等),但对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思路探讨较少。目前,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未能较好地融入融合,处于相对游离的状态,距离教育部建设社会实践“金课”的课程目标、原则、评价尚有一段距离。该课程以“沂蒙红色文化译写”实践教学为例,从课程建设目标、教学模式、评价模式、以赛驱动等方面探讨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以期为同类社会实践课程提供借鉴。

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课程遵循具有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的明显优势,有利于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新统一。具体目标如下:其一,有利于实现思政的价值引领目标。把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是高校“共同体参与式”思政社会实践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利于有效实现思政社会实践的价值引领目标。该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科前沿动态,有关注社会发展,实行一体化教学和过程性考核等基本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社会实践课程含金量不高、组织性和体系性不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等问题;其二,有利于实现“三全育人”的培养目标。该课程充分考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新时代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实践课程在融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打造社会实践“金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专业能力、能担重任的“三全人才”;其三,有利于实现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该课程整合本地多方育人资源,串联起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实现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统一。

一、红色文化融入思政社会实践的课程设计

1.更新研究内容

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是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和世界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大思政背景下,如何将红色文化融教于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具体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如何使红色文化的熏陶与专业水平的提升相得益彰?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教学过程,既达到教学的目的,又使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社会实践课的最终目标,避免思政熏陶与专业课程学习“两张皮”;如何使专业教学推动红色文化的守正创新?如何遵循专业教学和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规律,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流程再造,使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相长,实现价值引领,推进融合创新,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其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价值引领,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思政社会实践课程。学校需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政社会实践教育,统筹思政社会实践教学成果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训练的一体化衔接,强化教学目标的价值引领;其二,优化资源整合,打造多元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由专家学者和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人员等组成的多学科、多领域、多元化的指导队伍,并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统筹具有时代性、示范性、引领性和空间广泛性的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其三,聚焦地方,推动课程思政,构建“共同体参与式”的教学体系。以形成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取长补短、规范统一的“共同体参与式”思政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最后,加强过程考核,推动成果衍化,构建综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校内与校外”结合、“在校生与毕业生”结合的综合评教反馈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并拓宽成果的社会转化渠道。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新布局、新统一。具体目标是:探讨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课程的新思路,为同类社会实践类课程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立足本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沂蒙精神;依托“沂蒙红色文化译写”社会实践,打造一门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红色文化特色的思政“金课”。

2.设计改革方案

设置红色文化模块。在课程建设实践中,设置红色文化主题模块,寓道于课,寓德于课,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深入生活,自觉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翻译过程能很好地体现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实践,而本地化的翻译——“沂蒙红色文化译写”聚焦红色文化的撰写、翻译及新媒体译写译制,既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能培养翻译能力和对外传播中国故事的能力。

设立翻转课堂和翻译工作坊。一方面,通过设立翻转课堂和翻译工作坊,改变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另一方面,翻转课堂进一步推动了翻译工作坊的应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水平。

通过团队建设、等进行课程提质、模式创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本课程立足当地红色文化,有机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各种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并制订教学设计方案、考核方案和教学实践流程。

设置多元实践方式。本课程立足当地红色文化,有机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各种社会实践教学资源,按照每一个教学实践目的制定具体方案。

创新考核考试方式。遵循“注重过程考核+注重作品创作”的原则,打破单一、传统的考核模式,设立过程化的多元考核方案。

以赛驱动、学以致用。遵循“实践活动对应作品、作品对应赛事”的教学规划,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学以致用”的课程教学目标,构建思政型、国际化、创新性的竞赛驱动课堂育人模式。如鼓励学生积极各项比赛如“互联网+”之“青年红色逐梦之旅”以及CATIC杯全国翻译笔译传译口语写作大赛等。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社会实践的创新点

由于红色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的融入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如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缺乏创新;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模式单一,教与学流于形式;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优势,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从而使之“入眼入脑入心”。本文所构建的红色融入教育有以下特点:

研究视角的创新:学界研究思政融入课程的成果很多,但探索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课程的成果却很少见。该课程立足沂蒙红色文化,以“沂蒙红色文化的译写”社会实践为例,探索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把红色文化的译写融入英语专业翻译社会实践,既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又符合专业思政课的要求,也是弘扬和传承沂蒙精神的一个良好契机和有效途径;研究内容的创新:由于翻译的跨学科性,翻译实践课能有效体现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而红色文化因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不太容易融入专业课课堂。因此,本课程立足沂蒙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紧跟新文科建设要求,直接切入本地前沿问题,是情之所需、当务之急。“沂蒙红色文化译写”各部分的设计层层递进,既锻炼写作能力、叙事能力,又考验翻译能力;另外,学生还需要学习跨学科知识,创建“沂蒙红色文化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并学会用语料库研究法撰写本专业学术论文和制作红色文化双语短视频,并发至微信、抖音等平台,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

三、“沂蒙红色文化译写”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优化课程体系阶段:完成人才培养方案(2021版)的修订,并在新生中实施;第二阶段资料准备阶段:团队成员根据分工,按时保质完成资料搜集工作。沂蒙红色文化(即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独特而分散,搜集耗时耗力。团队成员还要根据时间的不同,把红色文化资料及翻译加以分类,便于课堂讲解和指导学生。在此期间,成员之间及时沟通,互相协作,及时反馈。团队负责人分阶段召开会议,汇报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第三阶段加强校企合作、联系实践基地:教学团队成员具体分工,联系合作企业提供帮助与支持,并多方联系实践基地如沂蒙红嫂故里、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孟良崮战役遗址、蒙山及大青山红色旅游区等,还要联系准备走访的老红军、老战士、新老红嫂等革命人物,为将来学生社会实践地点和采访对象做好前期准备;第四阶段 完善总结反思阶段:甄选、研究、分析资料、制作课件PPT、慕课、微课、录屏等。本阶段的内容繁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多;第五阶段学术提升阶段:完成课程改革方案、研究报告及教改论文的撰写。

四、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前景预测

“沂蒙红色文化译写”课程实践融入教育不仅适用于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还可以推广至外语其它专业。也就是说,本课程既可为省内其它院校推广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课程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也可以在高职类院校进行推广和使用。其推广应用价值如下:

1.本课程依托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课程,从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课程建设的要素和经验做法,对开展其它同类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2.在新文科背景下,本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学科前沿动态,关注社会发展,实行一体化教学和过程性考核等基本教学模式,有效克服课程“含金量”不高,组织性、体系性不强,学生参与积极性差、投入不足等问题。

3.本课程以赛驱动、守正创新的“共同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助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新统一,勾勒出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专业社会实践课程的清晰路径,为外语类专业社会实践课程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总之,本课程助力培养有强烈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抗压性强、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知识结构上交叉复合、能力结构上多元复合的“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小结:

⑴力争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能力提升的和谐统一。本课程集红色文化熏陶与专业学习实践于一体,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相互助力。

⑵力争阶段性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社会实践课程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增加社会责任感,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⑶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为打造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金课”做准备。通过“共同体参与式”思政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发挥思政社会实践课程在融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实践教学的尝试,探索实践教学建设路径,打造“金课”,实现思政社会实践的价值引领目标。


参考文献:[1]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 4-8.

[2]宋心果.新文科建设视域下“招贴设计”社会实践课程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1(4):56-59.

[3]杨子泉等.社会实践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思路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21(4):63-67.

[4]邢华平.基于“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一体化探略[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6):70-72.

[5]李蕉,常莉.给教学“留白”: 基于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几点思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9) : 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