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思路构架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5
/ 2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思路构架实践

李祯

哈尔滨银行

摘要: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广泛热议话题。为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围绕可持续发展原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成为必然之路。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主要配置渠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勇于创新并大力推动绿色信贷业务,助力生态环境改善和建设,推动社会转型与发展。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经常会遇到风险与发展并存的问题,若内控管理不完善,潜在风险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影响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社会转型。商业银行在运营管理中,应重视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控内部机制,加强专属团队建设,全面分析风险成因,及时制定解决措施,有效规避信贷风险,推动绿色信贷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生态保护理念不断提升,人们追求绿色家园的愿望愈加强烈,国家也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模式,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合理消费等各领域在内的长效可持续发展。2020年9月22日,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宣布我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进行了具体部署,并提出了量化目标。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成为助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大力支持绿色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商业银行还应强化内控管理,进一步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绿色信贷数据库及构建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等方式,降低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等绿色信贷风险滋生,有效扶植绿色产业企业和产业项目发展,促进社会走向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实现绿色经济的使命。

一、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成因

(一)缺乏统一绿色信贷标准

为支持低碳经济,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丰富绿色信贷业务,同时也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绿色信贷准则体系。但从实际实施角度分析,绝大部分准则往往仍停留在指导层面,未全面发挥实质性作用,尚缺乏有效约束与制约,导致绿色信贷潜在风险逐步增加。如政府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为环保节约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但关于环保节约型企业界定难度较大,企业要求与技术引进、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统一规定也并不明确,容易造成金融机构在政策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鉴于目前绿色信贷指导标准尚不完善,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通常会依据自身理解制定绿色信贷执行要求,划分标准缺乏统一性,而划分标准相对宽松的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风险则相对较高。在信贷实践过程中,个别企业也会利用绿色信贷概念模糊的漏洞,鱼目混珠,将高耗能、高污染等非绿色项目或不完全绿色项目包装成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项目,让金融机构真假难辨,导致绿色信贷风险逐步上升,违背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初衷。

(二)绿色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在推出绿色信贷业务后,为规避风险,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并将其贯穿于信贷业务的全过程中,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与风险管控等措施,降低风险发生几率。而绿色信贷属于新兴业务,大部分金融机构尚未形成完善的、更具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是专属绿色信贷风险分析和管理人才缺失。虽然各金融机构高素质员工较多,但缺乏绿色行业分析研究人员,对新出台的环保与绿色信贷政策理解充分性不足,甚至存在错误理解等问题,难以对借款人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全面解读,加剧绿色信贷风险。二是专属领域风险治理结构不完善。针对绿色产业领域,商业银行尚未构建专属风险管理部门或团队,在面对绿色信贷业务时,一旦发现问题,各部门间容易相互推诿,导致问题解决不及时。三是专属领域信贷执行与监督机制不足。目前,商业银行管理者普遍存在重贷前审查轻贷后管理的问题,特别是针对绿色信贷,如若贷后跟踪管理不到位,发生绿色项目无法按时完工达产或因后续环保标准不合格而无法存续经营等状况,都会产生绿色信贷业务风险,给商业银行经济效益造成影响。

二、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管理方案

(一)完善绿色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为提高风险管控质量,应构建绿色信贷风险防控内部管控机制,发挥制度约束与控制作用,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由于绿色信贷业务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与业务情况,确保绿色信贷风险防控制度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贷前审查,把好风险防控“第一道关”。可在传统信贷审查基础上,从环境风险出发,全方面、多角度审查贷款企业,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企业进行专项评估。其次在绿色信贷流程审查中,还需要重视贷中与贷后风险防控工作。针对贷中环节,可建立完善审批机制与授信标准,结合多个要素,针对不同贷款企业,合理设定个性化的绿色信贷额度、期限、风险缓释措施等具体授信方案。在贷后环节,需加强评估与监控,定期开展绿色信贷审计,构建动态监控体系和长效风险预警,设置专门跟踪部门,重视绿色信贷项目的重大内外部风险预警信号,如绿色信贷项目建设周期中可能会受到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或金融政策等政策变动影响等,以及授信企业发生的主营业务重大调整、重大资产重组、实际控制人变更,环保行政处罚等重大事项,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收回资金,避免受到更大损失。

(二)强化绿色信贷专业化团队建设

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必然遇到多种专业问题,为有效强化对风险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水平,针对绿色信贷领域,商业银行需从根本上提高对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建设绿色信贷专业金融服务团队。要敢于创新,针对绿色产业企业和产业项目,不断创新和丰富推出个性化金融服务专属产品,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加强岗位人员专业能力培训,提高授信风险把控水平,不断强化金融领域对绿色低碳领域以及环保政策规定的理解程度,制定行之有效有效的风险化解预案,规避信贷风险,深入推进绿色信贷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构建绿色信贷信息数据库

商业银行在评估绿色信贷风险时,需要将环境信息作为基础,而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将直接影响风险管理质量,为提高绿色信贷风险管控质量,应积极构建绿色信贷信息数据库。首先从企业出发,企业应将环境信息全部进行披露,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而环保部门应定期审查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针对信息不完全的企业,应要求其补齐信息。其次从信息监管角度出发,通过进一步扩大征信范围,确保企业信息全覆盖,同时企业还应当定时更新数据,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提供数据支持。最后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应完善信贷数据库建设。针对历史绿色信贷企业相关信息,应充分整合并存储,确保企业信息的完善性。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与环保部门、监管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信息沟通平台,及时沟通企业信息,将相关信息存储至绿色信贷数据库中,为后期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提供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四)构建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机制

绿色信贷审业务大多具有高风险及低利润特征,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从风险及利润角度考量,放贷积极性会受到影响。通过构建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授信政策倾斜,可提高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重视程度。首先针对绿色信贷投放,政府可考虑通过给予政策贴息、投放奖励等政策,调动其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其次在绿色信贷发放过程中,易产生损失与风险,且部分风险难以预防与管理。基于此,可考虑采用违约容忍度及风险共承担等政策,降低商业银行信贷损失,促进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在构建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基础上,还应构建商业银行与企业约束机制,发挥约束机制作用,保证绿色信贷业务顺利进行,降低风险发生几率。首先银行监管机构需要完善绿色信贷评价体系,针对绿色信贷业务开展质量低下的商业银行,应采取一定惩罚措施。其次,环境保护部门也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从源头处出发,禁止环境破坏行为,针对违反环境保护条例的企业从重予以处罚。


总结:发展绿色信贷,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硬仗,商业银行作为绿色信贷主体,大力推进绿色信贷业务义不容辞。在绿色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商业银行还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构建绿色信贷风险防控制度,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打造完善的绿色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商业银行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倩倩.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析[J]. 时代金融,2020,(04):59-60.

[2]纪文鹏. 绿色信贷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9.

[3]钟向东.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 经济师,2018,(1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