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依据和实现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5
/ 3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依据和实现路径

童驭

中共芜湖市委党校,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循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方面,目前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要畅通国民经济双循环必须不遗余力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体制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关键词:双循环;政治经济学;创新能力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格局的提出是针对国内国际形势新变化做出的战略调整。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实行的是出口导向战略。2001年加入WTO后,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史表明,很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导向战略实现了经济赶超,中国也不例外,通过此战略我国实现了经济腾飞,成功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长期的国际大循环战略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区域差距明显,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基本处于中低端,受国际市场影响大,技术受限。另一方面我国具备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条件。经济体量大,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产业结构全。市场规模大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外循环均衡配置资源的压力减弱,我国的经济规模也今非昔比,外循环已经带不动如此体量的内循环,内循环为主成为必然选择。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依据

所谓循环就是没有阻碍的顺畅流动。经济学一定意义上就是研究循环问题。循环包含三个层面:微观、中观与宏观。

微观循环指的是企业产品、技术及供应链循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单个资本循环时,循环过程为G-W…P…W-G’,G代表资本,W代表商品,P代表生产过程。资本的循环,在各相异阶段赓续不断的限度内,方得正常进行。假如资本暂时停在第一阶段G-W,货币资本就会硬结为货币贮藏的形态;假如资本停滞在生产阶段,则生产手段失其机能,劳动力也无人使用;假如资本停留在最后阶段W-G’,则滞销的商品将滞积起来,遮断流通的流。

资本在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分别采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形式,要使资本循环顺畅进行,三种资本必须在在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所以资本的循环过程,为流通与生产的合一。

中观层面的循环指的是产业循环、地区循环和城乡循环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论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时,把社会生产分为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生产,要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推而广之,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实现产业循环需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

宏观层面即国民经济循环,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循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深刻指出,随着资本集中作为资本积累的主要形态,资本有机构成会提高,相对剩余人口增加,一方面是财富积累,另一方面是贫困积累,生产相对过剩不可避免,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常态,当这种不平衡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一种暴力纠偏。当然马克思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在社会主义社会,当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时,社会总供给会大于总需求,国民经济循环因为梗阻而循环不畅。

二、经济循环面临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只有这四个环节都畅通,经济循环才通畅。

近年来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针对的就是生产端,既要解决生产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也要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生产端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科技创新;交换主要指市场体系,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在保护产权、平等竞争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和逐渐成熟,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都由市场和供求决定,但要素市场发育滞后,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而要素市场化滞后又影响收入的初次分配,而收入分配直接关联的是消费,消费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大。消费不足又影响生产。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路径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1、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重大的科技发现都有基础研究成果为支撑,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回看世界历史,欧美国家的崛起也无不与其基础科学水平的提高有关。没有热力学、牛顿力学以及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等科学作为基础,两次工业革命根本无从谈起。而基础研究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研究周期漫长,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一是中央财政要持续加大投入,二是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2、培养创新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而我们目前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甚至是盲从教育。若干年前,几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清华大学和学生座谈,当被问及什么是科学家发明最重要的,诺奖得主们没选勤奋、努力、数学基础,而是不约而同说到 “好奇心”。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得不到体现。

3、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邓小平曾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西南交通大学以明确科技成果权属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产权来激励职务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试点单位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4、保护知识产权

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是无源之水。长期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打击盗版和偷窃商业机密执法强度不足;专利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和因果关系复杂性等特点,发现和认定侵权行为比较困难。权利人维护其知识产权时需要付出相对更多的调查取证成本、法律服务成本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解答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发明成果大量涌现,从而启动了工业革命并创造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奇迹。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专利立法的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这绝不是巧合。

《民法典》侵权编突破填平原则的一般法理,在知识产权故意侵权问题上将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引入。这将加大侵权人的侵权成本,增强震慑力,更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权益和创新的积极性。

(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1、依法保护产权

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不够同等,公权力对私有产权保护不力,司法不公、不规范导致企业产权受到侵害,民营企业资产被违规查封扣押冻结等现象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一些民营企业家担心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保护产权可以刺激投资、创新、交换和经济增长;稳定预期。有恒产者有恒心 产权激励是市场最强大的动力源。

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关键在于如何将全面依法治国理念落到实处。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完善财产征收征用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各项制度;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形成尊法守法的法律意识。

2、完善公平竞争制度

树立竞争中性理念。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同等对待,不厚此薄彼。竞争中性原则之下,竞争法应当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第一,竞争法的规则是公平公正的。我国 《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内容全面,内容与国际竞争规则接轨,立法上不存在非中性的问题。 第二,所有的企业都同等地接受竞争法的约束,竞争法的执法应当公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公平竞争,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确保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营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但重要的是把这个精神落到实处。

3、要素市场化配置

土地方面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劳动力方面着力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长三角、珠三角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资本要素部分,着力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制度。数据要素部分,着力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大约4亿多,这一群体收入稳定,消费意愿较强。李克强总理在全年记者招待会上曾指出:我国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6亿人,据北师大课题组研究:我国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有9.6亿之多,可见我国低收入群体数量庞大,他们的消费能力偏低,不利于形成双循环新格局。一个社会如果是橄榄型结构即中间大两头小,这个社会稳定性就好。

经济学上有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一说,随着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下降。因此一个社会要提高消费水平就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1、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我国税收格局虽然说是双主体,但相对流转税等间接税比重较高,增值税比重最大,一般占1/3以上,以流转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对经济运行的纠正能力较差, 不利于收入分配的调节和社会公平的体现。直接税一般不易转嫁,从缩小收入差距角度,增加直接税比重,逐步开征房地产税 遗产税。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再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收入的公平性,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保障水平提高时,居民将收入用作储蓄的风险动机减弱,收入的当前消费倾向将趋于提高;在保障水平降低时,居民增加储蓄的风险动机增强,收入的当前消费倾向将趋于下降。养老、教育、医疗支出迫使人们储蓄意愿增强,解决这些后顾之忧才能促使消费者敢消费,实现良性循环。

3、控制房价

2020年因为疫情世界各国货币闸门大开,疫情期间我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又有一定的灵活性,2021年许多城市房价应声大涨。在经历了几轮房价大涨后,非投资者的普通人捂紧钱包不敢消费,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大大挤压了人们的消费需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乃至以后更长阶段我国的战略选择,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在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的同时,更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郭大力 王亚南《资本论》(第二卷)[M]上海三联书店(2009) 2-29

[2] 郭大力 王亚南《资本论》(第二卷)[M]上海三联书店(2009)281-294

作者简介:童驭(1968—),女,安徽无为人,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6184d4f7d00e6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