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德语学习交流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5
/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德语学习交流体会

王辰玲 郑敏霞 王锶婷 欧阳晓瑜

南昌航空大学 外国语学院 德语系 江西南昌 330063

摘 要: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论》(中文版及德语版)为研究对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意义、生动实践相结合,以多模态语篇为学习载体,建立起语言互通桥梁,旨在使各个国家之间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实现共赢。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意义、生动实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语学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万国咸宁”,早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尝试进行不同的阐述,其表述的话语虽多样而异,但同归而一。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辉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2012年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应对国际复杂挑战,着眼于世界前途和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光辉,也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智慧,在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统一时空,在疫情面前显得更为突出和实在。中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为全球防控新冠病毒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随后各国迅速采取行动,以团结合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扩散,不仅关乎各国自身利益,更关乎人类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于5月7日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命题之一,但要想实现还需各国人民民心相通,而语言互通又是民心相通的基础。笔者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为例,对其德文版和中文版进行对比分析,浅析具体生动实践,并在参阅大量相关书籍资料的基础上,站在国际视角上浅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外语学习和交流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期建立起语言互通、民心相通的桥梁,有助于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以及跨语言文化交流都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以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背景、意义和目的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背景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相交之处,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不断加深,时代的主题已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面对以经济为核心,包含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问题时,合作也日渐成为各国寻求解决问题的主流选择,这要求世界各国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应对现有或潜在的危机。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下的中国贡献给国际社会的全球治理新方案。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时间归纳总结表

时间

具体内容

2011年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发布,首次实现了用命运共同体手段解决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

2012年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2015年

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年,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提出了"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2017年

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2018年

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2019年

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意义

  1. 有助于破解“国强必霸”片面性思维,打破西方学者臆造的“修昔底德陷阱”幻象。联合国宪章主张平等原则。世界的前途命运必须由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主权原则不仅体现在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还应该体现在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力应当得到维护,体现在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应当受到尊重。

  2. 有助于破解“零和博弈”的恶性竞争思维,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治理模式。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努力构建新的竞合关系,追求“双赢”利益新格局。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协商是民主的重要性时刻,也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要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3. 有助于破解“中心—边缘”的不平等思维,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体系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通过多次实践得以检验与完善。自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这一理念以来,我国已与多个国家或机构组织开展国际合作,通过搭建国与国之间的平台,启动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深入进行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积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到实处,以达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效果。

  1. 以共建“一带一路”倡导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2年中国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于2013年就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该倡议提出7年,一带一路合作全面深入发展,为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中国政府于2015年提出了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5年,中国企业共对沿线多个国家进行服务外包,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理念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也被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区域组织的有关文件之中。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建设领域合作有效提升了“ 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中国及相关“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建设在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联合国秘书长曾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涉及经济合作,也是旨在通过经济合作改善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使全球化更加健康、进而推动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路径。

在2016年11月,联合国大会首次在决议中写入“一带一路”倡议,决议得到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得到了联合国各国的高度认同,中国在联合国事务中彰显大国风范,近年来,大国单边注意、保护主义行为加剧,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机制陷入困境。中国则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合作共赢、互相尊重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推动联合国改革,提高联合国权威。

  1.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同时,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等各国联合组成的五个国家,被称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遵循“开放透明、团结互助、深化合作、共谋发展”这一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金砖国家成立之初,还未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金砖国家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如在数十个领域均开展了务实合作、金砖国家共同构建多层次架构,合作前景广阔,也都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今,金砖国家开启第二个“金色十年”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及保护主义,均体现了金砖国家加强团结,共克时艰的决心,深入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

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至今已有一百余成员加入,亚投行为促进成员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如在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亚投行迅速成立了初始规模为100亿美元的新冠肺炎危机恢复基金,来支持各成员国应对疫情以及恢复发展经济,体现了亚投行的合作共赢,沟通南北,包容发展的特质,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亚投行作为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平台之一,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亚投行的多边主义平台的优势及力量,各成员共同协作,共克时艰。

  1. 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抗击疫情

意大利中国问题专家马林焦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代表了国际政治的一条新道路,全球主要问题的背后的共同的原因就是不平等,中国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为世界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案。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当下,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中国作为第一个受到疫情冲击的国家,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分享病毒信息,并在控制好国内疫情的同时,也向世界众多国家伸出援手,分享中国的抗议经验。中国对外展开医疗援助,向各国提供医疗物资。至今,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口罩出口国。中国对他国的援助是在履行在联合国的庄重承诺、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表现。

疫情当下,世界经济仍停滞不前,中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订以及“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结束,以及其他各类会议的参加,给相关国家的发展及世界经济发展都带去了重大积极影响。习近平说过“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上述所做的这些表明了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平等的方式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1.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外语专业的学习启示

  1. 熟知国家国情政策,肩负时代责任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基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时代特征而制定的,是全党全国人民认识国家与世界发展特征的思想指南,也是我国与世界有效互动的行动指南。只有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德语学习者应正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并向世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德语学习者将理论知识与国情政策相结合,使其更好了解中国,理解世界,更好地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

  1.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架起文化互通桥梁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可为全球治理提供大量中国智慧。德语学习者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国外,同时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培养德语学习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能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着中国智慧参与全球治理。

  1. 拓宽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近年来我国与德国之间经济、贸易和旅游事业的不断合作,导致现阶段人才市场对德语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随着中的贸易之间的往来,给更多德语人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并且因为中国和德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因此在中德之间的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上也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和文化研究人员。随着近年来我国民众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变得更加繁荣,因此旅游行业对德语人才的需要也不断增加。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学习好的与有利于与更多国家进行经济往来。德语是欧洲语种中使用人口的第二大的语言,德语几乎与欧洲所有国家都存在经济和贸易的往来,因此学习好德语对贸易上的谈判、交流等有重要意义,给企业带来便利。因此,作为德语学习者的我们,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2001年11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认为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有不同表现形式,这些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构成了人类各群体、各社会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造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强调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世界本为一体,认同文化多样性,更有利于各国的相互理解尊重,这样才能共同发展,使人类这一群体能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央中共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法兰克福.外文出版社.2014

  2. 江时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M].上海.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

  3. 梁昊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J]. 人民论坛, 2017, 000(028):46-4

  4. 洪岗.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语院校人才全球素养培养,外语教学,2019(04):40

  5. 李霖檍.浅谈德语学习与发展.青年与社会,2019(01):728

  6. 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20/2021-01/20/content_77133847.shtml

  7.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8. 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408/c40531-31016609.html

  9. 百度百科网站: https://baike.baidu.com/